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軼論文揭示穿山甲樣本攜冠狀病毒,專家:不一定是新冠

2020-11-23 騰訊網

專家稱,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動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人之間如何傳播,這個鏈條現在還缺乏有效證據。「比如現在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蝙蝠如何將病毒傳染給穿山甲之類的動物,穿山甲又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版權聲明】本文由《紅星深度》授權騰訊新聞獨家發布,未經騰訊公司許可,不得轉載。

2月18日,預印本網站bioRxiv(未經同行評議)發表論文《中國南方馬來穿山甲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鑑定》,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提供了最新證據。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管軼教授、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預印版論文的研究對象顯示為:

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間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18個冷凍穿山甲的(肺,腸,血液)等43個組織樣品。以及2018年5月至7月之間收集的一批12隻穿山甲的19個樣品。高通量測序顯示,這43個樣本中有6個(兩個肺,兩個腸,一個肺腸混合物,一個血液)存在冠狀病毒。

而研究人員對2018年5月至7月之間收集的另一批穿山甲樣品進行了進一步的qPCR檢測。發現12隻穿山甲的19個樣本(九個腸組織,十個肺組織)中,有3個肺組織樣本呈冠狀病毒陽性。

廣州海關技術中心也重新檢測了他們在3月的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5份存檔的穿山甲樣品(2份皮膚組織,1份未知組織,1份鱗片),這些樣本中同樣發現了冠狀病毒。

這些在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的基因組,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基因組相似率在85.5%—92.4%之間,並在系統進化樹中代表了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之一(GD/P1L和GD/P2S)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

而在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及廣州動物園科研部也公布了研究成果: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管軼團隊研究對象明確為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間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18個冷凍穿山甲。且品種為馬來穿山甲。

2017年8月-2018年1月部分穿山甲救護和死亡剖檢病變的圖片——穿山甲人工餵食和輸液

而紅星新聞查詢發現,據媒體此前報導,2017年8月17日,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接收了被欽州海警查獲的34隻馬來亞穿山甲,其中有32隻活體,但2個月後陸續發病和衰竭死亡。廣西林業局網站刊登文章就此說明,2017年「8·17」批次馬來穿山甲全部死亡的致死原因已明確,該批次穿山甲移送到中心進行救護時已攜帶有疾病,經採樣送國內相關機構檢測,檢測出感染了犬型細小病毒,在救護期間疾病發作等多種原因導致死亡。

知名穿山甲專家、溫州肯恩大學教授朱紹和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由於免疫力相關基因缺陷,穿山甲本身免疫力低,而穿山甲在走私過程中,由於環境糟糕,很容易受感染。中國綠髮會穿山甲工作組負責人蘇菲則呼籲,針對穿山甲的非法交易必須要遏制。

2月21日,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發布相關《說明》,回應管軼論文涉及到的穿山甲攜帶冠狀病毒一事。

廣西林業局野生動植保護處副處長張振球則表示,論文中提到的廣西2017年8月-2018年1月執法查獲的18隻馬來穿山甲中採集的43份樣本,和「8·17」批次沒有關係。

專家:

穿山甲體內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仍存在差異

管軼團隊的最新論文揭示,穿山甲攜帶冠狀病毒。

一位從事病毒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表示,這次公布的數據顯示,很早就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類似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下同)的病毒。他認為,此次管軼團隊公布關於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的證據比之前華南農大公布的更為詳細。

病毒要如何突破物種屏障傳染上人?該科研工作者認為,病毒有可能在穿山甲體內發生突變,然後傳染給人;或者從穿山甲傳播到其它野生動物,在傳播過程中發生突變,然後傳染給人。

但曾長期從事傳染病流行病學、疫苗學以及人獸共患病防治方面研究,也曾主持過多項廣東省非典攻關專項課題和香港橫向合作項目課題的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陸家海認為,儘管數據顯示穿山甲體內的冠狀病毒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同源性比較高,但還是存在差異,尚不能得出穿山甲就是新冠病毒潛在宿主,或者中間宿主的結論。

他解釋,一個動物源性的傳染性疾病,傳染給人類, 首先要跨宿主。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動物與動物之間,動物與人之間如何傳播,這個鏈條現在還缺乏有效證據。

「比如現在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蝙蝠如何將病毒傳染給穿山甲之類的動物,穿山甲又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陸家海說。

