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預測未來病毒大流行:4種病毒被列入「高風險清單」

2020-12-03 生命時報

5月11日,西班牙媒體刊發題為《新興病毒》的文章稱:迄今為止,已經測序的、以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為宿主的病毒約500種,大多數為人畜共患病的起源。

儘管它們不都具備人際傳播能力,但有4種病毒未來幾年內或將引發大流行,分別是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尼帕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和拉沙病毒

這些病毒為什麼會威脅到人類?《生命時報》結合該研究並採訪專家,對4種高風險病毒進行解析。

受訪專家

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 楊佔秋

鍾南山院士團隊核心成員、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病毒學專家 周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 張彤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李珍玉 江越

本文編輯 | 張芳

4種病毒被列入未來高風險清單

據介紹,西班牙媒體提到的這4種病毒都屬於RNA病毒。相比另一類DNA病毒,RNA病毒變異更快,也更明顯。

4種病毒尚未發現人際間傳播,但能從動物傳染到人,也曾在個別國家和地區出現過非大規模的感染。

1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

來源於家禽和野生鳥類,最先在亞洲鵝身上被發現,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率。

2003年,禽流感疫情在亞洲、中東、歐洲和非洲暴發,導致數以億計的禽類被撲殺。

感染途徑首例人感染病例於1997年在香港出現,東南亞、歐洲、非洲、南美洲等相繼發現,感染途徑主要為接觸受感染的雞、鴨。

感染後果2003年~2006年,全球確診病例227例。患者感染後可出現嚴重的急性病毒性肺炎、肺水腫、肺實變等,由於尚未找到特效療法,死亡率高達50%~60%。

2尼帕病毒

首次發現於1998年,因出現地點是馬來西亞尼帕鎮,病毒因此得名。

感染途徑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是狐蝠科果蝠,但早期感染者來自養豬場,傳染源為感染病毒的豬。

尼帕病毒可通過飛沫、鼻腔分泌物、氣溶膠或糞便接觸傳播。

感染後果感染者主要表現為腦炎樣症狀,致死率接近70%。目前,全球局部出現尼帕病毒疫情十幾次,均在南亞,孟加拉和印度疫情較嚴重。

3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

也稱MERS病毒,與新冠病毒、SARS病毒同屬冠狀病毒。從2012年9月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第一例MERS患者至今,全球已報告2500多個確診病例,其中866例死亡。

感染途徑該病毒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單峰駱駝是傳染源之一。

感染後果感染MERS病毒後,患者會出現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等症狀,部分人會有胃腸道反應,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則可能出現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

因沒有特異療法,世衛組織已將其列入重點關注疾病的清單,嚴防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4拉沙病毒

一種傳播性極強的急性出血性傳染病,會引發拉沙熱,主要在奈及利亞、利比亞、幾內亞等西非國家流行,美洲、歐洲也曾發現輸入性病例,死亡率約為1%。

感染途徑該病毒的動物宿主是一種叫多乳鼠的嚙齒類動物,人若直接或間接接觸已感染動物及其排洩物就會被感染。

感染後果約80%的拉沙病毒感染者沒有症狀或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咽炎等,嚴重者會因急性出血、多臟器衰竭致死。

周榮教授表示,迄今為止,這4種病毒只是出現過零星病例或局部小範圍暴發,現在並無確切證據表明其會在未來幾年引發大流行,不必過於恐慌。

傳染性疾病為何頻頻暴發?

自2003年「非典」暴發以來,科學家發現,危害性較大的人類傳染性疾病的暴發頻率在快速增加,且都是由動物源性病毒引起。楊佔秋教授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至少有4個。

1丨病毒本身的變化

為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病毒變異、重組的速度加快了。比如,高致病性甲型H5N1病毒在非洲、美洲的就不完全一樣,它們會根據當地宿主動物的特點,主動發生變異。

2丨人對病毒的易感性增加

人與所養殖家禽家畜的長期共處,增加了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身上的風險;由於人畜接觸較多,病毒更易適應人體,使人體變得易感。

此外,個別地區的生活習慣也是感染原因,如越南有喝生雞血習慣,泰國喜好鬥雞比賽等。

3丨愈加頻繁的人員流動

隨著交通業和旅遊業的飛速發展,人員流動比任何時代都頻繁。張彤說,便利的交通和社會交往的日益增多,已成為引發傳染病流行的不可避免的社會因素,尤其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防控難度更會因此大增。

4丨環境惡化使病毒「死而復生」

由溫室效應引發的永凍土和冰川融化可能令遠古病毒甦醒。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導稱,法國某病毒科研團隊在檢測西伯利亞地區融化的凍土層後,發現了世界上第三種超大型病毒,該病毒已被冰封了長達3萬多年,隨著全球變暖,不排除該病毒「起死回生」的可能。

