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努150年後或撞地球,NASA主動拜訪,已採樣成功正在返回

2020-10-24 歆琳科普

貝努是一顆1999年發現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直徑有500米,老家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但是由於引力擾動的問題,這顆小行星已經偏離了自己原先的軌道,進入了內太陽系;

成為了一顆近地小行星,科學家根據對貝努軌道的觀測發現,這顆小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速度為每小時十萬公裡,軌道周期為1.2年,可以看出這個數據和地球的十分相似。

因此我們也能想到它的軌道路徑和地球的軌道路徑很容易發生重疊。

沒錯!貝努每六年就會接近地球一次,由於天體繞太陽運行的公轉軌道會受到其他天體,尤其是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影響,因此每次貝努和地球接近的距離和位置都會發生變化。

因此科學家估計這顆小行星在22世紀末期極有可能與地球發生相撞,給地球造成威脅。並且估計了相撞的機率為兩千七百分之一。

如果科學家估計的沒錯的話,這個相撞的概率還是挺大的,如果是那種百萬分之一,那我們就完全不用擔心。

現在你可能想知道的是,一個直徑約500米的小行星,如果真的進入了地球的引力範圍,被地球捕獲,最終進入地球的大氣層,我們的大氣層能不能將它燃燒殆盡,保護地球表面的安全?

答案很可惜,我們的大氣層只能將直徑10米及其以下的小行星完全的燃燒掉,高於這個直徑的天體都會多多少少對地表造成威脅。

例如上圖這個巴林格隕石坑是5萬年前被砸出來的,直徑1200米,規模之大足以讓你想到當時震撼的場景,科學家估計這是一顆直徑46米的鎳鐵隕石的傑作。

雖然鎳鐵隕石比像貝努這樣的石質隕石威力更大,但是畢竟貝努的直徑是它的10倍,如果這樣的隕石不幸落到了人員密集的居住區,那真的是後果非常嚴重。

除了這個5萬年前的隕石時間以外,我們最熟悉的還有上世紀發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的神秘爆炸,現在也被認為是由隕石在空中爆炸造成的,並且估計這個隕石的直徑有100米左右。

還有發生在本世紀的2·15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這顆隕石的大小估計只有15米左右,同樣在空中發生了爆炸,由於發生在人員相對較多的區域,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和經濟損失。

現在你在想像一顆直徑500米的小行星要進入大氣層,雖然不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滅絕恐龍的那個石頭直徑估計在10公裡),但也能讓人類抖一抖。

所以在發現這顆近地小行星以後人類一直都對其進行著嚴密的觀測和跟蹤,甚至在2016年NASA就專門為其發射了一顆探測器稱為歐西裡斯-雷克斯號飛船;

主動去接近這顆小行星對其進行更為詳細的跟蹤研究,只有對這顆小行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才能在緊急的時刻想出應對的辦法。

經過兩年的飛行,探測器在2018年接近並且進入了圍繞小行星運行的軌道,至此探測器一直伴飛小行星長達2年的時間。

這個技術其實是相當的困難,你想想500米的小行星可以說引力非常的微弱,探測器想伴飛這樣的小天體,如果速度把握不精準,隨時都會脫離出去。為人類的智慧點讚。

在這兩年期間,我們不僅對這顆小行星各項軌道參數有了更細緻的了解,也對其表面物資分布、成分、地質歷史通過掃描有了一個初步的探查。

這顆小行星被認為是一顆B型小行星,是那種自誕生以後就沒有再與其他物質、天體發生相互作用的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最為原始的物質,保留著古老太陽系的特徵。

而且還發現在貝努的表面上分布著大量的碎石、沙礫,沒有撞擊的痕跡,並且還在其上面發現了有碳酸鹽礦脈、氫氧基、以及有機物質存在的跡象。這些特徵都表明這顆小行星曾經與水發生過作用。

這樣的小行星對我們了解太陽系的起源,原始物質的組成、以及地球生命的來源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因為通過對其表面物質成分的測定,我們就能知道在太陽系誕生的初期是不是太陽系本身就已經具備了生命存在所必須的基礎。

例如水、碳氫氧組成的有機分子長鏈,以及其他化學分子,甚至是微生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能說明宇宙中的生命真的很普遍,也能說明地球上的生物很可能都是來自外太空,為生源說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為了進一步對貝努進行研究,就在最近NASA讓探測器開始接近小行星,並且在其表面上進行短暫的著陸,並且完成採樣,然後帶著樣本返回地球,供地面科學家進行研究。

