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腸類器官是指在實驗室中培養的小型化、簡化版腸道。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分析了新冠病毒對蝙蝠以及人類的腸類器官產生的影響。

據《自然·醫學》介紹,團隊培養的蝙蝠腸類器官模擬了腸上皮的細胞組成。他們觀察到新冠病毒能夠在其中維持複製,表明該病毒可以感染蝙蝠腸細胞;團隊進一步對人類的腸類器官進行調查,在腸道內也觀察到了病毒複製活動。

團隊還從一名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意味著可能發生了病毒對腸細胞的感染。

團隊認為,儘管新冠病毒在人類腸道發生感染的確切途徑目前還不明確,但這些證據表明病毒有可能會通過宿主的腸道傳播。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最近的這幾個發現,可能會對新冠病毒的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來源於健康時報、中國生物科學技術網醫殤小編按:       冷凍食品發現活病毒,加上之前數次有冷凍食品感染人員的報導,那麼這個防控需要注意,可能會對涉及進口冷鏈運輸的所有產業(主要是食品)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 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有新發現!穿山甲被冤枉了?宿主或是這兩種動物
    近日,又有相關研究將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指向了樹鼩和雪貂,據澎湃新聞,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楊永亮等人在線發表論文,結果表明這兩種動物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兩種中間宿主,而穿山甲很可能不是中間宿主。但該論文還未經同行審議,同行評審簡單來講,就是由某領域的專家對研究進行評估和評價。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這兩種動物,在這先做個簡單的小科普。
  • 流浪狗是中間宿主?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接近兩百萬。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地尋找病毒的起源物種,以便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邁出從其動物宿主躍遷到人類身上這一步的。 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其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 96.2%。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新冠病毒都有哪些潛在宿主:魚類鳥類最不易感染
    新發地切割三文魚案板發現新冠病毒,提醒我們可能的冷鏈漏洞。已知三文魚不可能是病毒傳播中間宿主,進口三文魚是否是汙染源尚有待科學的調查分析。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北京反應迅速、信息通報及時透明,對於防控前景非常有信心。但是,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提醒讀者朋友們: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仍要對與人密切接觸的動物保持警惕。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重要發現!德國生物信息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弱點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近日,德國的生物信息學家通過計算機模型識別出人體中一種對新冠病毒繁殖至關重要的酶,如果抑制這種酶,病毒就會停止繁殖而不影響宿主細胞。該研究有助於找到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除了疫苗,尋找有效的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也是戰勝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 西媒: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最新研究表明:龜類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圖源: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該項研究使用系統的比較和分析預測冠狀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與宿主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重點是比較新冠病毒(SARS-CoV-2)與SARS病毒、蝙蝠SARS樣CoV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刺突序列,從而有助於分析病毒的進化及尋找可能的病毒庫。
  • 老年人和患基礎疾病人群為何更易感染新冠病毒?
    據西班牙《20分鐘報》網站12月8日報導,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指出,參與新冠病毒感染的蛋白質可能會使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傷害。新冠病毒能與不同動物的宿主細胞結合。
  • 貓可能會被感染新冠,但沒什麼好慌的
    基因組顯示新冠病毒與蝙蝠 CoV RaTG13有96.3%同源性,這一證據顯示本次引發全球疫情爆發的罪魁禍首——新冠病毒,很可能也是起源於蝙蝠。還有哪些動物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宿主?與人類較為親近的寵物,如貓和狗等,是否可能感染?這些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此前,大家一直認為新冠病毒,不會感染貓和狗。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眼角膜中可能會喪失繁殖能力
    據拉美社華盛頓11月4日報導,美國《細胞報告》雜誌11月4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類角膜中可能會喪失繁殖能力。報導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讓角膜直接接觸三種病毒:寨卡病毒、皰疹病毒和新冠病毒,結果發現新冠病毒沒有在角膜中繁殖。
  • 德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弱點,人體中有影響病毒繁殖的酶
    該研究有助於找到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   除了疫苗,尋找有效的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也是戰勝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來自德國感染研究中心和蒂賓根大學的德爾格博士及其團隊通過一種新穎的方法發現了新冠病毒的一個弱點,可以用來開發針對性的藥物。生物信息學家使用計算機模型識別出了一種對病毒至關重要的人類酶。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重要毒力因子Nsp1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截至10月31日,新冠病毒已造成全球4600多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死亡,近日在國外爆發了第二波疫情,國內新疆也出現了散發病例,山東進口食品中也檢出了新冠病毒,應對疫情仍然不能鬆懈。
  • 研究: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來源:新京報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來自中國疾控中心官網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可能並非新冠肺炎疫源地2019年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通報稱,近期,部分醫療機構發現接診的多例肺炎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聯。自此之後,該市場成為新冠病毒溯源研究的重點。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首次發現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新受體AXL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特殊的戰役裡,病毒毒株分離鑑定、感染機理、快速檢測、診療方案、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疫苗研製都在被積極推進,科研人員功不可沒。  非常明確的是,新冠病毒SARS-CoV-2通過Spike蛋白與宿主ACE2受體結合,介導膜融合和病毒侵入。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全文5634字,閱讀約需11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洪春 吳淋姝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李立軍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screenings in bat cells identify MTHFD1 as a target of broad antiviral therapy的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宿主蛋白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夠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也為未來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