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早已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

2020-10-26 中國青年報

通訊員 寇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潤文

人們普遍認為蝙蝠是新冠病毒的來源。自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就在尋找一種可能促使病毒從蝙蝠傳播給人類的中間宿主。

蝙蝠和人類在生理上並不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由前者直接傳播給後者,即由動物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一般動物病毒在傳播給人類前需要先適應人體。非典(SARS)病毒由蝙蝠通過果子狸傳播給人類,而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毒則是通過駱駝。

然而近日一項研究表明,導致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冠狀病毒(SARS-CoV-2)的祖先可能已具有感染人類的能力。

「首先我們利用複雜的生物信息學手段,仔細排除了Sarbecovirus(乙型冠狀病毒支系B,即新冠病毒所屬的冠狀病毒亞屬)基因組數據中重組帶來的影響,然後進行了演化分析。結果證明,這個病毒很可能是由蝙蝠直接或『近乎直接』地傳播給人類。」西交利物浦大學生物科學系的姜小煒博士表示。

「『近乎直接』的意思是,像蝙蝠病毒這樣的新冠病毒只需要經過最小程度地進化就能傳到人類身上,也就是說,該病毒可能在蝙蝠身上已經進化出了能夠感染人類的能力。」他說。

「我們在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上發現了一種關鍵的遺傳因素,它決定了這種病毒有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似乎是從祖先病毒那裡承襲而來且與蝙蝠病毒共享。」

「這就意味著新冠病毒僅需經歷最簡單的演化就可以感染人體細胞,甚至無需新的演化。」

來自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了研究團隊,該團隊於近期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題為「導致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的新冠病毒所屬Sarbecovirus亞屬病毒的演化起源」的研究。姜博士是該團隊的一員。

姜博士說,Sarbecovirus亞屬中的病毒引發了非典肺炎和新冠肺炎,該研究表明急需增加此類病毒的取樣。

他表示,引發非典肺炎和新冠肺炎的病毒可能在數十年(40至70年)前就已經從當時存在的冠狀病毒中分化了出來。

「產生新冠病毒的譜系,可能已經悄無聲息地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他說。

「這就表明還有許多承載著遺傳多樣性的病毒需要取樣。沒有這些樣本,我們就無法了解非典肺炎、新冠肺炎和未來可能暴發的傳染病之間的關聯。」

而在最近的疫情歷史中,Sarbecovirus病毒展示了其對人類的傳播潛力。

姜博士說:「在過去的17年中,人類中暴發的這兩次疫情都是由Sarbecovirus亞屬中的病毒引發的。理論上,我們可以假定未來類似的疫情還會發生。」

此項研究表明,和之前一些科學家的看法不同,穿山甲可能不是新冠病毒由蝙蝠傳播到人類的中間環節。

「雖然穿山甲可能在新冠病毒傳人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沒有證據顯示它是病毒由蝙蝠傳播到人類過程中所必需的中間宿主。」研究團隊成員、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負責人David L Robertson教授說。

「不過我們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有可能演化出了在上呼吸道中複製的能力,無論是在人類還是穿山甲體內都是如此。」

姜博士說,與其他研究相反,該研究並未發現新冠病毒攜帶其他已知Sarbecovirus病毒的遺傳物質,這會使得追蹤病毒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容易一些,這對制定有效的防疫、治療措施十分關鍵。

「新冠病毒本身不是目前已知的任何Sarbecovirus病毒發生重組的結果。我們的結論和近期其他分析相左。」他說。

「如果一種病毒是重組的結果,這就說明其基因組的各部分可能有著不同的演化歷史,因此也許需要分別研究、區別對待。如果重組方式複雜的話,研究過程通常會十分困難。」

但如果病毒不是重組的產物,分析過程就會更簡單直接一些。

姜博士表示,為了防止像非典肺炎、新冠肺炎一樣嚴重的疫情再度暴發,人類應當增強對Sarbecovirus病毒感染的監測和應對。

「從我們的研究來看,人類亟需升級現有的傳染病監測和防控機制,以預防未來Sarbecovirus病毒相關傳染病暴發,非典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前車之鑑。」他說。

該論文作者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學副教授Maciej Boni、比利時魯汶大學進化與計算病毒學系首席研究員Philippe Lemey、西交利物浦大學生物信息學講師姜小煒、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助理教授Tommy Tsan-Yuk Lam、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研究生Blair Perry、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生物學副教授Todd Castoe、愛丁堡大學進化生物學研究所分子進化教授Andrew Rambaut、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計算病毒學教授David L Robertson。

