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距離3.5億公裡!小行星是怎麼找到的?

2020-09-09 老粥科普

引言

2020年6月3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發布命名公報,批准編號281880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偉仁星」,以褒揚吳偉仁院士在探月工程和深空科學探測領域的傑出貢獻。

吳偉仁院士

吳偉仁星是2007年8月由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它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直徑大約為5公裡,軌道傾角17.2°,軌道半長徑達3.2個天文單位。由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1個天文單位(約1.5億公裡),也就是說這顆編號為281880的小行星與地球之間的最近距離超過3.5億公裡!

「吳偉仁星」的軌道

5公裡,10裡路,在地面看起來距離並不短,但直徑5公裡的小行星在茫茫宇宙中卻只相當於一粒微塵。如此遙遠的距離,科學家們是如何發現並定位它的呢?尋找小行星有什麼用處?我們今天就來討論這個話題。

小行星帶與小行星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因為太小被歸為矮行星。在八顆行星中,水星最小,木星最大。


太陽系示意圖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間並不是空空蕩蕩一無所有,而是充斥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星子、碎塊和塵埃,這些大大小小的天體被稱為小行星;在太陽系的外圍還有許多由冰和塵埃聚積而成的彗星,當彗星飛向太陽時,它會表面被加熱升華噴射出來形成長長的彗尾。

行星之間有無數的小天體

木星很大,它的引力也最強。木星附近的小天體很難聚到一起形成行星,它們被木星引力撕扯著牽引著,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形成了一個小行星帶。在這個小行星帶裡有直徑達952公裡的穀神星、直徑600公裡的智神星,也有直徑僅幾釐米的小碎片。吳偉仁星便是小行星帶中的一員。

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發現小行星的條件

在晴朗的夜裡仰望星空,你看到的絕大多數亮點都是恆星。恆星儘管距離我們極遙遠,由於它們自己能發光,所以很容易看見。太陽系裡的行星自己不能發光,我們只能通過太陽的反射光才能看到它們,因此肉眼可見的只是金星、火星和木星等寥寥幾顆。

小行星呢?儘管太陽系裡有數以億計的小行星,但它們太小了,我們用肉眼無法看到它們,只有藉助天文望遠鏡。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並標記的小行星已經接近100萬顆。

目前已知的近地小行星與未知小行星

找到小行星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一、太陽光要能照射到它,並且反射回地球,否則你看不見它;

二、它需要足夠大,或者足夠近,太小或太遠的小行星我們也看不見;

三、你需要一臺或許多臺巨大的天文望遠鏡。好在今天有許多天文臺把他們的巡天數據都放在了網上,這些數據都是公開的,因此你不需要自己買大型天文望遠鏡,你也買不起。

天文臺巡天望遠鏡

四、你需要一個龐大的資料庫,那裡存儲著已知的天體數據,包括別人已經找到的近百萬顆小行星數據;

五、你需要一臺計算機和專業的天文測量軟體,當找到一顆新的小行星時,你得定位它,計算出它的各項參數和運行軌道並且報告給小行星中心(MPC),否則你就白忙了。

六、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需要有科學的頭腦、對宇宙探索的巨大熱情、並且耐得住寂寞。探索星空並不是件浪漫的事,它很枯燥,特別是當你需要日復一日地去做這件事卻未必見到成果的時候。

尋找小行星是件枯燥的工作

如何尋找小行星?

世界各地的天文臺都設置了許多巡天望遠鏡,這些望遠鏡將拍攝的照片上傳到一個龐大的資料庫裡,天文臺的科學家和一些天文愛好者可以下載這些圖片,將其與同一天區之前的照片進行比對。

太空中恆星的位置相對固定,這是因為它們距離遙遠,即使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系在快速運動,這些恆星與地球之間相對角度的變化極小,可以忽略,因此這些恆星可以當作參照的坐標。

在星空中尋找小行星

相比之下,行星和小行星的移動幅度會比較大,在兩個不同的時間裡,它們會出現在天空不同的位置,通過對這些光點時間與位置的分析,我們就能利用計算機計算出它的運動軌跡。

再將這些軌跡數據與資料庫中已知天體的軌道參數進行比對,我們就能大致判斷那顆移動的小光點是不是一顆未被發現的小行星了。

移動的光點

當MPC接收到你上報的信息後,他們的科學家會對數據進行校驗,以確定你發現的是一顆新的天體,如果確認,MPC會對其進行臨時編號,幾年之後再確認無誤後,你就能得到一顆屬於自己的小行星了。

我們為什麼要找小行星?

