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動物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駱駝和老鼠命運大不同

2020-12-05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5月13日新媒體專電 哪些動物最容易感染冠狀病毒?香港《南華早報》5月11日報導稱,在新冠病毒問題上,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平等的。

印度的科學家分析了48種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一種細胞表面的受體,新冠病毒可通過它進入細胞——其中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並使用了計算機模型來預測每種動物的易感染性。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靈長類動物,狒狒除外,存在約百分之百的病毒侵入的可能性。「正如這種病毒對人類的破壞性是很明顯的」,據來自印度國家動物生物技術研究所、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印度獸醫研究所和印度農業委員會的研究人員稱。

在蝙蝠當中,菊頭蝠似乎非常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矛吻蝠則不容易感染。

預計所有的偶蹄動物被感染的可能性為99%左右。豬除外,豬不容易感染。據這項研究稱,駱駝容易感染,而老鼠被感染的可能性則比倉鼠小很多。與此同時,兔子被感染的可能性為中等。

在鳥類當中,鴨子和白尾鷹顯示被感染的可能性最低,其次是雞,而金雕和火雞被感染的可能性最高。

研究人員稱,病毒進入的可能性並不是決定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惟一因素——正如有些人攜帶該病毒,但並沒有什麼症狀。研究的預測可能有助於其他科學家專注於研究某個物種攜帶或傳播新冠病毒的能力。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曾說過,初步研究顯示,貓最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可以將該病毒傳播給其它貓。白鼬是其次容易感染的動物,狗似乎也容易感染,該組織稱。

據稱,3月份在香港,一隻博美和一隻德國牧羊犬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這一研究結果使得「預測容易被感染的物種非常重要」,研究人員說,他們的論文於周日發表,但尚未經過同行審查。「新冠病毒非常沒規律,」他們說。

上個月,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的一隻老虎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此前,有幾隻獅子和老虎出現了呼吸系統疾病的症狀。

