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大流行: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小行星撞擊?

2020-08-10 蒜頭聊科學

人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面臨災難。目前人類正在面臨病毒大流行的戰鬥,然而這場戰鬥並非單純的衛生事件,小行星科學家也從這場戰鬥中汲取小行星防禦的寶貴經驗。



病毒大流行與小行星撞擊:

病毒大流行和小行星撞擊相同,都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努力。

雖然存在世界衛生組織,但是世界提供給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並不能確保真實,很多數據存在錯誤,這讓世界衛生組織的反應行動受到了延誤,絕大多數國家都會選擇自己的道路應對,而並非統一應對。

科學家認為:如果面臨小行星撞擊,絕大多數國家也會選擇自己的道路,以最高利益為主選擇應對策略,這或許也會讓人類面臨災難。



但很多科學家表示病毒大流行和小行星撞擊的應對模型不能相提並論。

相比小行星撞擊,病毒流行的威脅更為零散、交錯,不均衡的影響可能會對各個國家產生不同的判斷,從而形成更為利己的行動。

而面對小行星撞擊,威脅十分集中,或許國際社會能夠更為齊心協力。畢竟面對小行星撞擊,如果各國單方面捍衛自身,會導致時間和資源浪費,增加失敗的風險。



應對災難需要儘早應對:

無論是應對何種災難,提前發現都是首要任務。

一般來說,越早發現威脅,就能採取更多的措施預防災難。應對全球衛生問題,如果可以早期發現,那麼就可以儲存醫療用品,提前進行隔離保護。應對小行星撞擊,提前發現就可以測試多種偏移手段,儘早改變小行星軌道,就算小行星變為碎片,人類也有足夠的時間各個擊破。

世界各地的天文望遠鏡,都在觀測近地小行星,希望可以提前數年甚至數十年發現小行星。



低概率和高風險:

隱藏的病毒和太空的巖石,都是低概率高風險的事件。

事實上,這裡低概率的事件很少發生,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越來越淡忘威脅,這是非常不利的情況。就像這次疫情,往往情況剛剛緩解,人們就會忘記威脅,輕易出行。

然而每次經歷災難,人們都會提升應對災難的能力。比如應對小行星撞擊,俄羅斯由於經歷了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事件,整體的應對能力要比其他國家更加出色。



恐懼是應對災難最好的武器,只有面臨足夠的恐懼,人們才會做更多的準備!