首先,人類需要滿足好奇心,我們對太空中一切未知的事物提出疑問,並努力尋找答案,小行星就是其中的一個答案。尋找科學答案的過程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

其次,對小行星的探索有助於解答太陽系以及行星形成中許多科學問題。

第三,尋找未來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天體。

近地小行星將威脅地球

由於行星引力的擾動,有些小行星會被吸引進入接近地球的軌道,成為近地小行星。當一顆直徑超過20公裡的小行星穿越大氣層砸向地面,它會引發巨大的災難,科學家們認為數千萬年前恐龍的突然滅絕就與小行星撞擊有關。因此,尋找小行星、計算出它們的軌道並嚴密跟蹤它們,是未來應對潛在威脅、拯救地球生命的重要手段。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觀測到最小的「侏儒行星」,距離我們最近時只有3億公裡
    它是一顆矮行星在柯伊伯帶 矮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但質量足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所以矮行星通常也是圓球形狀,它也圍繞太陽這樣的恆星運行,而不是圍繞行星運行,不過這樣的星體還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其質量還有繼續變大的可能,而且軌道大多比較偏,不能以接近圓環狀圍繞恆星運行,軌道甚至會與其他大型星體重合,比如冥王星
  • 又一枚小行星來襲,最近距離0.04AU
    美國宇航局的小行星追蹤器近期追蹤到一顆潛在風險小行星,其正式命名為52768(1998 OR2),預估直徑4.1公裡,飛行速度約8.7公裡/秒,以這種速度,它將於4月29日靠近地球。這麼大的物體撞擊地球,後果將會非常可早在1987年,NASA就發現了該小行星的蹤跡,它的軌道並不穩定,因此難以預測它未來的走向
  •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原標題: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系2月下旬以來發現的第三顆新華社南京3月30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
  • 距離3.34億公裡,採集60克小行星樣本,生命起源或被揭示
    在距離地球3.34億公裡的地方,有一個人造天體,它正在採集小行星上巖石的樣本。這個人造天體就是美國宇航局的「冥王號」,而這顆小行星就是著名的「本努」。由於距離相當遙遠,信號從太空飛行器到達地球的延遲為18.5分鐘。
  •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這顆小行星於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4時38分24秒飛掠地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14.4萬公裡。這是2月下旬以來,我國發現的第三顆近地小行星。
  • 價值174億小行星正接近地球!9天後距離最近 將橫穿軌道
    ▲小行星「153201(2000 WO107)」圖為小行星「HLV2514」。(示意圖/取自NASA官網) 實習記者陳妙津/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網站顯示,一顆直徑0.51公裡的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將在11月29日距離地球最近,分析顯示,小行星由大量金屬組成,因此價值高達174億美元。
  • 嫦娥2號距離地球最遠時,接近4億公裡,還有更遠的
    圖塔提斯小行星是少數軌道距離地球最近時在150萬公裡級別,而體量又較大的少數小行星之一,對地球有一定的危險性。其長軸最長有4.26公裡。雖然這顆小行星早在1934年就被發現,但是因為距離較遠,曾經跟丟了幾十年,直到1989年才再次「找到」。並且一直沒有被準確成像過。嫦娥2號是在全球第一次在極近距離拍攝到圖塔提斯小行星的準確影像,最近時兩者只有3.2公裡。
  • 嫦娥2號距離地球最遠時,接近4億公裡,還有更遠的
    圖塔提斯小行星是少數軌道距離地球最近時在150萬公裡級別,而體量又較大的少數小行星之一,對地球有一定的危險性。其長軸最長有4.26公裡。雖然這顆小行星早在1934年就被發現,但是因為距離較遠,曾經跟丟了幾十年,直到1989年才再次「找到」。並且一直沒有被準確成像過。嫦娥2號是在全球第一次在極近距離拍攝到圖塔提斯小行星的準確影像,最近時兩者只有3.2公裡。
  • 小行星27日晚與地球擦肩而過,最近距離0.014天文單位
    小行星27日晚與地球擦肩而過,最近距離0.014天文單位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人員驚出一身冷汗——一顆小行星3月27日傍晚與地球擦肩而過!
  • 距離2億公裡,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 網友評論亮了
    熱點事件每天有,段子手在民間~下面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距離2億公裡,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新聞一經爆出,就引來各界圍觀,分分鐘上了熱門頭條~一時之間多家媒體紛紛發表、轉載,如網易、新浪、騰訊等均有報導,大家可直接在百度中搜索該話題查看~僅在網易新聞中,24小時內點擊已經超過3867,截止目前參與評論數已達到
