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新社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太空飛行器周二從一顆小行星上採集了樣本。這是NASA首次採集小行星樣本。
在這次歷時約4個半小時的活動中,「冥王號」探測器以每小時0.3公裡的緩慢速度接近貝努小行星,隨後著陸,停留5秒鐘收集碎石。NASA稱,該太空飛行器隨後成功發射推進器,使其離開小行星表面。
報導說,貝努小行星由大量碎石構成,呈黑色,直徑約500米,距地球2.9億公裡,可能於下世紀靠近地球,儘管撞擊可能性很小。
報導描述了採集過程:大小相當於一輛大麵包車的「冥王號」探測器朝著小行星大傾角下降,然後進入一個大約3個停車位大小、周圍巨石環繞的區域。該探測器伸出一個名為「塔格薩姆」的機械臂,接觸小行星大約5秒鐘。期間,探測器噴射加壓氮氣攪動小行星表面,吸走一份60到2000克的樣本,然後滑離。
由於距離遙遠,NASA在地球上的團隊看到這些事件有18.5分鐘延時。由於時滯不允許對飛行活動進行實時指揮,「冥王號」自動執行了整套操作。現在,預計該太空飛行器將於2023年9月帶著這些碎石返回地球。
NASA希望這項耗資10億美元的任務能揭示太陽系起源的秘密。NASA發推文稱:「研究這個樣本將幫助科學家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以及太陽風如何影響貝努這樣的小世界。」
報導稱,2016年9月,「冥王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港發射升空。它用了大約兩年時間抵達距貝努小行星20公裡以內區域。此後,該太空飛行器一直在探索這顆小行星,尋找收集樣本的理想地點。NASA在貝努的北半球確認了一個被稱為「夜鶯」、有望成功的隕石坑。
據報導,日本太空機構早在2005年就已發射「隼」號小行星探測器,並於2010年成功帶回樣本。此後,其他太空機構的小行星採樣任務均未成功。(編譯/裘芳)
資料圖:這是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並採樣後拍攝的小行星「龍宮」。新華社發(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供圖)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