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努小行星(101955 Bennu)的表面,來源NASA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將在10月20日前後登陸一顆距離地球約3.34億公裡的小行星貝努。
如果登陸成功,將是繼日本登陸小行星龍宮後,人類第二次登陸小行星,意義重大。
此次登陸,將是探測器通過逐漸降低軌道高度,小心翼翼地進行長達4.5小時的降落,然後在幾秒鐘內接觸並離開這顆小行星。通過接觸其表面幾秒鐘-足夠長的時間將其收集起來灰塵和小卵石。
如果成功,太空船將把這種富含碳的瓦礫飛回地球,並在2023年把它送回地球進行詳細分析。科學家們可以從中,尋找太陽系形成的歷史和相關線索。
此前OSIRIS-REx探測器,已經發現,「貝努」小行星是一顆含碳和有機物的小行星,同時也含有水。
科學家期待通過尋找有機化合物與稀有元素或礦物質,來了解。因為,這些化合物或許曾為年輕地球播下生命的種子,而元素或礦物質則提供解讀太陽系早期歷史的線索。
小行星貝努(Bennu,即小行星101955),是一顆深色菱形近地小行星,於1999年9月被發現。
「貝努」小行星的直徑約為500米,自轉周期約為4.3小時自轉。距離地球約1.22億公裡。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
天文學家預測22世紀末前,將近距離接近地球,通過軌道計算,科學家認為其與地球碰撞的概率高達2500分之一,成為地球和人類的一大威脅。
小行星貝努(Bennu,即小行星101955)高清外表,來源:NASA
小行星貝努的高清3D圖,是利用了OSIRIS-REx探測器在過去1.5年之中,與貝努相伴飛行,取得的大量影像及數據,通過三維建模,建構出貝努多巖表面的數位地圖。
OSIRIS-REx探測器,中文也翻譯做「奧西裡斯-REx」探測器,於2016年發射,是美國第一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
探測器的全稱: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太陽系起源、光譜解析、資源識別、安全保障、小行星風化層探索者, 縮寫OSIRIS-REx,
OSIRIS-REx探測器是一項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進行中的小行星研究和採樣返回任務探測器,於2016年9月8日發射,是美國第一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其任務是研究小行星貝努,並在2023年將樣本送回地球進行詳細分析。
探測器採得的樣本,有望幫助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包含行星形成初期階段,和促使地球上生命形成的有機化合物的來源等重要問題。
如果成功,OSIRIS-REx將是首具從小行星帶回樣本的美國太空飛行器,也是繼日本的隼鳥號後,第二具將小行星樣本送回地球的探測器。
日本「隼鳥二號」和其登陸的小行星龍宮
2018年9月2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日本「隼鳥二號」 小行星探測器,成功將兩輛漫遊車Rover-1A和Rover-1B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並成功「龍宮」表面移動。通過在「龍宮」表面跳躍前行。車內載有各類科學設備,拍攝小行星表面照片並收集溫度等信息。
隨後「隼鳥二號」 探測器成功在「龍宮」上著陸並採集巖石樣本。目前「隼鳥二號」的返回艙已經帶著小行星龍宮的樣本,在返回地球的途中,2020年底將抵達地球。
「隼鳥二號」是人類首個成功登陸小行星的探測器,同時也首個成功進行小行星採樣的探測器。
小行星「龍宮」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軌道上運行,是一顆直徑1公裡左右的太空巖石,被認為含有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科學家希望通過分析採集到的小行星樣本,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謎題。
參考資料: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維基百科相關詞條;
NASA官方網站,JAXA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