該研究由以下機構支持:歐洲研究委員會、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比利時科學研究基金會佛蘭德斯委員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西交利物浦大學: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可能早已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
    人們普遍認為蝙蝠是新冠病毒的來源。自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就在尋找一種可能促使病毒從蝙蝠傳播給人類的中間宿主。蝙蝠和人類在生理上並不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由前者直接傳播給後者,即由動物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一般動物病毒在傳播給人類前需要先適應人體。
  • 研究指出:水貂具備將新冠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
    參考消息網9月11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10日刊載題為《研究顯示:水貂可能會將新冠病毒傳給人類》的報導,作者系記者伊莎貝爾·費雷爾,報導分析了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這樣做的原因是,當局擔心水貂養殖場會變成「病毒庫」,在人類群體中引發新的疫情。對於科學家而言,集中分布在荷蘭南部的一些水貂養殖場出現新冠病毒傳播,使他們能夠分析這種病毒在不同物種之間的跳躍式傳播。雖然水貂比較容易感染這種病毒,但現在人們已經發現,它們不只會在同類之間傳播這種病毒。人類會將新冠病毒傳染給水貂,而水貂也可以傳染人類。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李蘭娟院士團隊從浙江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新冠患者中鑑定到11個SARS-CoV-2病毒株,發現鑑定出的突變會直接影響新冠病毒的滴度和感染能力,差異最多可達1500倍。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研究:不排除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研究者對比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動物樣本中發現的SARS樣冠狀病毒以及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刺突蛋白(S)指出,這一位於病毒外殼上的結構蛋白與新冠病毒侵入細胞所使用的ACE2受體間的相互作用,是決定冠狀病毒宿主範圍的關鍵因素。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 美疾控中心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去年12月中旬就在美國出現
    來源:科技日報國際戰「疫」行動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馮衛東)根據11月30日發布的一項美國政府研究,新冠病毒早在去年12月中旬就在美國感染了人。這些發現強有力地表明,新冠病毒早在公共衛生當局和研究人員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顛覆了人們最初對這種病毒出現的時間和速度的認知。CDC的研究基於美國紅十字會在去年12月13日至今年1月17日之間收集的血液樣本,對其進行測試以查看是否有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研究人員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於2019年12月就在美國出現,早於先前的認識。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
  • 感染人類後基因突變才劇增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俄塔社報導說,亞歷山大·潘欽比較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SARS)和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中點突變的積累情況,研究了這些病毒感染人類後基因相對突變的概率等問題。在比較了超過1000個新冠病毒基因組、200多個SARS病毒和40多個普通感冒病毒基因組,以及一些相似的動物冠狀病毒的基因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組中存在著1000—2000點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基因突變基本是在人被病毒感染後才出現的。科研人員對這些突變基因進一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而這種特徵在其它冠狀病毒中不存在。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而在人腎癌細胞293T中,這些新冠病毒株無法有效複製。這些結果表明,在人類細胞中,這些不同新冠病毒株的複製能力有顯著差異。 接下來,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不同新冠病毒株對人類細胞的感染能力有所不同。
  • 又一國發現新冠感染更早期線索
    新華社巴西利亞1月13日電(記者周星竹)巴西聖埃斯皮裡圖州衛生部門12日宣布,該州在2019年12月採集的血清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特異性IgG抗體。聖埃斯皮裡圖州衛生部門說,該州對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採集的7370份血清樣本進行了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這些樣本來自疑似感染登革病毒或基孔肯雅病毒的人,結果210份血樣呈新冠IgG抗體陽性。2020年12月23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中央車站,一名女子戴著口罩等車。
  • 研究稱5億年前遠古病毒入侵讓人類具備高級思維能力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向人類注入「異化遺傳代碼」的古老病毒讓我們的祖先具備更高的推理能力。專家指出,人類意識可能是早期階段四腿物種感染某種古老病毒,一系列基因代碼進入人類基因,從而對後期人類進化的大腦意識發生改變。
  • 研究:新冠病毒可通過眼結膜感染 1天後轉至呼吸道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首次發現新冠病毒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的實驗證據,即恆河猴可通過眼結膜途徑有效感染新冠病毒,這為病毒預防,尤其是醫護人員的防護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基於臨床症狀、病毒載量檢測和血清學檢查,作者們發現,恆河猴可以通過結膜途徑感染新冠病毒,且病毒會在感染1天後,從結膜轉移到呼吸道和其他組織。
  • 研究:嘴巴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重要部位和途徑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唾液腺並複製;在某些病例儘管大多數有關新冠病毒的研究集中在鼻腔和肺部,但這項研究首次將嘴巴確定為冠狀病毒感染的主要部位,這也進一步為強調戴口罩和身體疏遠的重要性。我們知道,新冠病毒正是依賴ACE2作為受體而感染人類細胞的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感染人腦細胞並可以在腦組織中複製
    已有臨床報告,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階段,有些患者會表現出神經症狀,但對於新冠病毒是否會感染人腦細胞,科學家並不清楚。近日,發表在《ALTEX:動物實驗替代品》上的研究表明,大腦類器官可以被新冠病毒感染。這意味著,新冠病毒是可以感染人腦細胞的。
  • JEM:耶魯大學揭示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並破壞人類大腦的
    全面地研究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對患者的治療至關重要,研究人員試圖找到新冠感染對人體的長期後果,其中許多涉及到中樞神經系統。 實際上,關於新冠病毒,人類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回答,例如新冠病毒能否直接感染神經元或其他大腦細胞。
  • 美疾控中心專家:新冠病毒可能去年12月中旬就在美國出現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隨著人們對新冠病毒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表明,在武漢出現疫情之前,新冠病毒可能就已在全球多地出現。當地時間11月30日,美國科學家發布的一份政府研究再次印證這一結論。報告顯示,新冠病毒早在去年12月中旬就出現在美國,比中國正式確認該病毒的時間提早了數周,也比美國公共衛生部門發現第一例美國本土確診病例早約一個月。
  • 專家: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 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4月2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圖片來源:中國網  他說,從其同類的兩種冠狀病毒,比如引起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兩種冠狀病毒,尚未觀察到感染者持續帶毒,從我國幾萬名新冠恢復者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