本周二美國東部時間6點08分NASA確認探測器在距離地球3億公裡遠的貝努上著陸成功,此次著陸的時間僅有6秒,著陸位置在小行星的北半球一個名為南丁格爾的區域,這個區域只有幾個停車場的大小。

著陸的過程總共花費了4個多小時,由於探測器距離地球非常遠,信號延遲來回長達18分鐘,所以著陸的過程都是探測器自主完成的。

在探測器接近小行星著陸區域的時候,按照既定的程序,它會伸出一個長約3米的機械手臂,接觸上圖中綠色的部分。

然後在接觸的瞬間會噴出氮氣,搞得周圍是塵土飛揚。

接下來就是利用5秒種的時間利用負壓吸收捕獲這些飛起來的塵埃和沙礫,然後助推器啟動將探測器推離小行星,完成採樣。

本次計劃最低採樣的總量為60克樣本,雖然探測器設計的收納倉可以容納2斤的物質,但現在科學家還不清楚到底收集了多少樣本。

只有大約一周後探測器通過旋轉機械臂來測量收集物質的重量才能知道這次的任務是否圓滿的成功。

這是NASA第一次從小行星上採樣返回的任務,目前探測器一切正常,預計會在2023年將樣本帶回地球。

這次任務也許會改變我們對地球生命的看法,結果可能會更加支持生源說。

而NASA擔心的未來這顆小行星可能會主動造訪地球,相信在我們對它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後,而且在這次成功著陸的經驗上,未來只要確定它會撞地球,那麼我們在發射探測器去改變它的飛行軌跡也是可以辦到的。

這一點我們在22世紀末肯定完全有能力!