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病毒的基因序列,隨著宿主不同可能會發生變異,但通過基因序列尋找宿主是做初步分析的一個方式。在前期研究中,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稱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可能是蝙蝠,對中間宿主的研究提到竹鼠、果子狸等。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穿山甲專家組委員吳詩寶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穿山甲等野生動物身上帶有病毒、細菌、寄生蟲的情況很常見,而一種動物作為病毒宿主而言,它往往是沒有症狀的。現在懷疑新冠病毒源頭來自蝙蝠,由蝙蝠把病毒傳給穿山甲,再由穿山甲傳給人,都是跨物種傳播,不容易。在穿山甲身上檢測到的病毒,有可能來自其它動物感染,穿山甲不一定天生就帶毒。說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還需更多證據。

走私穿山甲曾因感染高致病性病毒死亡

廣西林業局稱屬動物間高致病性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管軼團隊研究對象明確為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間廣西海關在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18個冷凍穿山甲。且品種為馬來穿山甲。

2017年8月-2018年1月部分穿山甲救護和死亡剖檢病變的圖片——發病的穿山甲(腸道出血)和採血檢測

根據媒體此前公開報導,2017年8月17日,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接收了被欽州海警查獲的34隻馬來穿山甲,其中有32隻活體,但2個月後陸續發病和衰竭死亡。

2018年3月20日,環保組織中國綠髮會曾就此事申請政府信息公開:

1、申請穿山甲目前的生存狀況;

2、申請穿山甲死體及其鱗片的處理情況;

3、申請穿山甲死體的死亡原因。

2018年3月29日,中國綠髮會收到原廣西林業廳(現林業局,下同)復函(桂林函〔2018〕286號),其中表述:「經權威機構檢驗,發現走私入境的穿山甲大多帶有高致病病毒(包括該批次穿山甲),因人為造成其抵抗力下降而發病。」

據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報導,2018年8月6日,原廣西林業廳對媒體回應稱,相關攜帶高致病病毒的穿山甲凍體樣本,正由中國軍事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對方尚未出具檢測報告,「待條件成熟,將主動予以公開」。

2018年8月10日,原廣西林業廳印發一份答覆函件,稱由於病毒對穿山甲的致病機理、危害程度等還在研究過程中,相關研究所還未提供檢驗報告,故無法提供相關信息。

2020年2月8日,廣西林業局網站刊登《還原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穿山甲有關真相》文章稱,2017年「8·17」批次馬來穿山甲全部死亡的致死原因已很明確,該批次穿山甲移送到中心進行救護時已攜帶有疾病,經中心採樣送國內相關機構檢測,檢測出感染了犬型細小病毒,在救護期間疾病發作等多種原因導致死亡。從動物疫病防控角度出發,中心將該病毒列為對馬來穿山甲產生疾病危害的高致性病毒,屬於動物間高致病性病毒,並不是公眾所理解的導致人獸共患的高致病性病毒。

這篇文章還寫道,細小病毒是DNA病毒,屬於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的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屬於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病毒,兩者毫不相干。雖然華南農大等單位發布了穿山甲攜帶的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99%相似,並明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但並不能說明中心收容救護的穿山甲就攜帶有新型冠狀病毒,也與救護中心「8·17」批次馬來穿山甲檢測出高致病性病毒犬型細小病毒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結果,更與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完全扯不上關係。

對於穿山甲攜帶病毒是否傳染的過往情況,吳詩寶說:「穿山甲我們接觸很多,到目前為止也沒被感染過,國內外也沒有聽說過人被穿山甲感染的情況。」

專家:

由於免疫力相關基因缺陷,穿山甲本身免疫力低

朱紹和介紹,馬來穿山甲主要來自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它們是夜行性動物,喜歡爬樹。食物以白蟻為主。

但穿山甲這一物種本身免疫力較低。朱紹和介紹,他的團隊之前測序和分析了全球首個穿山甲全基因組,發現穿山甲失去很重要的免疫力相關的基因(幹擾素epsilon基因)。這基因表達在皮膚和一些器官如肺和胃上皮細胞,主要為身體和器官提供第一道防線,阻止微生物進入身體。該基因功能的失去可能導致穿山甲免疫力低。

