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RIS-REx探測器的採樣頭像是一臺反向真空吸塵器,能完美地從小行星貝努的表面採集材料。美國宇航局正在等待確認採樣情況。
圖源: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撰文:MICHAEL GRESHKO 編者按:10月23日,美國宇航局OSIRIS-REx任務團隊已確認探測器在10月20日的接觸中採集到了相當分量的小行星貝努表面樣品。事實上,探測器採集的樣品過多,導致採樣裝置卡住關不嚴,部分樣品又漏了出去。OSIRIS-REx任務的首席研究員Dante Lauretta稱:「我很擔心漏出去的樣品,因此,我一直在積極鼓勵團隊儘快把珍貴的樣品裝載起來。」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捕捉遊戲」之一,美國宇航局的OSIRIS-REx探測器成功觸摸到了小行星貝努(Bennu)。這顆圓錐形的小行星已經在太陽系內旋轉了十億年。如果一切都照計劃進行,該探測器會在短暫的接觸期間鏟取些許物質,然後在幾秒鐘之後離開,帶走珍貴的樣品:可以追溯到太陽系誕生時期的巖石和塵土。 項目團隊知道該探測器在距離目標約6.3釐米的地方著陸在了貝努小行星上,並且已確認採樣成功。
OSIRIS-REx探測器在小行星貝努表面取樣時,成功穿越了一個只有幾個停車位大小、寬度不到8米的狹小區域。
圖源:VIDEO BY NASA/GODDARD/CI LAB
在團隊確認探測器OSIRIS-REx的採樣機制激活之後,OSIRIS-REx項目首席研究員、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Dante Lauretta說:「我們將安全地從小行星表面離開。我們做到了,我們觸摸到了小行星表面。」
OSIRIS-REx從另一個星球帶回的物質比其他任何機器人任務都多,僅次於阿波羅號任務,後者收集了更多的外星巖石和塵埃。如果OSIRIS-REx成功採集到足夠的樣品,它將在2021年3月離開貝努小行星,兩年半後返回地球並投射出裝滿樣品的容器,而該容器將會在降落傘的幫助下降落在猶他州的荒漠。研究人員將取回樣品進行研究。
OSIRIS-Rex可以讓科學家了解小行星貝努的歷史,或許還有助於他們深入理解地球上水與生命的來源。
在一張數字地圖的指引下,OSIRIS-REx在環繞著陸區的巨石之間飛行,完成了一次危險的觸碰。藍色圓圈標註的目標著陸區直徑約7.9米。
圖源: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
美國宇航局行星科學部部長Lori Glaze在10月19日的媒體簡報會上說:「小行星就像是飄浮在太空的時間膠囊,能為我們提供太陽系誕生的化石記錄。它們可以提供關於行星,包括我們自己的行星形成過程的有價值的信息。」
一些太空巖石還威脅著地球生命的未來,這其中就包括小行星貝努。美國宇航局估計,22世紀第一個十年末期,貝努撞上地球的概率為1/2700。如果未來的測量數據確認這一碰撞趨勢,從今往後幾十年裡,OSIRIS-REx獲取的數據將幫助科學家們監測這顆小行星,並改變其軌道以避免其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
飛向一個古老的星球
飛向貝努,對於任務團隊而言,是一個長達16年的艱難旅程。
為了安全抵達小行星貝努上的「夜鶯(Nightingale)」採樣地,OSIRIS-REx團隊需要測繪出該區域表面的障礙物。綠色區域表明無危險。如果探測器預測它將接觸到警戒區(黃色)或危險區(紅色),它就會中止下降,擇日再降落。
圖源: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
由於OSIRIS-REx無法採集直徑大於2釐米的樣品微粒,任務團隊還測繪出在「夜鶯」採樣地點內部的最佳採樣區。藍色區域似乎有許多細粒的物質,而紅色區域似乎不那麼理想。
圖源: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
儘管這項探索任務早在2004年便被構想出來,但美國宇航局直到2011年5月才正式執行。僅僅幾個月後,OSIRIS-REx項目最初的負責人、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Mike Drake卻死於肝臟衰竭後的長期疾病。Mike Drake的副手、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Dante Lauretta接過其導師的衣缽,這項任務才開始為了紀念Drake而實施。
美國宇航局副局長Thomas Zurbuchen是Drake的故交,他說:「它真正實現了Drake宏偉的夢想。如果他還在,我敢肯定他會有強烈的成就感,團隊也會充滿自豪。」
2016年9月8日,OSIRIS-REx在發射之後飛行了幾十億千米,於2018年12月抵達小行星貝努。貝努是迄今為止探測器繞行的最小天體,其平均直徑僅有518米,是靠著自身微弱引力勉強拼湊在一起的碎石堆。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極微弱的力也會使OSIRIS-REx出現紊亂,比如太陽光對探測器的壓力。