我國科學家也在青藏高原冰川冰芯內發現了28個未知病毒組,至今已存在了約1.5萬年。

科學家擔心,這些病毒可能會使當地野生動物患病,進而增加人感染的風險。

近年來,自然環境的惡化導致野生動物棲息地減少,人獸接觸機率增加,出現跨宿主傳播,甚至人際傳播的風險也會升高且難以預測。比如,拉沙病毒的宿主是嚙齒類動物多乳鼠,當生態遭到破壞後,鼠類大量繁殖,並攜帶病毒四處傳播,最終導致了西非國家疫情的暴發。

這些習慣幫你遠離病毒

周榮提醒,相比較已出現的病毒,新發病毒可能帶來的危害更大。病毒變異難以預測,人類對新病毒普遍沒有免疫力,若防控不及時就可能引發大流行。

楊佔秋補充說,由於病毒變異,由動物傳染給人的病毒性疾病仍有人傳人的可能,令科學家擔憂。

減少接觸潛在感染源

應主動遠離各種野生動物,如蝙蝠等,家禽家畜飼養者平時也需做好個人防護,儘量少接觸飼養動物。

改掉吃野生動物的陋習,人工養殖的家禽家畜一定要做熟食用;自覺保護自然環境。

提高自身抵抗力

由於病毒感染主要與病毒毒力、數量及人群易感性有關,張彤認為,除減少接觸潛在感染源外,提高自身抵抗力也是防護的重要方法。

日常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體育鍛鍊,面對已知病毒按規定進行預防接種等。一旦出現相應症狀,第一時間做好科學應對,如自我隔離、及時就近就診。

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治」

面對潛在的病毒傳播流行,周榮建議將「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治」常態化。

全球都要加強基層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大到城市三甲醫院,小到鄉鎮衛生所,都要具備基本的傳染病檢測和分析技術;對基層全科醫生展開培訓,增強他們對突發傳染病的防範意識和能力。

他同時呼籲,傳染病暴發時,所有人都應保持團結,採取一切措施減少或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戰勝疫情。▲

