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和小行星?科學家似乎找到了某種聯繫!

2021-02-08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專家說,未來一顆巨大的、危險的小行星可能會撞擊地球,雖然這個概率很低,但是並不排除出線的可能!而目前正在進行的抗擊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應急準備活動,正好為我們應對一顆危險的小行星提供了參考。

據小行星科學家和應急準備權威機構稱,人類可以從冠狀病毒鬥爭中的對錯中吸取一些關於行星防禦的寶貴教訓。

專家表示,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研究,可以避免在計劃防止小行星撞擊時出現的錯誤,」科學家、美國宇航局退休太空人託馬斯·瓊斯(ThomasJones)說,他曾四次執行太空梭的地球軌道飛行任務。他是空間探險家協會近地天體委員會主席。

這張美國宇航局的雙小行星重定向試驗(DART)任務示意圖顯示了小行星(65803)Didymos對衛星的撞擊。來自地球光學望遠鏡和行星雷達的撞擊後觀測將依次測量衛星繞母體軌道的變化。圖中還展示了義大利航天局的輕型義大利立方體衛星cubesat的飛行計劃小行星。

美國宇航局行星防禦官員、航天局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DCO)項目主管林德利詹森(Lindley Johnson)表示,全球正在經歷的大流行病與危險的小行星問題之間存在一些相似之處。首先當然是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你越早發現威脅,就越有可能採取行動防止它產生重大影響。

然後,對一個在未來某個時刻不可避免的事件做好充分準備,比如說,一次毀滅性的小行星撞擊即將發生,就像另一種危險的疾病即將出現一樣。就像在發生流行病的情況下儲存醫療用品和設備;在小行星可能撞擊的情況下充分測試幾種偏轉方向的措施。詹森補充說,行星防禦所需的資金,可能每年約2億美元,可能大大低於預防流行病的審慎水平。

Ropeik說,香港已經為CVID-19大流行做好了準備,因為近20年前,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襲擊了那裡。他說,由於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事件的發生,我們對小行星撞擊有了更充分的準備,人類只有恐懼夠深,夠真實的時候,才會準備更多。而冠狀病毒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相關焦點

