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2020-12-03 星際遊俠X

隨著冠狀病毒大流行在全球肆虐,我們的大部分焦點集中在不斷增加的人類死亡人數上,全球死亡人數已經攀升到100萬以上。

但專家提醒說,在動物王國中,人類最親密的近親—靈長類也因SARS-CoV-2而處於危險之中。

劃重點

可能大部分人對於這兩個詞的區別不太熟悉: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組織」對新冠肺炎的稱謂。

SARS-CoV-2—是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未發表刊物上的用詞

其實兩個名詞都是指向一種事物,就是新冠狀病毒,只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給我稱呼不同罷了。

而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字母 CO 代表「 冠狀」(corona),字母 VI 代表「病毒」(virus),字母 D 代表「疾病」(disease),數字 19 代表該疾病發現時間是2019年。

回到正題

科學家們對400多種脊椎動物了分析,包括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如北白頰長臂猿、蘇門答臘猩猩和西部低地大猩猩,以及瀕危的黑猩猩等。得出的結論是:由於它們與人類的遺傳相似性,特別容易受到感染。

蘇門答臘大猩猩

研究人員開始尋找可能充當冠狀病毒宿主的動物——SARS-CoV-2的祖先被認為出現在蝙蝠物種中,在感染人類之前可能感染了一種或多種動物物種。但隨著研究進展,各項數據開始揭示人類可能才是載體,並將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

而瀕危靈長類動物的圈養或野生種群中發生COVID類疾病的可能性相當大。應該對圈養環境中珍稀動物的特別關注。

此前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就感染了八隻獅子、老虎。它們很可能是從人類飼養員那裡感染到了病毒。

這就說明受感染的人類也一樣可以在與野生動物接觸的地方傳播病毒。比如在非洲、歐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地區。

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科學家們更密切地觀察了蛋白質受體ACE2的進化和結構,冠狀病毒在其中附著並隨後進入人體細胞。他們研究了數百種脊椎動物的蛋白質,並可以確定每種動物感染病毒的相對風險。

他們檢查了ACE2受體25個關鍵位置的變化類型和數量,並基於在這些位置發現的相似性和差異,創建了從非常高到非常低的風險分類排名系統。所有25個位置與人類蛋白質相匹配的動物被認為是最易感染的。另一方面,那些預測處於非常低風險的動物,則擁有與人類截然不同的ACE2受體。

根據最近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這項研究,在103個高或中等風險物種中,有40%被歸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這18種高風險動物都是靈長類動物和大猩猩。

當然,研究人員也警告不要過度的誇大、虛構這項研究結果,並指出真正的風險需要用實驗數據來證實。不能排除通過ACE2以外的細胞途徑感染的可能性,因為病毒可以穿透人體的方式不止一種。

雖然理論上只有少數稀有物種容易感染病毒,但迄今為止,也有少數圈養動物——家養犬、家貓、獅子、老虎被感染。特別是經常外出流浪的家養動物,這也是國家嚴格管控飼養動物的原因。

根據國外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實驗環境中,恆河猴、西莫戈爾格斯猴和非洲綠猴感染了這種病毒,但大多數都表現出相對溫和的臨床現象。

儘管這種病毒似乎對動物的致命性不像對人類那麼大,但研究表明,部分動物仍會因感染SARS-CoV-2而死亡。

雖然目前也並沒有足夠的信息來充分理解為什麼病毒會導致某些物種的死亡率增加。但是,第一隻被證實為冠狀病毒的狗,在診斷後幾個月死亡確實是事實。

沒有證據表明冠狀病毒目前正在向野生動物種群傳播或擴散。但我們可能並不知道所有的感染方式,仍然存在許多人類在過程中未被發現的情況。

科學家們也很難確定病毒實際向動物傳播的具體程度。這當然也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事情,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和人畜過多接觸的人群。

防止擴散

不僅人類飼養的動物更容易受到遺傳學的影響而感染病毒,野生動物也會像我們一樣感染,它們高度社會化的行為也使它們處於危險之中。

人們密切關注的一種動物是非洲東部大猩猩,目前總數量只有不到5000隻了。分為小種群和亞種,包括著名的山地大猩猩。如果這些生活在緊密聯繫的家族群中的大猩猩感染和死亡的比率與人類相似,它可能會進一步危及其他動物。