本期編輯:徐夢蓮

相關焦點

  • 西媒盤點:這4種病毒未來或嚴重威脅世界
    未來幾年,還有哪些病毒可能引發流行病並嚴重威脅世界秩序?西班牙環球網站5月11日刊登題為《新興病毒》的文章稱,迄今為止約有9200種病毒已經被測序,其中,以人類和其他不同於智人的脊椎動物為宿主的大約有500種,其中大多數為人畜共患病的起源,儘管並不都具備人際傳播能力。以下四種病毒未來幾年內或將成為流行病或引發大流行,嚴重威脅世界秩序。
  • 如何面對未來的病毒流行?
    (一)疫病還可能來襲 一則,西方的觀點 新華社北京2020年7月6日新媒體專電英媒稱,據曾經預測了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科學家說
  • 病毒大流行的幾大原因
    公共衛生官員表示,在未來15年內,一種快速傳播的病原體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自此,我們國家近期的新冠病毒好像就驗證了這個道理。我們無從知曉到底是否是因為飲食所導致的。可是下列因素真的是病毒流行的重要原因。(以下觀點僅代表我個人)1.人口增長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期間,地球上的人口不到20億。
  •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Science論文:新冠病毒大流行後的傳播動態預測
    但是很多情況下,科學研究要預測未來,所以依據過去發生過的事實,建立模型來預測未來成為很多科學領域研究的一種手段。美國《科學》雜誌5月份,發表了一篇根據模型預測新冠病毒流行後的動態,很遺憾的告訴大家結果是悲觀的,病毒很可能會一直存在,即便疫苗研發出來,新冠病毒也很可能每年爆發一次或者每幾年爆發一次。
  • 病毒大流行: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小行星撞擊?
    目前人類正在面臨病毒大流行的戰鬥,然而這場戰鬥並非單純的衛生事件,小行星科學家也從這場戰鬥中汲取小行星防禦的寶貴經驗。病毒大流行與小行星撞擊:病毒大流行和小行星撞擊相同,都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努力。但很多科學家表示病毒大流行和小行星撞擊的應對模型不能相提並論
  • 美預測新冠病毒傳播高風險場所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了一項根據美國大數據開展的流行病學建模研究,結果顯示,重新開放餐館、健身房、咖啡館和酒店會帶來最大的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模型顯示,降低這些場館的使用率,或能讓預測的感染人數大幅降低。
  • 哈佛科學家:4種方式可能終結新冠病毒,大流行結束或快於預期!
    目前還沒有人知道,一些人估計全球會有大量人員被感染,死亡人數可能難以想像;有人稱病毒流行可能會持續一到兩年,給世界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不過一位哈佛醫學院癌症和HIV / AIDS研究部門的創始人,美國應對愛滋病和炭疽危機的核心人物——威廉·哈茲爾廷博士近日在福克斯新聞發表文章,稱社會工作者在對抗冠狀病毒的戰爭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可能比預期更快結束。
  • 中國科學家耗時數年研究新型豬流感病毒,警告未來或將造成大流行
    一項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刊登一篇論文,稱其發現了一種名為 G4 的新型豬流感病毒,令我們擔心的是,這種新發現的病毒同時具有三顆毒株的特性,其中的一顆毒株具有潛在的人傳人的特性,研究人員稱,我們需要密切的關注,因為這種病毒未來可能會發生大流行。
  • 科學家發現攔截病毒方法!在大流行開始前攔截,或將挽救更多生命
    在此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名為G4的豬流感病毒。它由三種現有病毒混合而成:禽流感、造成2009年大流行的豬流感和另一種北美豬流感,它們是禽、豬和人病毒基因的大雜燴。這些病毒基因的混合稱為遺傳重配,比想像中更加普遍。
  • 日本專家的新觀點:新冠病毒「七階段模式」,預測今冬的流行狀況
    ——請說明GoTo以後的新冠病毒的動向。在GoTo宣傳活動之前,「日本也有10萬人以上死亡的可能性」的預測變得很有名。另一方面,我在同一時期用7個階段的模型進行了如下預測。最近也在北海道弘前發生大集群的時候被要求進行之後的預測,和石垣一樣預計會在短時間內結束,這也和預想的一樣。——聽說對感染七階段模型的Version2進行了部分修改,模型本身有變更嗎。基本不變。感冒是在上氣道黏膜上病毒的感染、繁殖開始後,在人體中相當於警察的巨噬細胞、CTL等自然免疫、細胞性免疫、微量抗體開始戰鬥。
  • 《科學》:已發現1100種病毒,未來或會有更多的病毒從動物跳到人類...
    導語:PREDICT在30個國家測試了16.8萬隻動物,發現了1100種不同的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並不是第一個從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並造成嚴重破壞的病毒。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問題是,這種大流行速度沒有顯示減緩趨勢,反而呈現第二波加速之勢。,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一方面,科學家知道,獨角鯨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體內存在著廣泛的新冠病毒感染結合位點——ACE2受體;同時,獨角鯨缺乏常規的抵禦病毒感染的免疫保護機制,因而具有高度感染潛力。另一方面,大量研究在廢水中檢測到了具有感染活性的新冠病毒,並可以在其中存活最長可達數月。而美國一項研究更是在海洋中也檢出了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
  • 5年前預言病毒大流行,比爾蓋茨再發警告:病毒每20年會爆發一次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警告說,新冠病毒是很多人一生中經歷過的最大事件,但人們現在已經意識到,未來,很可能這樣的病毒大暴發每隔20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因此世界各國需要建立健全的機制來預防病毒大流行。蓋茨在採訪中說,全世界的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們已經因病毒大暴發多花了數萬億美元,而如果我們準備得當的話,成本不會這麼大。
  • 凍土融化可能正在「喚醒」上千年的病毒...
    然而九個月後的今天,一場史無前例的病毒大流行使全球變暖問題降級,似乎人們已經忘記了這兩種現象之間的聯繫遠比人們想像的要緊密...雖然,現在販運和買賣野生動物是生態學家關注的問題之一,但是他們同時還關注著其他兩個基本問題: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 中英澳日本的科學家成功預警了新冠病毒大流行
    中英澳日本科學家在2019年11月25日發表在Current Science的論文Space Weather and Pandemic Warnings?中明確指出,由於太陽黑子活動處於近100年最弱的時期,全球宇宙射線大幅增強,並緊急提醒全球接下來幾個月很快會出現新的病毒並引起大流行,公共衛生部門必須提高警惕並採取適當的行動,並提前發布了預警,新型冠狀病毒
  • 世界級病毒專家的觀點
    「新冠病毒不可能被"消滅"有3個原因:第一,可以傳人的"中間宿主"沒找到。中間宿主不一定是野生動物,不要以為不吃野生動物就沒事。比如萬一中間宿主是鳥類呢?第二,新冠病毒和人體的結合能力太強,德國科學家發現是SARS的20倍,太適應人類了;第三,全球大流行,中國能對全世界閉關鎖國嗎?
  • 中國發現可傳人豬流感病毒,有可能引發大流行?
    在這個奇幻年份過了一半的時候,突然又爆炸了一顆炸彈:中國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型豬流感病毒,有成為大流行的潛力。評論區的畫風大都是這樣的:「2020是來完成2012未完成的使命嗎?」「能申請重啟2020嗎,感覺打開方式錯了。」
  • 蝙蝠攜帶多種病毒,卻不會生病?科學家:蝙蝠有「超級免疫力」
    毫無疑問,蝙蝠這種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是「移動的病毒庫」。科學家們已經在200多種蝙蝠身上發現了多達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多達500種,一隻蝙蝠攜帶的病毒就多達100種。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馬爾堡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就是蝙蝠。
  •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2020-07-28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隨著冠狀病毒大流行在全球肆虐,我們的大部分焦點集中在不斷增加的人類死亡人數上,全球死亡人數已經攀升到100萬以上。但專家提醒說,在動物王國中,人類最親密的近親—靈長類也因SARS-CoV-2而處於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