尤其是穿山甲在走私過程中,環境很糟糕,如被囚禁在尼龍袋裡,裝在狹小的空間裡,長時間缺水缺食處於應激飢餓狀態。被灌入石灰粉、泥沙、玉米糊、高嶺土等異物,可能使免疫力惡化,很容易被感染,被病毒感染也不出奇

「它們是否自然病毒宿主,現在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證明。」 朱紹和這樣說。

2019年4月,《廣州日報》曾報導,21隻穿山甲走私入境時被查獲,由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組織開展救護。20多天來16隻穿山甲陸續死亡,多數出現肺炎症狀。

根據報導,當時參與救護的工作人員曾表示,出現肺炎症狀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運輸過程中由於氣溫變化激烈,加上空間狹小,讓穿山甲出現呼吸道感染的情況;二是走私分子在交易過程中為了獲得高價,往往在交易的時候給穿山甲澆灌冷水,讓其出現應激反應,給人生猛的假象。其實穿山甲最喜歡27度左右的溫度,澆灌冷水讓其容易得肺炎。

「穿山甲感染肺炎的情況多,是不是感染冠狀病毒引起的,現在還說不清楚。肺炎可能由其他病源微生物引起肺部感染。」吳詩寶說。

朱紹和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造成穿山甲肺部感染的不一定是病毒,其他細菌也可以導致穿山甲肺炎。「走私過程的環境也很重要。穿山甲壓力很大,免疫力更低,如果其他動物有帶病毒,很容易感染穿山甲。」

環保組織:

穿山甲活體走私主要來自周邊東南亞國家

不管穿山甲是否最終被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針對穿山甲的非法交易需要遏制。

中國綠髮會穿山甲工作組負責人蘇菲告訴紅星新聞,全球共有8個穿山甲種類,分別為馬來穿山甲、中華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印度穿山甲、白腹穿山甲、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長尾/黑腹穿山甲,4個在亞洲,4個在非洲,現在都面臨滅絕的威脅。

據她介紹,我國的活體穿山甲走私主要來自周邊幾個東南亞國家,主要集中於廣西入境。而走私的穿山甲鱗片主要來自非洲。

「而在穿山甲的捕捉、走私、販賣、加工過程中,原本野生環境下的動物,人類突然把它關起來,增加了人和它之間接觸的可能性,對人類也充滿了風險。」蘇菲說。

蘇菲介紹,穿山甲肉在野味市場上的價格是一斤1500元,一隻穿山甲大概有五到六斤。在走私的時候,受利潤驅使,走私者會選個頭大的穿山甲,一隻價格達1萬元以上。

過去幾年,蘇菲和同事們一直致力於推動穿山甲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三十年前,穿山甲在有些省份一個省有十多萬隻,現在穿山甲在整個中國最多剩下三位數了。」蘇菲說。去年,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國家與林業草原局正擬定將穿山甲級別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提升到一級。

2月21日,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在廣西林業局官方網站刊登《關於預印本論文平臺BioRxiv公布廣西查獲的馬來穿山甲攜帶與2019-nCoV相關的冠狀病毒的說明》,回應管軼論文涉及到的穿山甲攜帶冠狀病毒一事。

回應稱,論文中提到的樣本是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中心(下稱救護中心)當時多批次接收的馬來穿山甲因肺炎、腸炎等原因死亡而採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第三十條規定,海關、邊防等部門截獲的非法進境的野生動物應當就近交由口岸動植物檢疫機關檢疫。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被查獲的野生動物移交救護中心時,因沒有國家頒布的檢疫規程和標準,相關部門未跟進檢疫。救護中心為履行野生動物的救護及疫病監測職責,對這些救護時已受傷、患病、甚至是奄奄一息的馬來穿山甲進行體檢救治,並根據臨床症狀採樣與相關的科研合作單位進行病原體檢測研究。

回應還提到,論文提到的馬來穿山甲樣本與網上炒作的「8·17」批次馬來穿山甲為不同批次的個體,但救護的時間有所重合,救護中心送檢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這些穿山甲是否被「8·17」批次所感染。