因此,OSIRIS-REx團隊不得不模擬探測器的行為,並以前所未有的精確程度來檢查其運行軌道。如果不定期校正,OSIRIS-REx軌跡的誤差會快速累加,最終會使研究人員無法在任何特定時間準確獲知探測器的位置。
「我們創造了探測器最小公轉軌道、繞行最小天體的雙記錄,而人們此前從未做到的原因在於這太難了。」OSIRIS-REx的系統工程師、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Olivia Billet說,「這是一種全新的操作方式。」
貝努的地貌也給美國宇航局帶來了不少令人不快的意外。在OSIRIS-REx發射之前,研究人員預計這個小行星地表是平坦的,有像「沙灘」一樣的微粒。但當探測器抵達時,美國宇航局才發現小行星貝努其實布滿了塊狀的巖石。
地貌比OSIRIS-REx所設計的承載能力複雜得多,所以,工程團隊不得不在任務進行到一半時升級探測器的導航軟體。為了賦予新軟體儘可能多的信息,任務團隊以約5釐米的精度測繪了小行星貝努的整個表面,這是探測器迄今為止對另一個天體做出的最詳盡的全球測繪。OSIRIS-REx任務的首席工程師、洛克希德馬丁的Mark Fisher說:「我們真的是不得不削尖鉛筆。」
全都帶回家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工程師在測試OSIRIS-REx探測器的觸摸和去採集樣品機制(TAGSAM)時,使用了一個氦氣球來模擬機械臂在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
圖源:LOCKHEED MARTIN
TAGSAM類似於老式轎車的空氣濾清器,能吸納重達2千克的物質。
圖源:LOCKHEED MARTIN
TAGSAM像是一個反向真空吸塵器,吹出壓縮氮氣,攪起貝努表面的物質,然後再將其捕獲。
圖源: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當地球上的任務團隊確認已獲取樣品後,TAGSAM的機械臂就會隨鉸鏈收回,該裝置的頭部會伸進一個樣品返回容器。OSIRIS-REx將在2023年將該樣品容器送回地球。
圖源:NASA/GODDARD/CI LAB
儘管任務團隊還需要確認樣品收集情況,不過,探測器已經搜集的信息表明,貝努的地表,包括夜鶯採樣地到處都有生命必需的含碳的分子。研究人員已經在提前安排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來研究這些物質,尋找太陽系生命起源的線索。
Lauretta說:「貝努最終成了我希望它成為的一切。從科學上講,它真的是一個大寶庫。」
此前日本的隼鳥號和隼鳥2號進行的小行星採樣任務,為OSIRIS-REx鋪平了道路。隼鳥號在2010年帶回了世界首份小行星樣品,隼鳥2號則將在今年12月6日從太空向澳大利亞內陸丟下從小行星龍宮上取到的幾克樣品。
但是,日本的這兩次任務僅僅採到了少量的細粒物質。與之相反,OSIRIS-Rex的設計讓它能夠採集多達2千克的物質,而且物質的大小可以從細小的顆粒到直徑2釐米的礫石。
2016年2月11日,OSIRIS-REx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熱真空室中進行環境測試。約七個月後的9月8日,該探測器發射升空,如今距離地球約3.2億千米。它成功在另一個星球表面取樣後將返回地球。
圖源:LOCKHEED MARTIN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家Jamie Elsila對貝努的塵土中通過非生命化學過程形成的胺基酸很感興趣。地球上的生命使用了20種胺基酸,但是科學家在落地的隕石中找到了更多種胺基酸。小行星貝努上的原始樣品或許能闡明太陽系早期存在哪些胺基酸,以及它們的成分如何影響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剛剛開始
這次成功的「捕捉遊戲」讓人能夠鬆一口氣,但是,任務團隊還沒準備好開香檳慶祝。接下來的十來天是確認OSIRIS-REx是否真正採集到樣品的關鍵期。
未來幾天,研究人員會向探測器發送指令,讓它帶著延長的機械臂「單腳旋轉」。機械臂收集到的碎屑越多,OSIRIS-REx受到的力就越多,其自轉速度就會越快,讓研究人員能把採集到的樣品質量估測到幾克的精度。10月30日,Zurbuchen將會決定OSIRIS-REx是要把樣品打包帶回地球還是返回貝努進行第二次採樣。
與此同時,未來準備飛往其他小型原始星球的任務已經在進行中,比如飛往含金屬的小行星普賽克(Psyche)的任務已經提上日程。負責此次OSIRIS-REx任務控制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在為美國宇航局建造「露西號(Lucy)」探測器,並計劃在2021年底發射,飛往位於木星附近軌道的特洛伊小行星群。
這些小星球有助於解開最大的宇宙謎團,而Lauretta像是一位沒耐心的偵探,期盼著能看到貝努的線索。他說:「我迫不及待想拿到這些樣品。我們將會樂趣滿滿。」
(譯者:Mike-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