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傳播,迄今已經造成全球超過3800人感染,近110萬人死亡。
問題是,這種大流行速度沒有顯示減緩趨勢,反而呈現第二波加速之勢。
然而,已經有大量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僅可以感染人類,也可以感染其他哺乳動物,比如,貓,狗,獅子,老虎等。
尤其是,在歐洲和美國的水貂養殖場更是暴發了人傳染動物造成的大流行,已經有超過100多萬隻水貂因此被撲殺。
儘管現在還沒有發現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事件報告,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
該團隊主要關注的是獨角鯨,一種生長在北極海洋,長著3米長獨角的,具有高度潛在感染危險的水生哺乳動物。
有人或許覺得奇怪,新冠病毒疫情在陸地動物,主要是人類流行,為什麼要關注水生動物流行可能性呢?
一方面,科學家知道,獨角鯨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體內存在著廣泛的新冠病毒感染結合位點——ACE2受體;同時,獨角鯨缺乏常規的抵禦病毒感染的免疫保護機制,因而具有高度感染潛力。
另一方面,大量研究在廢水中檢測到了具有感染活性的新冠病毒,並可以在其中存活最長可達數月。而美國一項研究更是在海洋中也檢出了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
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具有怕熱喜冷的特性,可以在溫度低的水中長期保持感染性。
獨角鯨生活的北極海洋水溫更有利於病毒長期存活。
因此,科學家的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目前,研究團隊的主要工作是收集這種動物的活細胞樣本以監測被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
除了監測新冠病毒對野生生物構成的風險外,該團隊還著眼於減輕新冠病毒從人類到野生生物傳播的潛在途徑的模式。
已知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主要是傳播途徑是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包括寵物貓、狗,動物園老虎獅子,以及養殖場的水貂。
廢水中檢出新冠病毒的事實可能成為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一個潛在途徑。
更重要的是,新冠病毒一旦在野生動物造成大流行,不僅會極大地破壞動物生態,反過來也會構成從動物跳躍到人類造成新疫情的潛在可能。
當然,關注新冠病毒對野生動物威脅的科學家團隊也不止1、2個。比如,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就關注烏幹達低地大猩猩對新冠病毒易感性問題。
科學家警告說,新冠病毒疫情一旦在這個動物社群暴發,該物種將面臨被滅絕的風險。
總之,新冠病毒對哺乳動物潛在的廣泛易感性導致,疫情可能絕不僅限於人類,對整個世界都存在巨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