相關焦點

  • 成功挖礦!美宇航局探測器在貝努小行星採樣成功,三年後返回地球
    太陽系中有著許許多多的小行星,對我們人類來說,它們都是將來可資利用的豐富礦藏,未來人類可以在小行星上挖礦,可以移民小行星,也可以將小行星打造成星際飛船,但在現階段,我們還只能對小行星進行觀察測量,處於科研探索階段,最多也就是從小行星上採樣返回測定它上面的物質情況了。
  • NASA探測器即於下周降落在貝努小行星的表面,並採樣返回
    距離地球約1.22億公裡。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天文學家預測22世紀末前,將近距離接近地球,通過軌道計算,科學家認為其與地球碰撞的概率高達2500分之一,成為地球和人類的一大威脅。
  • NASA登陸「貝努」採樣引關注,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穩步推進
    10月20日,OSIRIS-REx探測器在貝努小行星安全著陸,並已成功採樣。、高精度的小行星飛越探測;2010年6月,日本「隼鳥號」(Hayabusa)探測器成功實現了小行星25143糸川(Itokawa)採樣返回,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的探測器;2020年12月13日,我國「嫦娥二號」首次實現小行星4179圖塔蒂斯(Toutatis)
  • NASA主動拜訪貝努小行星尋找答案
    因此我們也能想到它的軌道路徑和地球的軌道路徑很容易發生重疊。沒錯!貝努每六年就會接近地球一次,由於天體繞太陽運行的公轉軌道會受到其他天體,尤其是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影響,因此每次貝努和地球接近的距離和位置都會發生變化。
  • 美國成功在小行星上採樣,如今啟程返回地球,來看看它帶回來什麼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冥王號探測器已經成功地從一顆名為「貝努」的小行星上採集了一些塵埃和碎石的樣本。冥王號在太空中飛行了將近4年的時間,跨越了3.34億公裡,最終到達了貝努小行星的表面進行樣本採集。在採集完樣本後冥王號將啟程返回,按照原計劃整個項目所持續的時間至少是7年。
  • 美國探測器首次採集到小行星表面樣本,日本也曾完成採樣返回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奧西裡斯-REx」(OSIRIS-REx)探測器10月20日成功接近近地小行星「貝努」(Bennu)並採集其表面樣本。這是美國首次採集到小行星樣本,此前僅有日本的探測器成功採集到小行星樣本並將其帶回地球。
  • 上太空挖「寶」盤點地外星球採樣返回大戲
    例如,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在完成對龍宮小行星採樣任務後,將於今年底返回地球;而美國首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奧西裡斯-雷克斯」也在今年10月對貝努小行星進行了採樣。地外星球採樣返回,正成為空間探測的一大熱門。
  • 3億公裡外,NASA探測器完成首次小行星採樣
    探測器成功接觸貝努表面的確認信息時,NASA地面工作小組徹底沸騰了!整個採樣過程大致是這樣的:OSIRIS-REx探測器推進器點火,脫離原本的環繞貝努軌道,伸出觸摸式採樣裝置向貝努慢慢靠近,直到與貝努表面接觸,停留約6秒鐘,期間射出一發壓縮氮氣,將貝努表面物質激起進入採樣裝置頭部的儲存室,然後揚長而去。嗯,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 跟蹤可能撞地球的小行星轉了1年,NASA探測器決定下手了
    跟蹤貝努小行星「偷拍」了一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探測器終於確定了採樣地點。肩負NASA首個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OSIRIS-Rex在2016年9月發射升空,經歷近兩年的長途跋涉才接近貝努,此後圍繞著這顆小行星觀察,伺機接觸採樣。
  • 來看地外星球採樣返回那些事
    例如,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在完成對龍宮小行星採樣任務後,將於今年底返回地球;而美國首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奧西裡斯-雷克斯」也在今年10月對貝努小行星進行了採樣。地外星球採樣返回,正成為空間探測的一大熱門。
  • NASA探測器首次觸地採樣,親吻「不死鳥」
    圖片來源: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University of Arizona/NASANASA首次在太空深處對小行星進行採樣,要判斷今天這場史詩般的行動是否成功,可能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
  • 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即將登陸小行星並採樣
    這意味著人工著陸是不可能的,所有成功著陸的希望都寄托在機載自主系統上。  按照計劃,OSIRIS-REx探測器應該收集至少57克的小行星巖石材料帶回地球。這將是自阿波羅任務以來最大的樣品採集任務,而阿波羅任務獲得了更多的資金,在採集樣品時也得到了地面上更多的幫助。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撞出坑,採樣後將返回
    日本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撞出坑,採樣後將返回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9-04-05 20:39 來源:澎湃新聞
  • 除了嫦娥五號,還有哪些探測器從太空採樣返回?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去去就回的嫦娥五號歷時23天,順利從月球挖土而歸。 而就在11天前的12月6日清晨,日本JAXA的隼鳥2號探測器歷經6年的跋涉,將來自小行星「龍宮」的樣品送回了地球。 主動前往太空採回樣品,在人類歷史上還不多見。
  • 「預言家」稱小行星將撞地球 專家:完全沒有跡象
    在科學家們眼裡,近地小行星與地球之間有個「警戒線」——750萬公裡,當近地小行星越過「警戒線」,它就有可能撞向地球。季江徽說,直徑大於1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1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2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約3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6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上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而現在已知的『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在今後100年裡撞擊地球的機率小於0.01%。
  • 有一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NASA決定先「下手」
    如果成功的話,OSIRIS-REx將把這些富含碳的碎石送回地球,科學家們便可以從中尋找太陽系歷史的線索。 前往貝努表面的旅程並不容易。此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兩項任務已經從小行星表面獲得了塵埃樣本——去年取樣的一些塵埃目前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準備等待分析。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挖土」 將帶回地球
    ▲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後全景相機環拍成像(12月2日攝)新華社發成功著陸,多國航天機構祝賀11月24日凌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有一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NASA決定先「下手」-虎嗅網
    但如果真的成功了,他說,「我希望大家把它當成一個好消息——我們可以為之驕傲,今年發生了太多瘋狂的事情了。」來回往返耗資8億美元的OSIRIS-REx於2016年發射,是美國航天局的首個小行星取樣任務。此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兩項任務已經從小行星表面獲得了塵埃樣本——去年取樣的一些塵埃目前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準備等待分析。在JAXA任務之前,科學家主要是通過研究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來了解小行星的組分,而這些隕石在穿越大氣層撞擊地球時可能會受到汙染。
  • 德媒:NASA採集貝努小行星碎石樣本 或在下世紀靠近地球
    NASA稱,該太空飛行器隨後成功發射推進器,使其離開小行星表面。報導說,貝努小行星由大量碎石構成,呈黑色,直徑約500米,距地球2.9億公裡,可能於下世紀靠近地球,儘管撞擊可能性很小。報導描述了採集過程:大小相當於一輛大麵包車的「冥王號」探測器朝著小行星大傾角下降,然後進入一個大約3個停車位大小、周圍巨石環繞的區域。
  • 來看看地外星球採樣...
    例如,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在完成對龍宮小行星採樣任務後,將於今年底返回地球;而美國首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奧西裡斯-雷克斯」也在今年10月對貝努小行星進行了採樣。地外星球採樣返回,正成為空間探測的一大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