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次採集小行星石塊!機器人完成創舉,可獲知宇宙的起源

2020-10-22 兵器

21日,美國NASA完成了人類首次採集小行星石塊樣本的創舉!

預計3年後,這些由機器人自動化系統採集的樣本,將被送回地球,幫助科學家尋找宇宙起源等問題的答案!


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NASA)的無人探測器「歐塞瑞斯號」,在距離地球3億3000萬公裡遠之處,接近並短暫的接觸了一顆小行星遍布圓石的表面,精確的搜集少量石塊和塵埃樣本。

這項「一觸即離」的任務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太空業務分部負責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實施。當管理中心於格林威治時間22時12分宣告「著陸、正在採樣」時,在場的科學家們紛紛爆出歡呼。

「歐塞瑞斯」號的歷史性任務籌備用了12年,巨大的投入僅僅為了讓這一太空飛行器在直徑約490公尺的小行星貝努上停留16秒,並在這段時間內執行極為關鍵的自動化操作,迅速採集這一小行星上至少60克的表面物質,並送回地球。

科學家期望藉此解開宇宙起源之謎。

如果「歐塞瑞斯」號的樣本艙成功於2023年9月返抵地球,將是自1960到1970年代阿波羅計劃以來,帶回最多太空樣本的一次航天任務。

NASA科學家塞勒表示:「我們認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得知太陽系過去的雛形狀態,以及數十億年前宇宙物質化學組成的初始狀態。」

她說:「我們在那裡尋找的是我們自身的起源,所以我們才遠赴貝努,去採集一點上面的物質,並送回地球。」

NASA從太陽系約50萬顆小行星中選出貝努,因為貝努運行軌道近似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體積大小適合科學研究。此外,貝努也是NASA已知最古老的小行星之一。

耗資8億美元的「歐塞瑞斯」號於2016年發射,是美國航天局的首個小行星取樣任務。此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兩項任務已經從小行星表面獲得了塵埃樣本——去年取樣的一些塵埃目前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準備等待分析。在JAXA任務之前,科學家主要是通過研究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來了解小行星的組分,而這些隕石在穿越大氣層撞擊地球時可能會受到汙染。

直接從小行星上挖取樣本,可以研究45億多年前太陽系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巖石。每一顆小行星都有自己的故事,講述它是如何形成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貝努星特別吸引人,因為它可能含有富含有機化合物的物質,而這些有機化合物在整個太陽系中都能找到,包括地球上的生命。

但首先,「歐塞瑞斯」號必須保證正確完成了採樣。

選擇貝努作為目標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顆500米寬的小行星相對平穩,容易降落。但在「歐塞瑞斯」號於2018年抵達並開始繞行貝努後,科學家們經過仔細觀察,發現表面布滿了大塊危險的巨石。

因此,任務工程師開發了一個自動化系統,可以自動引導太空飛行器,輕輕的接觸表面,完成採樣,而不是降落。該系統在太空飛行器下降時會連續拍攝圖像,並與以前拍攝的同一目標區域的圖像進行比較。之後,「歐塞瑞斯」號的自動化系統會觀察自己是否安全地走在其預先選擇的路徑上。如果不安全,它會自動中止操作,並飛離小行星,尋找第二次降落的機會。

「歐塞瑞斯」號自身大小相當於一輛大貨車,在朝向貝努北極的「夜鶯隕石坑」採樣點接近的最後階段,減速到每秒僅移動10釐米。

接著,「歐塞瑞斯」號把機器手臂伸向直徑8米、約為3個停車位大小的目標區域,然後噴出加壓氮氣,攪動小行星表面物質,並在此時通過一個真空吸塵器那樣的工具採集樣本。之後,「歐塞瑞斯」號就啟動自己的推進器,離開貝努。

歐塞瑞斯號完成這些動作的時間,比原本宣布的時程還早18分鐘半,預計明天傳回第一批畫面,屆時歐塞瑞斯號已遠離貝努,資料傳輸速度比較快。但要得知探測器是否成功採集到足量塵埃樣本,得等到24日。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任務經理巴克解釋,根據實際情況,這一太空飛行器要實際著陸在小行星上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只能輕觸表面」。