「8·17」批次馬來穿山甲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血便和脫水症狀,剖檢主要為出血性腸炎,送檢樣本檢測結果為細小病毒,與犬型細小病毒同源性極高,並與犬型細小病毒引起的臨床症狀高度吻合。合作單位在「8·17」批次馬來穿山甲及論文所提到的穿山甲中均大比例檢出犬型細小病毒(非必須報告的疫病)。據論文作者反映,他們將餘下的樣本進行了高通量測序,在樣本中發現多種病毒,比如冠狀病毒、仙臺病毒、輪狀病毒等。因為冠狀病毒在很多動物都存在有,在樣本裡出現頻率僅有1/4左右,且跟SARS等具有傳染人的冠狀病毒相似度不高,另外當時廣東省救護中心發表的穿山家宏基因組也發現冠狀病毒,因此作者尚未弄清楚相關病毒是否有傳染性,故沒有與救護中心對接,救護中心沒有掌握相關情況。

回應還表示,據了解,2019年12月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後,論文作者經過與網上公開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進行比對,發現所檢測的病毒基因序列與資料庫中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85-88%,並在預印本論文平臺bioRxiv發表研究論文。

廣西林業局野生動植保護處副處長張振球告訴紅星新聞,在近些年查獲的穿山甲中,「8·17」批次馬來穿山甲比較特殊,因為全部死了,一隻都沒活下來。由於這批穿山甲沒有被救活,相關單位被質疑沒有履行好救護的職責。

他表示,2月18日,香港大學管軼教授及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中提到的廣西2017年8月-2018年1月執法查獲的18隻馬來穿山甲中採集的43份樣本,和「8·17」批次沒有關係。

紅星新聞注意到,2月8日發布的《還原廣西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穿山甲有關真相》一文中提到,已關注到網際網路上個別人和組織再次炒作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防控中心救護的2017年「8·17」批次馬來穿山甲全部死亡有關問題。

張振球介紹,2016年以前,查獲的穿山甲很難救活,因為都是外來種,現在慢慢地救活成功率能達到40%左右。

「其實不僅是穿山甲,很多野生動物都有冠狀病毒。但致不致病、對人類有沒有影響都不一定。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探知還是太少了。」張振球說。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張炎良

