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地球3.34億公裡的地方,有一個人造天體,它正在採集小行星上巖石的樣本。這個人造天體就是美國宇航局的「冥王號」,而這顆小行星就是著名的「本努」。
由於距離相當遙遠,信號從太空飛行器到達地球的延遲為18.5分鐘。因此,地面人員不可能操控它在小行星上降落。冥王號的整個著陸和採集過程都是自主的,整個過程所需的時間長達四個半小時,但是採集過程只需要10秒鐘。這麼一對比,火星的死亡七分鐘就變得輕鬆許多。之後,冥王號將飛行37億公裡,把採集到的巖石帶回地球。
在冥王號降落在本努小行星表面的時候,它還用高壓氮氣吹走了附近的碎石。然後,利用太空飛行器吸收被吹起來的細碎石頭。冥王號最多能容納2公斤的樣品,但科學家並不奢望能全部裝滿,他們只需要至少60克的樣本就足夠了。
事實上,環繞在地球附近的小行星非常多,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選擇「本努」作為研究對象呢?歸根結底,這有兩個本質上的原因。首先,本努是一個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天文觀測表明,它在150年內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2700分之一。雖然這個可能性依舊很小,但是撞擊的後果卻是非常嚴重,應該引起人類的重視。到2135年,當本努再次接近地球時,我們才有辦法確定它會不會撞上地球,因此在這之前收集到的任何數據都是非常寶貴的。
其次是從小行星開採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小行星上的礦產,也需要小行星上的水。而本努小行星上擁有礦床和水資源。並且水可以被分解成氧氣和氫氣,它可以作為火箭的燃料。這樣一來,以後我們的太空旅行,小行星就是我們的中繼加油站了。
不僅如此,對小行星進行樣本採集還能探究太陽系的秘密和生命的起源。以往,我們認為小行星只是太陽系的「麵包屑」,沒有研究價值。但是,科學家研究在地球上的隕石中發現,它的年齡和太陽系的年齡是相當的。也就是說,小行星是太陽系中的活化石,一旦我們把它研究清楚了,我們將解開很多太陽系的演化謎題。
除此之外,我們也在隕石中發現了許多生命所需要的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很有可能不是小行星上的,而是它進入地球之後被汙染的。還有一些物質,在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和空氣摩擦燃燒殆盡了。所以為了排除地球的幹擾,我們需要對太空中運行的小行星進行採樣。
本次對小行星本努採樣成功無疑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科學家預計冥王號將在2023年到達地球,到時科學家就可以對這些巖石進行分析,以揭示太陽系歷史和生命的起源。
未來,美國宇航局還有兩個小行星任務準備發射,這兩個任務分別是露西和普賽克,它們將提供與行星演化有關的數據。其中,露西定於明年發射,它將探索6顆與木星共用軌道的特洛伊小行星。在可見的未來,我們對小型天體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