  • 冠狀病毒和小行星?科學家似乎找到了某種聯繫
    據小行星科學家和應急準備權威機構稱,人類可以從冠狀病毒鬥爭中的對錯中吸取一些關於行星防禦的寶貴教訓。專家表示,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研究,可以避免在計劃防止小行星撞擊時出現的錯誤,」科學家、美國宇航局退休太空人託馬斯·瓊斯(Thomas Jones)說,他曾四次執行太空梭的地球軌道飛行任務。他是空間探險家協會近地天體委員會主席。
  • 彗星和小行星合體後,會擁有怎樣的特性?科學家找到答案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11月1號的科學報告,科學家表示,小行星如果與彗星合體的話,將會出現以下特徵,它將擁有著小行星的巖石特性,以及其周邊會出現類似於彗星的塵埃和氣體雲。而科學家則是將這一研究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 冠狀病毒全球性疫情如何幫助我們為小行星撞擊做準備
    【內容簡介】:潛在的小行星威脅和疫情一樣,都是低概率廣影響的事件,儘管都是人們認知中存在的事,但一定發生了都往往讓人措手不及。不過人們可以從同冠狀病毒鬥爭中出現的應對措施中學到一些有關行星防禦的寶貴經驗。
  • 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位置和角度似乎經過了精心計算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決定利用計算機模擬的方式來深度還原恐龍滅絕的那一天的場景。研究結果表明,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位置和角度似乎經過了精心計算,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科學家發現在這個位置上富含碳氫化合物(如石油和煤),除此之外,這片區域的地質構造還是由碳酸鹽巖以及其他可溶性巖石(如白雲巖、石灰石和蒸發巖等)所構成。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它能很好解釋恐龍的突然滅絕,而且找到最可信的地質證據,因此被廣泛接受。其他的學說均有很多沒法解釋的疑問和缺少根本依據。1980年,美國科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Alvarez)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首次把「K-T層」銥異常和恐龍滅絕的那次小行星撞擊聯繫在一起。從那時開始,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著手在世界各地研究地層中的銥異常。
  • 六國近200名科學家聯合發文,找到多種冠狀病毒共同弱點
    來自六個國家14家研究機構的近200名科學家分析了新冠病毒(SARS-CoV-2)、SARS病毒(SARS-CoV-1)和MERS病毒(MERS-CoV)三種致命病毒共通的細胞通路,找到了屬於多種冠狀病毒的共同弱點!對於設計通用性抗冠狀病毒藥物,有著重要的意義。
  • 突發:科學家已找到治療冠狀病毒的藥物!美股低開高走
    美股低開高走,科學家已找到治療冠狀病毒的藥物凌晨4點美股收盤逆襲。道指漲1.62%,報23625.34點;納指漲0.91%,報8943.72點;標普500指數漲1.15%,報2852.50點。盤中一度跌近2%。銀行股和石油股大幅飆升帶動股市上漲。WTI6月到期原油大漲9%,每桶27.56美元,創4月3日以來最高收盤價。
  • 科學家警告,2036年小行星會撞擊地球?
    科學家對2036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警告,這個小明星叫阿波菲斯也叫「毀神星」,那為什麼科學家會警告呢?那是因為這個小行星可能會撞向地球,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在2004年首次發現這個小行星,並把這個小行星的名字稱為阿波非斯。
  • 龍宮小行星在聚集形成之前或已失去大部分水分
    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龍宮小行星當作勘測目標是因為它屬於顏色較深的小行星類型,此類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此類小行星被認為是地球上發現富含水和碳的黑色隕石(被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 小行星是怎麼找到的?
    如此遙遠的距離,科學家們是如何發現並定位它的呢?尋找小行星有什麼用處?我們今天就來討論這個話題。小行星帶與小行星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因為太小被歸為矮行星。
  • NASA把小行星Bennu弄得一團糟!科學家卻說「很滿意」
    科學家卻說「很滿意」這次美國NASA太空船OSIRIS-REx探測器,降落在Bennu小行星,引起廣大泰文愛好者的關注,結果卻是不盡人意,科學家都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差勁的一次探索,簡直弄得一團糟。原計劃於10月21日星期二下午短暫降落Bennu小行星,這是該航天局首次嘗試收集小行星樣本的嘗試。確認OSIRIS-REx是否確實收集了Bennu碎片尚需時日,但到目前為止,一切似乎都已按計劃進行。
  • 科學家:也可能來自小行星!
    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於海洋,是偶然事件,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實際上是由小行星帶到地球上來的。相對而言,生命誕生於海洋的可信度比較高。我們知道,生命的本質就是蛋白質,蛋白質是所有生命的基本材料。毫無疑問,地球上水的存在為化學反應提供了天然的溶劑,而蛋白質則順利成章地誕生了。
  • 「WOW」信號發源地找到,來自1800光年外,外星人試圖聯繫人類?
    ,不過在1977年的時候,NASA科學家意外收到了奇怪信號,莫非是外星人聯繫人類了嗎?接收「WOW」信號當年NASA的科學家檢測接收宇宙中的信號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個極為奇怪的信號,當時這位科學家在收到這一信號後,立馬將這一些後列印了出來,開始研究這一信號想要跟人類表達什麼,並且他研究過後,似乎理解了外星人的用意,他在紙上寫下了「WOW」!這一信號是人類首次接收,疑似外星人向人類發射的信號。
  • 英國封城,對於冠狀病毒新變種,你需要科普下
    冠狀病毒的新變種已在英國迅速傳播,並引起了國際警報,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防禦和研究著。SARS-CoV-2為什麼冠狀病毒改變了?逐漸進化和改變是冠狀病毒等RNA病毒的本質。地理上的分離往往會導致遺傳上不同的菌株。該特定菌株於2020年9月在英格蘭東南部被發現。
  • 科學家或找到墜落點,能不能去撿隕石?
    最初是由俄羅斯的一位科學家,他初步猜測青海火流星大約在10噸左右,在近幾天我國中科院的教授又給出了一個準確的答案,他們認為青海火流星是一顆近地小行星,它的重量大約在430噸左右,所有人看到這一數字之後似乎都被嚇到了,要知道當年恐龍的滅絕和一顆巨型小行星有關,所以說此次人類足夠幸運並沒有遭受小行星的撞擊。
  • 小行星1998 OR2最新雷達圖像曝光,將於4月29日近距離經過地球
    【ALENG 自媒體】4月23日早間自媒體專稿,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肆虐,面對兇猛的疫情,出門佩戴口罩,已經成為一個被大眾所接受的基本的預防措施。不僅人類應該這麼做,事實上,對於一個即將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小行星來說,「佩戴口罩」似乎也已經成為即將經過被病毒包圍的地球附近時必須採取的措施,日前,科學家拍攝到小行星1998 OR2的最新雷達圖像,圖像顯示,這個直徑超過2公裡的巨型天體,似乎也戴了一隻口罩,正在呼嘯經過地球附近。
  • 填補空白:《普羅米修斯》和《異形》的聯繫
    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電影《普羅米修斯》贏得了評論界廣泛的讚譽(不過總體的接受情況要更複雜一些)和出眾的票房,但是這部電影令許多觀眾思考它和《異形》之間的明確關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部前傳。地點普羅米修斯號飛船的目的地行星體叫做LV-223,諾斯託羅莫號的船員在《異形》中登陸(後來在《異形2》的故事發生之前被Weyland-Yutani公司殖民)的小行星叫做LV-426,非正式名稱為「地獄」。不同的名稱似乎證實它們是不同的小行星。兩顆小行星都被刻畫成圍繞更大的氣態巨行星運行的衛星。
  • Cell子刊:眼角膜似乎可以抵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2020年11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指出眼睛的角膜似乎可以抵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感染。儘管單純皰疹病毒(HSV)可以感染角膜,並在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中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以及在眼淚和角膜組織中發現了寨卡病毒(ZIKV),但是導致COVID-19疾病的SARS-CoV-2病毒似乎不會在人類角膜中複製。不過,他們尚未確定角膜內部及其周圍的其他組織,如淚腺和結膜,是否容易受到這種冠狀病毒的侵害。
  • 科學家從瑪麗安娜的底部找到了答案海
    地球實際上是一個水球地球有三種形態:固體、液體和水然而人類富含想像力生物體,雖然之前還不能找到「地球最早的水來自哪裡」的確切答案,但關於地球水的起源有30多種假說,可歸納為兩種假說。地球在形成之初非常熱第二個假設是異國情調換句話說,顧名思義意味著地球上水來自從外部,而將水帶到地球的載體是隕石、小行星和彗星,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數十億年來受到無數小行星、隕石和彗星的撞擊,這些小行星和彗星給地球帶來了豐富的水冰,這些水冰最初只以固體形式存在,後來在地球環境中,液態水、水蒸氣和固體冰逐漸形成,在一些隕石、彗星和小行星中發現了大量水冰,這似乎證實了地球的水來自外太空
  • NASA科學家發現小行星Bennu巖石樣本與眾不同
    美國NASA 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小行星Bennu表面進行探測取樣,然後返回地球。近日,任務中的科學家們介紹了關於小行星Bennu的表面物質、地質特徵和動態歷史的新發現。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懷疑從小行星上送回地球的樣本可能不同於我們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