相關焦點

  • 冠狀病毒全球性疫情如何幫助我們為小行星撞擊做準備
    不過人們可以從同冠狀病毒鬥爭中出現的應對措施中學到一些有關行星防禦的寶貴經驗。(圖片:航天公司空間政策和戰略中心)專家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抗擊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應急準備活動,讓我們對應對危險的小行星的準備情況有了深入的了解。
  • 我們不願像恐龍那樣滅絕!小行星撞擊應對計劃-DART 項目
    SL9作為體積較大的小行星,假如撞向的不是木星而是地球,都夠人類毀滅好幾回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加速了地球防禦計劃的推進。地球防禦計劃其中一部分——敢死隊式撞擊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科學家們計劃的是在小行星進入地球引力捕獲範圍前,提前對其進行撞擊,以此改變它的運行軌道,這便是名為Don Quijote的防禦項目。
  • NASA將要驗證新技術,未來或可應對小行星撞擊,看看他們怎麼做
    在各種災難中人類最恐懼的還是地外天體撞擊地球,因為這很可能導致地球生物的滅絕,同時我們還毫無應對的辦法。在歷史上就曾有先例,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高速撞擊到地球表面,最終導致了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整體性滅絕,對於那次毀天滅地的撞擊,科學家進行了模擬,如果發生在現代,人類文明同樣是毫無招架之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
  • 哈佛科學家:4種方式可能終結新冠病毒,大流行結束或快於預期!
    不過一位哈佛醫學院癌症和HIV / AIDS研究部門的創始人,美國應對愛滋病和炭疽危機的核心人物——威廉·哈茲爾廷博士近日在福克斯新聞發表文章,稱社會工作者在對抗冠狀病毒的戰爭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可能比預期更快結束。
  • 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初接近地球 NASA:撞擊概率0.41%
    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初接近地球 NASA:撞擊概率0.41%時間:2020-08-23 20: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顆小行星將於11月初接近地球 NASA:撞擊概率0.41%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美國暴力衝突乃至騷亂此起彼伏之時,又正當大選季,一顆小行星正在朝我們飛來
  • 來自小行星的撞擊威脅越來越多,如果發生撞擊我們能夠阻止嗎
    車里雅賓斯克州隕石撞擊事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遇到的最嚴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這次事件讓人類更加意識到那來自太空深處的危險。其實在我們的地球上,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和概率是一直存在的,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小行星飛過我們頭頂的天空,美麗的流星就是那些來不及降落就燃燒殆盡的小隕石。
  • 我們有能力防禦小行星與彗星撞擊地球嗎?
    我們有能力防禦小行星與彗星撞擊地球嗎?我覺得在50年前是不可能的!王思潮說,目前,國際上對於防範小行星和彗星撞擊地球的課題已經形成了共識,並開始聯合起來進行搜索和監控。「只要及早發現和監控,以人類今天的科技水平,完全有能力拒其於『球門』之外。」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與技術來防禦小行星以及彗星撞擊地球呢?我們先進的太空望遠鏡無論是身處太空還是地球大陸,作為太空前哨可以發現危險的地外天體,還可以追蹤它們的運行軌跡。
  • 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人類作為一個大家庭,實現零飢餓的世界是我們的當務之急。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親身體驗到了糧食系統的岌岌可危。糧食系統一旦失靈,隨之而來的紊亂會威脅我們的教育、衛生和經濟,以及人權、和平與安全。這次峰會試圖讓世界省悟到,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採取行動,改變糧食的生產、消費和思維方式,重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系統。
  • 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為了確定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將於2021年1月前往武漢開展調查工作,這個團隊包括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公共健康及動物健康研究人員。這個項目將首先調查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肉類和動物,並追蹤它們在中國境內和境外的行經路線,因為第一批確認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中有許多都去過這裡。
  • 假如小行星撞擊地球,天文學家該如何應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小行星研究員理察·賓澤爾說:「這麼大的一個物體出現在地球附近,這樣的事每1000年才會出現一次。」在美國馬裡蘭州舉行的國際宇航學院2019年行星防禦大會上,他是與此近距離撞擊事件相關的科學家之一。
  • 冠狀病毒和小行星?科學家似乎找到了某種聯繫!
    專家說,未來一顆巨大的、危險的小行星可能會撞擊地球,雖然這個概率很低,但是並不排除出線的可能!而目前正在進行的抗擊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應急準備活動,正好為我們應對一顆危險的小行星提供了參考。據小行星科學家和應急準備權威機構稱,人類可以從冠狀病毒鬥爭中的對錯中吸取一些關於行星防禦的寶貴教訓。
  • 冠狀病毒和小行星?科學家似乎找到了某種聯繫
    專家說,未來一顆巨大的、危險的小行星可能會撞擊地球,雖然這個概率很低,但是並不排除出線的可能!而目前正在進行的抗擊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應急準備活動,正好為我們應對一顆危險的小行星提供了參考。據小行星科學家和應急準備權威機構稱,人類可以從冠狀病毒鬥爭中的對錯中吸取一些關於行星防禦的寶貴教訓。
  •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2020-07-28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外星人在「投石問路」嗎
    我們現在都不確定是否有外星人的存在,又何來外星人的「投石問路」這一說,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去否定這種假象。在沒有依據的範圍內看待問題,有時候猜想也可能最靠近事實。按照這一思路,我們來分析一下,假如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外星人在「投石問路」,那外星人的目的是什麼呢?
  • 小行星如果再次撞擊地球,人類可以利用核彈撞擊嗎?
    目前對於恐龍滅絕的假說非常多,只是隕石撞擊的這一說法公認度最高而已。關於6500萬年前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最早在1978年,美國科學家在地質勘測時發現了高濃度的銥,這種濃度超過正常含量幾百倍,所以這只可能是隕石撞擊所留下的結果。
  • 恐龍還真是不走運,如果小行星換個角度撞擊,它們也許不會滅絕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直以來都存在許多說法,有說法認為地球的氣候發生了劇變,導致恐龍無法適應而滅絕;還有說法認為一種可怕的病毒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被感染的動物無藥可救,恐龍在這種大環境下滅絕了。一直以來,人們只是關注於小行星的規模、撞擊地面時所釋放的能量大小,很少關注小行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撞在地球上。而該團隊的研究成員則表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
  • 假如隕石撞擊地球,我們的應對方案有哪些?最後一個你想不到
    隕石在進入地球以後,拿俄羅斯為例就有1000多人受傷,美國宇航局估計40年就有一顆小行星經過地球,假如這些天外來客的尺寸過大,那將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們不必過於緊張,因為機率微乎其微,可是不得不注意潛在的危險對此科學家想到的應對方案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下面就給大家盤點一下,科學家的解決方案1.引力拖拽發射一艘宇宙飛船,利用宇宙飛船自身的引力改變小行星的軌道
  • 高等智慧庇護地球,免受小行星撞擊
    而且最可怕的是這個小行星,在臨靠近我們之前,我們根本都沒發現它,只有在它掠過我們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宇宙空間看上去大部分是真空,但其實有很多殘渣,這些殘渣小的可能幾毫米,大的就幾公裡,那麼據推測呢,現在每天都有一百噸的殘渣落入大氣層,但是它們都比較小所以都燃燒掉了。目前已知有可能撞上地球的小行星的數量大概有18000顆,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每年增長,我們能發現都是個頭比較大的,軌道比較固定的。比如說直徑在1公裡以上,我們現在大概知道其中90%的軌道。
  • 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毀滅了恐龍 而一座火山幫助生命繁榮
    但是,火山活動到底是在大滅絕中起到了作用,還是恰恰相反幫助了新生命的繁榮?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形成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寬124英裡(200公裡),現在被埋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地下。小行星撞擊的「後遺症」導致了物種大規模的滅絕,地球上的恐龍數量銳減。
  • 如果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有能力攔截嗎?科學家的回答讓人害怕
    其實想要知道如何應對小行星撞擊,首先要知道各個體積的小行星會對人類造成多大的傷害,或者說會造成什麼後果,之前早有科學家曾對不同直徑的小行星會造成什麼後果進行過分析,下面就先來看看。直徑2~3公裡:假如一個直徑在2~3公裡的小行星撞到地球,那麼在撞擊的瞬間地球的天將會變黑,我們將經歷長達10年和「核冬天」類似的環境,此時地球上90%的物種將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