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20億公裡 美小行星取樣返回探測器抵達目標

2020-11-24 cnBeta

北京時間2018年12月6日消息,經過兩年多飛行,行程超過20億公裡之後,2016年9月份發射,執行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小行星表面取樣返回任務的「OSIRIS-Rex」探測器終於抵達它此行的目的地——101955號小行星「貝努」(Bennu),並傳回了這顆小天體令人驚嘆的近距離圖像。

這張動圖展示的是OSIRIS-Rex探測器拍攝的一系列畫面。拍攝時飛船距離「貝努」大約80公裡,畫面展示了「貝努」完成一整圈自轉的過程。

這裡展示的是從2018年8月17日~11月27日之間,由OSIRIS-Rex探測器拍攝的一系列畫面,可以看到「貝努」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

示意圖:正準備使用取樣機械臂在小行星表面進行取樣的OSIRIS-Rex探測器

此後,OSIRIS-Rex探測器將花費大約1年時間,使用其5臺科學設備對這顆小天體進行考察,並選擇一個安全且科學上最有價值的地點進行採樣,並在2023年將樣本送回地球,之後這些樣本將會被送到美國宇航局詹森航天中心用於展覽和研究。

OSIRIS-Rex是美國首次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預計也將是阿波羅時代之後,人類從太空取回的最大數量樣本。小行星蘊藏著太陽系極早期構建物質的線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早期的情況。科學家們猜想,地球上的水和有機物的起源可能就與早期小行星的撞擊有關。

從一個已知來源地取回一份未受汙染的小行星樣本極有利於開展精密分析,從而革新我們對於早期太陽系的認識,這是飛船攜帶設備在當地進行分析,或者在地球上研究隕石都不能代替的。

最後,OSIRIS-Rex將提供有關近地空間風險和資源的更深入理解,也將是我們在推進對太陽系小行星和其他小天體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為何選擇「貝努」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101955 Bennu是OSIRIS-Rex的目標;這顆小天體於1999年9月11日,由「林肯實驗室近地小行星研究」(LINEAR)巡天計劃發現。

「貝努」(Bennu)這個名字,是由一場國際學生取名競賽中,由三年級學生Michael Puzio提出來的名字。這是古埃及神話中一位象徵「重生」的神明,其外在形象是一隻鷺。所以基本上說,「貝努」是一隻古埃及神話裡的「不死鳥」。有意思的是,此前日本執行的,同樣進行小行星取樣返回的任務也是以鳥的名字命名的,他們的探測器叫做「隼鳥」(HAYABUSA)。

「貝努」是所有尚未被探測器造訪過的近地小行星中,被研究最徹底的一顆,被雷達,可見光和紅外觀進行了詳細觀測,這是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PHAs),大約每隔6年會接近地球,可以運行到非常接近地球的位置上。

這顆「太空大石塊」非常小,整體外觀大致呈球形,赤道略鼓,直徑只有大約492米;軌道周期大約1.2年;距離太陽的近日點大約1.34億公裡,遠日點大約2.03億公裡;與地球之間最近44.88萬公裡,最遠3.44億公裡,質量估計大約7760萬噸,自轉周期,也就是「貝努」上的一天長度大約是4.288小時;

那麼,看上去這麼不起眼的一顆小行星,為什麼NASA的科學家們會看中它?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1、探測器的易達性

近地小天體(NEOs)一般是指軌道運行到距離太陽1.93億公裡(1.3AU)範圍內的小天體。對於類似OSIRIS-Rex這樣的取樣返回項目,最容易抵達的小行星的軌道應該運行在距離太陽0.8~1.6個AU之間。另外目標小天體的軌道偏心率和傾角也應該要儘量小,最好和地球軌道同一平面。「貝努」符合這一條件,其近日點0.9AU,遠日點1.4AU,傾角只有6度;

2、便於靠近與取樣

直徑較小的小行星一般自轉都會比直徑稍大的那些更快。當一個天體直徑小於200米時,小行星的自轉速度可以快到期地表的一些物質會被拋射出去。另外,飛船要想與一顆快速自轉的小行星保持同步且在近距離上開展工作會比較困難。因此目標小天體最好直徑大於200米,這樣才能讓飛船安全接近並進行採樣。

貝努直徑大約492米,自轉一圈(也就是一天)大約是4個小時,這對OSIRIS-Rex執行任務來說足夠慢了;

3、富碳成分

根據望遠鏡觀測並推斷得到的化學成分差異,小行星有不同分類。其中最原始的小行星富碳,一般認為其在過去45億年間沒有經歷大的變化。這些小行星可能含有揮發分以及有機物分子,如胺基酸,這些物質可能對地球早期生命誕生發揮了作用,也是評估太陽系其他地方存在生命潛力的重要參考。