圖據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

編輯 張超

相關焦點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新冠病毒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蝙蝠?穿山甲?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 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基因組測序顯示,這些在穿山甲身上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有大約85.5%至92.4%的相似性,分屬2019-nCoV相關冠狀病毒的兩個子譜系。
  • 管軼新論文: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與新冠相似度約9成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醫學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2月18日發表了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管軼、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等人論文,論文提到,在廣東、廣西截獲的從東南亞走私來的穿山甲中,發現了冠狀病毒,並且與新冠病毒(2019-nCoV)的相似度在85.5%到92.4%之間。
  • 《自然》:新冠病毒或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
    2月份,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發現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潛在中間宿主。但3月份來自中國的2項研究推翻了這一結論,穿山甲或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管軼和胡豔玲團隊發表在《自然》的論文發現,穿山甲身上攜帶有新冠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基因組相似率在85.5%-92.4%。但認定中間宿主要求其病毒基因組相似性達到99%以上,因此,不足以證明穿山甲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但管軼等論文所涉穿山甲來源與武漢華南海鮮...
    在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的搜索中,蝙蝠和穿山甲不斷被提及。日前由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教授,以及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發表在科學網站預印本的交互式資料庫BioRxiv上的一篇文章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動物宿主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這三個問題需要解答
    鑑於蝙蝠與人類的交集不多,目前科研界普遍認為存在中間宿主,香港大學教授管軼、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沈永義、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陳金平等把目光投向了被走私最多的野生哺乳動物——穿山甲。三個團隊拿到了廣東和廣西海關2017年到2019年打擊走私繳獲的馬來亞穿山甲樣本,檢測發現,這些馬來亞穿山甲體內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一致性在90%左右(三個團隊檢測的數據不盡相同)。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專家:需公開基因序列
    記者 | 陳鑫2020年2月7日凌晨,一則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迅速在網絡流傳。這是繼蛇和水貂假說後,又一項針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進行的研究。2月7日上午,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透露,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 專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宿主,與穿山甲同類病毒相似度超蝙蝠,達99%
    一般認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產自於蝙蝠身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率先發表研究結果,指出蝙蝠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鍾南山院士也表示基本可以肯定這種病毒最先出現在蝙蝠身上,但是有很多專家以及一些學術機構發表的論文認為這種病毒經歷了多種野生動物的接力,在多種野生動物身上演變和傳播,最後才傳到了人身上,這些野生動物包括蛇、鳥類、水貂等。
  • 也可能不是穿山甲?新冠病毒動物來源尚未找到決定性證據
    三周前,中國科學家根據遺傳學分析指出,以螞蟻為食的穿山甲是主要的懷疑對象。然而,在對這項研究和上周發表的另外三項穿山甲冠狀病毒基因組研究的數據進行審視後,科學家認為,雖然穿山甲依然非常可疑,但我們離謎底揭曉還很遠。公共衛生官員希望能儘快鎖定新冠病毒來源,以幫助他們預防新的暴發。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南開大學高山等人發現,新冠病毒的受體結合基序中多了一個Furin蛋白酶切位點,這在蝙蝠冠狀病毒和穿山甲冠狀病毒中都沒有發現。不同於SARS等其他大部分Beta冠狀病毒,這個變異使得新冠病毒可能採用了HIV等其他病毒的類似的包裝機制,它的棘突蛋白獲得了更高的侵染細胞的效率,更具感染性。兩個譜系有何差別?
  • 為什麼科學家們會認為,新冠病毒是來自太空?
    根據一個中外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究文章,導致全球新冠大流行的新冠病毒,是搭乘來自太空的隕石,來到地球的!???其次,我們是 2019 年 11 月 25 日發表的論文,明確指出接下來全球很快會出現一種新的病毒並引起大流行,論文發表後一個月,就在中國武漢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後經實驗室證實是新型冠狀病毒。
  • 為管軼教授正名
    」這篇文章很快傳遍整個網際網路,帶來新一輪疫情警鐘。但後續有幾張截圖傳出來後,一些人對管軼的抨擊就變味了,從批評指責,到人身攻擊和謾罵。這群人裡,基本沒看過管軼的論文,沒了解他曾經做過什麼,也分不清「微生物學專家」和「臨床醫生」的區別,更分不清他國籍,就早早扣上資本主義的酸菜。
  • 7 Papers & Radios | MIT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管軼團隊穿山甲中發現冠狀病毒
    機器之心&ArXiv Weekly Radiostation參與:杜偉,楚航,羅若天本周的重要論文有管軼課題組與胡豔玲課題組在穿山甲樣本中發現冠狀病毒以及研究人員對廣西和廣東反走私行動中查獲的多個穿山甲樣本進行了檢測,並在穿山甲樣本中發現了冠狀病毒,屬於此次新冠病毒的兩個亞型,其中一個受體結合域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研究顯示,穿山甲體內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全序列相似性為 85.5-92.4%, 低於蝙蝠 RaTG13 的 96.2%。
  • 新冠病毒的解與未解
    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周鵬團隊的研究中,新冠病毒與一種在雲南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有96%同源性。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軍事醫學研究院等3家機構的研究,同樣推測新冠病毒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1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等多家機構發表的一項研究論文再次印證這一結論。
  • 專家探索新冠病毒源頭 預測未來將出現更多冠狀病毒
    在這篇文章中,他們概述了我們目前所知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基因組數據,並討論了在當下具有大眾認知差異的問題。這篇論文稱,「從武漢市場上採集的『環境樣本』的基因組序列現已被獲取,據進化分析顯示,它們與從武漢最早的病人身上採集的病毒非常接近」。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華農這一最新發現意味著什麼?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表示,團隊的發現,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也可能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視頻:華農團隊確定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高清電鏡照片曝光,時長約2分25秒華南農業大學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如何發現的?有何意義?
  • 迄今最詳細分析:復旦張永振教授等《細胞》探討新冠病毒起源
    早期基因組比較的結果顯示,來自雲南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序列相似度高達96%。相比之下,新冠病毒與同屬於β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在核苷酸水平上的相似度約為79%。儘管序列相似,研究作者指出,新冠病毒與RaTG13在基因組中的許多關鍵特徵上有所不同。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源頭在哪?美學者:它是自然生成或已流傳數十年
    論文通過對病毒的基因分析後指出,新冠病毒不具備任何已知冠狀病毒的骨架。它在核酸序列組成上有不少細節上的變化,說明這個病毒並不是由一個已知的模板改造而生成的病毒。它很可能是由一種蝙蝠體內的病毒和另一種可能由穿山甲攜帶的病毒重新結合進化而成。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