  • 這顆小行星最近距離飛掠地球,還不到三千公裡
    太陽系中有8顆行星,卻有著無數的小行星,即便在我們地球軌道附近的位置上,也經常會有小行星經過,這些小行星有大有小,有近有遠,還有一些會撞擊到地球上來,如果其質量足夠大的話,是可以造成災難的,雖然我們經常能看到某地出現火流星和隕石撞擊地面的報導,但是相對於經過地球附近卻沒有降落到地球上的小行星來說,它們的數量還是少的。
  • 飛行20億公裡 美小行星取樣返回探測器抵達目標
    北京時間2018年12月6日消息,經過兩年多飛行,行程超過20億公裡之後,2016年9月份發射,執行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小行星表面取樣返回任務的「OSIRIS-Rex
  • 你知道,3.21億公裡外的小行星長什麼模樣?
    美國宇航局飛船接近並降落到距離地球超過2億英裡(3.21億公裡)的小行星「本努」表面時的視場。這次採樣事件使太空飛行器一路降落到南丁格爾採樣點,降落在距離目標位置不到3英尺(1米)的地方。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點08分,地球上的團隊確認成功著陸。初步數據顯示,1英尺寬(0.3米寬)的採樣頭接觸本努的表面大約6秒,之後飛船進行了一次向後燃燒。太空飛行器的採樣臂被稱為「觸摸-移動樣本採集機構」(TAGSAM),可以在圖片下方看到。
  • 看世界:美國宇航局(NASA)準備著陸3.34億公裡的小行星
    美國宇航局正準備發動大膽的星際探測:計劃在下個月,機器人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降落在小行星Bennu的表面並收集樣本,旨在精確的探測這個小行星,小行星寬260米,目前距離地球約有3.34億公裡。該任務的目的是在一次稱為"觸碰即走"(TAG)的事件中收集至少60克小行星巖石,並將其返回地球進行研究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1.在2億3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2億多年時間裡,恐龍一直是地球上最興盛的物種。在2億年-1.4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恐龍達到鼎盛時期。這其間,最著名的恐龍有:雷龍梁龍,大家熟悉的霸王龍翼,龍鯊齒龍,暴龍,等等眾多品種。
  • 2029年一顆小行星飛抵地球,距離3萬公裡,撞擊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科學家已經觀測到2萬顆近地小行星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公裡長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地點推測為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沿岸地區,這次撞擊釋放出4萬億噸TNT炸藥當量,相當於同時爆炸2億顆廣島原子彈釋放的總能量,撞擊引發劇烈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和氣候變化,導致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的恐龍滅絕;1626 年明朝首都北京發生了一場神秘的大爆炸,這次爆炸直徑為1500米,影響範圍達到2平方公裡,造成2萬多人傷亡,史稱天啟大爆炸,根據考古學家研究和推測,天啟大爆炸很有可能也是因為隕石撞擊造成的
  • NASA確認,一顆小行星正在高速飛臨,11月2日距離地球最近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接近10公裡的小行星,告訴的撞擊到地球表面,產生的破壞力以及後續影響,導致當時球上百分之八十的物種全部滅絕,其中就包括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恐龍。因此人類面對天體撞擊地球都比較謹慎,畢竟是可以毀天滅地的大事件,人類文明也難以很好的抵抗地外天體的撞擊。
  • 距離2.1億公裡,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人類很難倖免,是真的嗎
    距離2.1億公裡,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人類很難倖免,是真的嗎 2020-11-
  • 小行星掠過地球最近的時候只有月球距離
    小行星1998 OR2是由近地小行星追蹤項目於1998年7月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s Jet Propular)實驗室發現的,在過去20年裡,天文學家一直在追蹤它。因此,我們非常準確地理解其軌道,這顆小行星至少在今後200年內不可能產生影響。
  • 一顆近地小行星正快速接近地球,11月20日距離我們最近
    該小行星為一個阿波羅型的近地小行星,目前正在接近地球,預計將在2020年11月20日飛掠地球。這是該臺發現的第25顆近地小行星,同時也是我國發現的第30顆近地小行星。  消息發布後全球多地的天文臺發起了對它的追蹤觀測,包括克羅埃西亞「Visnjan」天文臺、捷克「Klet」天文臺、義大利「GiaGa」天文臺以及英國的「Clixby」天文臺等等,最後通過計算表明2020 VA1偏心率0.48,軌道半長軸1.87天文單位,大約是2.80億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