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冠狀病毒大流行在全球肆虐,我們的大部分焦點集中在不斷增加的人類死亡人數上,全球死亡人數已經攀升到100萬以上。
但專家提醒說,在動物王國中,人類最親密的近親—靈長類也因SARS-CoV-2而處於危險之中。
可能大部分人對於這兩個詞的區別不太熟悉: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組織」對新冠肺炎的稱謂。
SARS-CoV-2—是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未發表刊物上的用詞。
其實兩個名詞都是指向一種事物,就是新冠狀病毒,只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給我稱呼不同罷了。
而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字母 CO 代表「 冠狀」(corona),字母 VI 代表「病毒」(virus),字母 D 代表「疾病」(disease),數字 19 代表該疾病發現時間是2019年。
回到正題
科學家們對400多種脊椎動物了分析,包括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如北白頰長臂猿、蘇門答臘猩猩和西部低地大猩猩,以及瀕危的黑猩猩等。得出的結論是:由於它們與人類的遺傳相似性,特別容易受到感染。
研究人員開始尋找可能充當冠狀病毒宿主的動物——SARS-CoV-2的祖先被認為出現在蝙蝠物種中,在感染人類之前可能感染了一種或多種動物物種。但隨著研究進展,各項數據開始揭示人類可能才是載體,並將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
而瀕危靈長類動物的圈養或野生種群中發生COVID類疾病的可能性相當大。應該對圈養環境中珍稀動物的特別關注。
此前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就感染了八隻獅子、老虎。它們很可能是從人類飼養員那裡感染到了病毒。
這就說明受感染的人類也一樣可以在與野生動物接觸的地方傳播病毒。比如在非洲、歐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地區。
以此作為研究的基礎,科學家們更密切地觀察了蛋白質受體ACE2的進化和結構,冠狀病毒在其中附著並隨後進入人體細胞。他們研究了數百種脊椎動物的蛋白質,並可以確定每種動物感染病毒的相對風險。
他們檢查了ACE2受體25個關鍵位置的變化類型和數量,並基於在這些位置發現的相似性和差異,創建了從非常高到非常低的風險分類排名系統。所有25個位置與人類蛋白質相匹配的動物被認為是最易感染的。另一方面,那些預測處於非常低風險的動物,則擁有與人類截然不同的ACE2受體。
根據最近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這項研究,在103個高或中等風險物種中,有40%被歸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這18種高風險動物都是靈長類動物和大猩猩。
當然,研究人員也警告不要過度的誇大、虛構這項研究結果,並指出真正的風險需要用實驗數據來證實。不能排除通過ACE2以外的細胞途徑感染的可能性,因為病毒可以穿透人體的方式不止一種。
雖然理論上只有少數稀有物種容易感染病毒,但迄今為止,也有少數圈養動物——家養犬、家貓、獅子、老虎被感染。特別是經常外出流浪的家養動物,這也是國家嚴格管控飼養動物的原因。
根據國外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實驗環境中,恆河猴、西莫戈爾格斯猴和非洲綠猴感染了這種病毒,但大多數都表現出相對溫和的臨床現象。
儘管這種病毒似乎對動物的致命性不像對人類那麼大,但研究表明,部分動物仍會因感染SARS-CoV-2而死亡。
雖然目前也並沒有足夠的信息來充分理解為什麼病毒會導致某些物種的死亡率增加。但是,第一隻被證實為冠狀病毒的狗,在診斷後幾個月死亡確實是事實。
沒有證據表明冠狀病毒目前正在向野生動物種群傳播或擴散。但我們可能並不知道所有的感染方式,仍然存在許多人類在過程中未被發現的情況。
科學家們也很難確定病毒實際向動物傳播的具體程度。這當然也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事情,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和人畜過多接觸的人群。
防止擴散
不僅人類飼養的動物更容易受到遺傳學的影響而感染病毒,野生動物也會像我們一樣感染,它們高度社會化的行為也使它們處於危險之中。
人們密切關注的一種動物是非洲東部大猩猩,目前總數量只有不到5000隻了。分為小種群和亞種,包括著名的山地大猩猩。如果這些生活在緊密聯繫的家族群中的大猩猩感染和死亡的比率與人類相似,它可能會進一步危及其他動物。
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定期接受檢測,因為任何接觸都可能導致靈長類動物感染。動物園應該繼續執行其強有力的管理計劃,以防止從看護者傳播到動物,這一點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