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面臨災難。目前人類正在面臨病毒大流行的戰鬥,然而這場戰鬥並非單純的衛生事件,小行星科學家也從這場戰鬥中汲取小行星防禦的寶貴經驗。
病毒大流行和小行星撞擊相同,都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努力。
雖然存在世界衛生組織,但是世界提供給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並不能確保真實,很多數據存在錯誤,這讓世界衛生組織的反應行動受到了延誤,絕大多數國家都會選擇自己的道路應對,而並非統一應對。
科學家認為:如果面臨小行星撞擊,絕大多數國家也會選擇自己的道路,以最高利益為主選擇應對策略,這或許也會讓人類面臨災難。
但很多科學家表示病毒大流行和小行星撞擊的應對模型不能相提並論。
相比小行星撞擊,病毒流行的威脅更為零散、交錯,不均衡的影響可能會對各個國家產生不同的判斷,從而形成更為利己的行動。
而面對小行星撞擊,威脅十分集中,或許國際社會能夠更為齊心協力。畢竟面對小行星撞擊,如果各國單方面捍衛自身,會導致時間和資源浪費,增加失敗的風險。
無論是應對何種災難,提前發現都是首要任務。
一般來說,越早發現威脅,就能採取更多的措施預防災難。應對全球衛生問題,如果可以早期發現,那麼就可以儲存醫療用品,提前進行隔離保護。應對小行星撞擊,提前發現就可以測試多種偏移手段,儘早改變小行星軌道,就算小行星變為碎片,人類也有足夠的時間各個擊破。
世界各地的天文望遠鏡,都在觀測近地小行星,希望可以提前數年甚至數十年發現小行星。
隱藏的病毒和太空的巖石,都是低概率高風險的事件。
事實上,這裡低概率的事件很少發生,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越來越淡忘威脅,這是非常不利的情況。就像這次疫情,往往情況剛剛緩解,人們就會忘記威脅,輕易出行。
然而每次經歷災難,人們都會提升應對災難的能力。比如應對小行星撞擊,俄羅斯由於經歷了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事件,整體的應對能力要比其他國家更加出色。
恐懼是應對災難最好的武器,只有面臨足夠的恐懼,人們才會做更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