相關焦點

  • 哪些動物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黑名單一長串
    (新華社/歐新/圖)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全球感染案例至2020年9月18日,已超過3000萬,死亡人數接近100萬,但仍沒有要停的跡象。與此同時,對於這一傳染力強勁的新型病毒,9個月來,人類對其傳播規律依然知之甚少。對比新冠病毒與其他已知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科學家只是估計它很可能源自蝙蝠,並通過某個中間宿主傳給了人類。
  • 俄羅斯藉助老鼠檢測人類感染新冠病毒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前景研究基金會負責化學生物和醫學研究方向的副總經理亞歷山大·潘菲洛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基金會已準備好向俄聯邦衛生監督局提交藉助老鼠檢測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技術材料。潘菲洛夫稱:「目前已準備好所有必要材料,將技術提交給俄聯邦衛生監督局。」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新冠病毒中間宿主有新發現!穿山甲被冤枉了?宿主或是這兩種動物
    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至今,關於病毒的來源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一個重點,了解新冠病毒來源,對於防止疫情死灰復燃意義重大。從最開始的蛇、水貂、烏龜到近期的穿山甲,科研人員尋找中間宿主的腳步從未停止,但找尋過程並非大家想像中那麼簡單,可能需要不斷推倒重來。
  •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圍繞著蝙蝠(一種攜帶多種冠狀病毒的動物)來尋找一種首次將該病毒引入人類的中間動物宿主。從蛇、到穿山甲,都一度被高度懷疑為最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實際上這些動物身上分離出來的冠狀病毒,與導致此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差異實在太大,最多證明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並不能證明是其將病毒感染給人類。
  •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陳丹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研究顯示:40%易感染新冠病毒物種為瀕危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科學家列出410種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脊椎動物,他們想通過研究弄清楚,哪些群體最易受新冠病毒威脅,以及新冠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研究詳情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胺基酸序列與人的相似程度決定了感染風險。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不同亞種的病毒雖然各有一些特殊基因片段,但又有很多基因片段非常相似,導致宿主細胞複製系統有時會將兩者弄混,在複製不同病毒的相同基因片段時,連帶把一種病毒的特殊基因片段重組到了另一種病毒上,形成「雜交」病毒。這種新病毒兼容了兩種甚至多種病毒的特點,使其具有一些特殊能力。比如,原來只能感染某一種動物的病毒,基因重組後變得可感染另一種動物,甚至是人類。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新華社11月25日消息,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母乳可阻止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甚至對病毒有滅活作用?
    用於測試的母乳是在2017年收集的,遠早於新冠疫情爆發。測試的細胞類型種類繁多,從動物腎臟細胞到年輕的人類肺部、腸道細胞等。 結果發現,無論病毒感染哪種類型的細胞,大多數活毒株都被殺死了。
  • 如果人類因為新冠病毒滅絕,哪種動物會接管地球?
    如果人類被新冠「抹殺」,哪個物種會接管這個世界?2020年,是人類近十年來遇到的最大危機,新冠病毒輕易帶走了數十萬人的生命,在病毒面前,人們是如此不堪一擊,幸運的是,我國這場危機中做了最好的榜樣,為防禦病毒侵襲做了最好的工作。
  • 老年人和患基礎疾病人群為何更易感染新冠病毒?
    據西班牙《20分鐘報》網站12月8日報導,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指出,參與新冠病毒感染的蛋白質可能會使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傷害。新冠病毒能與不同動物的宿主細胞結合。
  • ...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時候,就在世界不同的地點和時間感染了...
    2020-11-25 22:42:02來源:FX168 【世衛組織稱武漢只是新冠病毒發現地】近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時候,就在世界不同的地點和時間感染了一批人。
  • 新冠病毒都有哪些潛在宿主:魚類鳥類最不易感染
    目前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宿主的ACE2受體進入宿主細胞[1],新冠病毒的S蛋白能否與宿主ACE2受體有效結合,是評估該物種能否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前提條件。大西洋鮭魚和虹鱒表達ACE2。圖源:改編自參考文獻[2]但多項證據指向魚類的ACE2並不能和新冠病毒的S蛋白有效結合,以最近的6月12日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為例[3],作者模擬了215種脊椎動物的ACE2與S蛋白複合體,通過和人ACE2與S蛋白複合體相比,計算突變導致的能量變化,從而以結構為基礎預測物種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結果表明魚類和鳥類相對最不易感。圖2.
  •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溯源背後,尋找自然界的病毒值得長久堅持
    冠狀病毒的囊膜蛋白和宿體的相互作用是病毒能夠入侵細胞的最關鍵的一步。分析了新冠病毒的囊膜蛋白的結構以後,科研人員推測新冠病毒有可能利用和SARS病毒相同的受體,同樣也是因為基於前期的積累,他們很快證實了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是利用「血管緊縮素轉換酶2(ACE2)」作為受體。利用人、果子狸、蝙蝠和豬等的ACE2,新冠病毒得以入侵細胞。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SARS-CoV-2—是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未發表刊物上的用詞。其實兩個名詞都是指向一種事物,就是新冠狀病毒,只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給我稱呼不同罷了。而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字母 CO 代表「 冠狀」(corona),字母 VI 代表「病毒」(virus),字母 D 代表「疾病」(disease),數字 19 代表該疾病發現時間是2019年。
  • 全球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
    新華社電 世界衛生組織12月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血清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通過在個體血液中尋找新冠病毒抗體,來評估不同人群的感染程度。世界各地已針對新冠病毒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檢測方法等各不相同。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一方面,科學家知道,獨角鯨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體內存在著廣泛的新冠病毒感染結合位點——ACE2受體;同時,獨角鯨缺乏常規的抵禦病毒感染的免疫保護機制,因而具有高度感染潛力。另一方面,大量研究在廢水中檢測到了具有感染活性的新冠病毒,並可以在其中存活最長可達數月。而美國一項研究更是在海洋中也檢出了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
  • 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新冠疫情蔓延至今,全球感染人數已接近兩百萬。科學家們始終在努力地尋找病毒的起源物種,以便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邁出從其動物宿主躍遷到人類身上這一步的。 目前,在動物體內發現、與新冠病毒最相似的,是石正麗團隊在雲南省發現的中華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其基因序列相似度達到 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