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定期接受檢測,因為任何接觸都可能導致靈長類動物感染。動物園應該繼續執行其強有力的管理計劃,以防止從看護者傳播到動物,這一點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關焦點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新華社11月25日消息,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陳丹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研究證實:部分野生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研究顯示:40%易感染新冠病毒物種為瀕危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科學家列出410種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脊椎動物,他們想通過研究弄清楚,哪些群體最易受新冠病毒威脅,以及新冠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研究詳情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胺基酸序列與人的相似程度決定了感染風險。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一方面,科學家知道,獨角鯨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體內存在著廣泛的新冠病毒感染結合位點——ACE2受體;同時,獨角鯨缺乏常規的抵禦病毒感染的免疫保護機制,因而具有高度感染潛力。另一方面,大量研究在廢水中檢測到了具有感染活性的新冠病毒,並可以在其中存活最長可達數月。而美國一項研究更是在海洋中也檢出了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
  • 美國野生動物園一群瀕危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月12日電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的幾隻大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這被認為是全世界首例此類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圖源:美聯社報導稱,1月6日,該動物園兩隻大猩猩開始咳嗽,於是,工作人員將它們的糞便送檢。
  • 新冠病毒最容易與靈長類結合
    2020-11-01 15:42:09 來源:解放日報解放日報記者 徐瑞哲作為正在上海進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分論壇,「繽紛的生命——世界頂尖科學家生物多樣性峰會」昨天在線披露一項新冠病毒風險基因的最新研究結果,並將風險性分為5級,其中人類與其他靈長類處於最高級別。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哪種動物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駱駝和老鼠命運大不同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新媒體專電 哪些動物最容易感染冠狀病毒?香港《南華早報》5月11日報導稱,在新冠病毒問題上,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平等的。印度的科學家分析了48種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一種細胞表面的受體,新冠病毒可通過它進入細胞——其中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並使用了計算機模型來預測每種動物的易感染性。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靈長類動物,狒狒除外,存在約百分之百的病毒侵入的可能性。
  • 全球首例動物感染,美國黑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它怎麼得的?
    筆者:扶蘇曾經有科學家表示,人類進化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病毒的抗爭史。幸運的是,在過去幾百萬年的時間裡,病毒並沒有擊垮人類,反而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不斷強化。到了現代社會,也推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和醫療科學的進步。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新冠病毒,仍沒有停止腳步,甚至在某些地區已經出現了變異。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美國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全球首現非人靈長類動物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至少兩隻大猩猩11日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該動物園兩隻大猩猩6日出現咳嗽等症狀,工作人員隨即展開新冠病毒檢測,將它們的糞便送檢。5天後,美國農業部國家獸醫服務實驗室確認它們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
  • 類人猿感染新冠首例!美加州一動物園至少兩隻大猩猩感染新冠病毒
    圖片來源:聖地牙哥動物園據CNN報導,當地時間1月1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聖地牙哥動物園至少有兩隻大猩猩被感染新冠病毒。據該動物園的一份新聞稿稱,目前已有三隻動物出現了症狀,疑似是被一名無症狀工作人員所感染的。這是首個已知新冠病毒感染類人猿的實例。儘管先前的研究表明,一些非人靈長類動物對這種病毒很敏感。據園方發言人說,大猩猩是瀕危物種,而且天生是群居動物,因此推測所有成員已都暴露在病毒中。據報導,上周三,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兩隻大猩猩開始咳嗽。
  • 美國一群瀕危大猩猩感染新冠,感染源或為野生動物保護組一成員
    海外網1月12日消息,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的幾隻大猩猩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這被認為是全世界首例此類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報導稱,1月6日,該動物園兩隻大猩猩開始咳嗽,於是,工作人員將它們的糞便送檢。
  • 47歲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身體出現18種病毒變異
    癌症患者是在新冠疫情下影響比較大的群體,不只是治療、購藥等受阻,還有患者經過長期治療後免疫系統功能的下降。而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病毒的主要武器。一次感染,出現了18種病毒變異如果被確診為新冠患者,患者只能被隔離治療。無非只有兩種治療結果:患者打敗病毒康復出院,或者病毒打敗患者。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一種新冠病毒出來之後,就把世界給攪得雞犬不寧,下至平民,上至美國總統,在病毒面前一視平等,大家沒有例外。;中東呼吸綜合症,它的中間宿主是駱駝,這是原來已經查清了;這次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還沒有搞清楚,但是原始宿主已經是基本上所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