望遠鏡觀測顯示貝努的表面的確富碳。天文學家將其歸入「B型小行星」,意思是其成分與「碳質球粒隕石」相似,這類隕石顧名思義,同樣富碳。

滿足以上可達性,大小和成分要求的候選小行星並不多,因此貝努便成為OSIRIS-Rex項目的理想目標。

相關焦點

  • 美探測器奔赴小行星「貝努」取樣
    原標題:美探測器奔赴小行星「貝努」取樣   科技日報華盛頓9月8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東部時間8日19時5分(北京時間9日7時5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奧西裡斯-REx」(OSIRIS-REx)探測器搭載聯合發射聯盟的阿特拉斯5型火箭順利升空,開始了歷時
  • 飛了3億公裡取樣的日本探測器即將返回地球,比嫦娥五號更先進?
    在2014年發射的日本「隼鳥二號」小行星取樣返回探測器預計將在12月6日返回地球,降落到澳大利亞草原,飛行了六年來回距離超過6億公裡的「隼鳥二號」在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上短暫著陸並取回小行星樣本。 日本的小行星取樣工作始於「隼鳥一號「這個命途多舛的探測器。」
  • 美探測器奔赴小行星「貝努」取樣 求解太陽系起源
    美探測器奔赴小行星「貝努」取樣 求解太陽系起源 原標題:   科技日報華盛頓9月8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東部時間8日19時5分(北京時間9日7時5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奧西裡斯-REx」(OSIRIS-REx
  • 美日已進行了小行星探測取樣,為啥我國小行星探測器還得再等幾年
    今年3月份,日本的隼鳥2號成功地從「龍宮」小行星取樣並返航地球的信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這是日本第二次從小行星取樣行動,第一次是2003年發射的隼鳥號,於2010年成功取樣返回地球。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從數億公裡的小行星取樣返回地球的國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個。
  • 隼鳥2號探測器即將抵達目標,而它的前輩有著傳奇般的探測歷程
    【隼鳥2號】   「隼鳥2號」是世界上首次從小行星回收樣本的「隼鳥號」的後續探測器,它長1米、寬1.6米、高約1.25米,重約600公斤,開發時間約2年半。它將花費3年半時間,飛行3億公裡,前往「1999JU3」號小行星執行採樣任務,預定2020年底返回地球。
  • 探測器已安全飛行1.55億公裡
    據新華社報導,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透露,截至9月18日8時30分,「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安全飛行1.55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約1800萬公裡,並以每天30萬公裡速度向火星飛行。「天問一號」飛行期間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獲取、首次軌道中途修正、載荷自檢等工作。目前各系統工作正常,探測器狀態良好。
  • 美探測器抵達小行星「貝努」 將挑戰著陸和巖石採集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據日本「共同社」12月4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3日宣布,探測器「OSIRIS-REx」已抵達目的地小行星「貝努」的上空。將與正在探測小行星「龍宮」的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一樣,挑戰在小行星上著陸和巖石採集,2023年將巖石帶回地球。此外還計劃與日本團隊合作,交換巖石並展開相互研究。
  • 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成功在貝努小行星取樣
    圖源: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撰文:MICHAEL GRESHKO   編者按:10月23日,美國宇航局OSIRIS-REx任務團隊已確認探測器在10月20日的接觸中採集到了相當分量的小行星貝努表面樣品。事實上,探測器採集的樣品過多,導致採樣裝置卡住關不嚴,部分樣品又漏了出去。
  • 美宇航局探測器在貝努小行星採樣成功,三年後返回地球
    太陽系中有著許許多多的小行星,對我們人類來說,它們都是將來可資利用的豐富礦藏,未來人類可以在小行星上挖礦,可以移民小行星,也可以將小行星打造成星際飛船,但在現階段,我們還只能對小行星進行觀察測量,處於科研探索階段,最多也就是從小行星上採樣返回測定它上面的物質情況了。
  • 日本確認帶回了小行星樣本,原目標是取樣100毫克
    該任務向一顆名為「龍宮」的小行星發射一艘無人太空飛行器,從小行星表面收集巖石樣本,然後將它們帶回地球進行研究。「隼鳥二號」在「龍宮」表面實施了兩次樣本採集行動,然後返回地球。該探測器於本月抵達地球,並將裝滿小行星樣本的容器拋下,並於12月5日在降落傘的幫助下降落在澳大利亞。
  • 美國首個小行星取樣返回器到底是啥樣的?
    在2018年,OSIRIS-Rex探測器將抵達貝努小行星,這顆小行星非常小,大小大致與一座小山相當。隨後通過一系列精妙的軌道機動,探測器將開始它與這顆小天體之間的宇宙之舞——圍繞這顆太空大石塊飛行,對其開展全面測繪並進行一系列探測,為後續的取樣工作做好準備。
  • 飛52億公裡後,日本飛船即將送回外星物質,然後繼續飛百億公裡!
    他們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科研人員,到澳大利亞是有一個重大使命:迎接從數億公裡外太空取回的珍貴物質——來自小行星龍宮(1999 JU3)的外星樣本。科學家們在11月中旬就抵達了澳大利亞,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和演練,如果成功,這將是人類真正第一次從小行星上取回樣本。
  • 結束52億公裡太空徵程 隼鳥號返回地球 日本邁向宇宙大航海時代
    歷時6年、飛行距離約52億公裡的探測之旅進入最終階段。美國還打算在火星探測方面實施取樣返回,並於7月30日發射了火星探測器「毅力」號(Perseverance),它將採集火星的土壤來尋找生命的痕跡。NASA擬用其它探測器回收火星樣本,2030年前後返回地球。歐洲和俄羅斯也在聯合推進探測計劃。中國亦制定了取樣返回計劃。
  • 為地球安全出發 美國首個小行星取樣返回器到底是什麼樣?
    在2018年,OSIRIS-Rex探測器將抵達貝努小行星,這顆小行星非常小,大小大致與一座小山相當。隨後通過一系列精妙的軌道機動,探測器將開始它與這顆小天體之間的宇宙之舞——圍繞這顆太空大石塊飛行,對其開展全面測繪並進行一系列探測,為後續的取樣工作做好準備。
  • 日本飛船飛行52億公裡後,將帶回太空物質,已與美國籤訂協議!
    日本飛船飛行52億公裡後,將帶回太空物質,已與美國籤訂協議!在南澳大利亞的一個小鎮上,有一群日本人已經蓄勢待發,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因為他們即將迎接日本飛船從數億公裡之外所採回的太空物質,這些物質來自於小行星龍宮。
  • 嫦娥五號即將返回,日本隼鳥探測器搶先一步抵達地球,哪家難度更大?
    我國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自打發射以來,任務進展十分順利,好消息也是接踵而至,根據我國航天科工局和「嫦娥五號」工作小組的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嫦娥五號的組合體已經完成了分離,目前各個系統工作狀態良好,後續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此次我國的「嫦娥五號」的最終極任務就是從月球上取樣並且帶回地球,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另一臺深空探測器
  • 純技術上討論,我國月球取樣和日本小行星取樣,哪一個難度更高?
    而日本則是「隼鳥2號」探測器成功地從「龍宮」小行星採樣,目前已經在返回地球路上。作為亞洲的兩個強國,也是航天領域先進技術的體現,兩國的天外採樣難度有什麼不同,哪家的難度更大呢?2003年日本發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克服堪稱「八十一難」的各種挫折,於2010年6月成功地將微量樣品帶回地球。而2014年發射的「隼鳥2號」,目前已經成功採集「龍宮」小行星樣品正在返回地球,預計在今年12月份回到地球。
  • 嫦娥5號月球取樣和隼鳥2號小行星取樣,哪一個技術難度更大?
    小行星取樣返回「龍宮小行星」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日本實現了小行星取樣並返回地球2003年日本發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克服堪稱「八十一難」的各種挫折,於2010年6月成功地將微量樣品帶回地球。而2014年發射的「隼鳥2號」,目前已經成功採集「龍宮」小行星樣品正在返回地球,預計在今年12月份回到地球。
  • NASA探測器即於下周降落在貝努小行星的表面,並採樣返回
    NASA探測器將登陸小行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將在10月20日前後登陸一顆距離地球約3.34億公裡的小行星「貝努」小行星的直徑約為500米,自轉周期約為4.3小時自轉。距離地球約1.22億公裡。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天文學家預測22世紀末前,將近距離接近地球,通過軌道計算,科學家認為其與地球碰撞的概率高達2500分之一,成為地球和人類的一大威脅。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送回小行星樣本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經過6年的長途太空旅行後,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釋放的返回艙於12月6日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透露,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小行星地下物質樣本。「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從日本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6月飛抵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的目標小行星「龍宮」附近,並首次通過在小行星上製造人造撞擊坑的方式,採集小行星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據稱,小行星「龍宮」直徑約1公裡,它被認為含有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