NASA首席科學家朱布肯表示,貝努小行星「幾乎等於羅塞塔石碑,孤懸一方,述說過去數十億年整個地球和太陽系的歷史」。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採集到小行星石塊,將幫助我們了解宇宙起源
    人類探索太空的欲望是無限的,只要機會合適且準備充分,我們就會進行大膽的嘗試,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我們對宇宙的認識變得越來越清晰了,相信終有一天人類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踏出地球邁入星際時代。據外國媒體10月23日報導,日前美國國家航空太空總署NASA,再次完成了一項驚人壯舉,成功在一塊飛行的小行星上面,採取到了石塊樣本。
  • NASA探測器輕觸小行星,成功採集石塊樣本,3年後將返回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日公布無人探測器「歐塞瑞斯號」在小行星貝努(Bennu)採集樣本的首批影像,成功搜集到石塊與塵埃。歐塞瑞斯號將於2023年9月返回地球,希望帶回自1960到1970年代阿波羅(Apollo)計畫以來,規模最大的太空樣本,以協助解開太陽系起源之謎。
  • 日本「隼鳥2號」第二次著陸採集石塊圖像公開
    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4日公開了,據分析是探測器「隼鳥2號」2019年7月在小行星「龍宮」第二次著陸時採集到的石塊和沙粒圖像。報導稱,此前公布的第一次著陸時採集到的樣本多為數毫米大的沙粒,而第二次的樣本特點在於顆粒較為粗大,其中還包括近1釐米的小石塊。JAXA介紹稱,新確認的樣本可能是地下物質,估計因為硬質巖石被擊碎,所以尺寸較大。雖然混入了與「隼鳥2號」機體使用的鋁箔相似的銀色物質,但JAXA稱「對樣本分析沒有影響」。
  • 日本「隼鳥2號」第二次著陸採集石塊圖像公開 顆粒較粗大
    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4日公開了,據分析是探測器「隼鳥2號」2019年7月在小行星「龍宮」第二次著陸時採集到的石塊和沙粒圖像。報導稱,此前公布的第一次著陸時採集到的樣本多為數毫米大的沙粒,而第二次的樣本特點在於顆粒較為粗大,其中還包括近1釐米的小石塊。
  • 3億公裡外,NASA探測器完成首次小行星採樣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的首次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迎來重大突破——在3.2億公裡外,OSIRIS-REx探測器完成了對小行星貝努的樣品採集。實際上,OSIRIS-REx探測器上一共裝配了三發壓縮氮氣,如果本次採集的樣品不達標,接下來還將再次繼續進行採樣,現在看來是不必了。據NASA報導,OSIRIS-REx任務小組22日接收到的圖像表明,OSIRIS-REx探測器採集到的貝努表面物質已經達到任務要求,遠遠超過60克。相比之下,正在返航途中的日本的隼鳥2號,只採集了100毫克的小行星樣品。
  • 老美的第一次?現場直播小行星挖礦:10秒採集50克3年送回地
    老美的小行星探測器OSIRIS-REx,將在美國東部時間10月20日17:00(北京時間10月21日上午6點),在網絡上展開第一次的「小行星挖礦採樣」現場直播。為此,他們還特地演練了足足兩次,確保該太空飛行器在小行星Bennu表面的樣本採集行動沒任何紕漏。畢竟,作為第一次的從小行星採集樣本,要確保能按計劃、完好無損地將其運送回地球,對他們來說也是很緊張的事情。
  • 老美的第一次?現場直播小行星挖礦:10秒採集50克花3年送回地球
    老美的小行星探測器OSIRIS-REx,將在美國東部時間10月20日17:00(北京時間10月21日上午6點),在網絡上展開第一次的「小行星挖礦採樣」現場直播。為此,他們還特地演練了足足兩次,確保該太空飛行器在小行星Bennu表面的樣本採集行動沒任何紕漏。
  • 日本宇宙機構用童話人物為小行星地貌命名,甚至連石塊都有了名字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簡稱:宇宙機構,英文縮寫:JAXA)研製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已經圍繞小行星龍宮飛行了半年之久了。它先後釋放了巡視器MINERVA-II1和著陸器MASCOT,但卻遲遲無法親自著陸在小行星龍宮上。
  • NASA宇宙飛船欲「蜻蜓點水」採集小行星樣本
    這一任務目標是從貝努行星採集至少2盎司(60克)重的巖石樣品,以便未來帶回地球。目前為止,只有日本完成過類似的小行星採樣壯舉,而這一樣本也將是來自月球以外其他星球的最大巖石樣本。整個任務耗資超過8億美元。「奧西裡斯-雷克斯」 號太空飛行器於2016年發射升空,它的降落目的地是一個名為「南丁格爾」(Nightingale)的隕石坑中相對平坦的中間地帶。
  • 著陸小行星進入倒計時!美國將採集外星資源,十幾天後便能實現
    它為什麼要對貝努進行樣本採集呢?OSIRIS-REx這個名字由多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成,而這些英文單詞正是這臺探測器的主要功能和任務,比如探索太陽系的起源、進行光譜分析和資源識別、對小行星的風化層進行探索等等。
  • 人類探測器完成對小行星「貝努」的採樣,將帶回太陽系早期信息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源於不斷的探索,隨著人類對於自然和宇宙的認識越深入,就會更加的推動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就能源資源而言,從木柴、水力,到煤炭、石油、天然氣,乃至到核能的利用,都是基於人類基礎科學的探索,可以說每一次技術革命的進步,都是因為人類的探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也正是如此,所以人類也在努力地探索宇宙,從原始人類的仰望星空,到我國明代的萬戶飛天,到現在的空間站建設,都是探索精神的體現。
  • 被忽視的日本太空技術:隼鳥2號,1秒內自主完成小行星採樣
    隼鳥2號是由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研製的小行星探測器,它於2014年12月3日在日本種子島宇宙中心,由日本三菱重工設計製造的H2A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自此展開了奔赴龍宮小行星的旅程,隼鳥2號的重量約為609公斤,雖然它在探測器家族中不算異常龐大,但是它卻同時擁有了遙感、巡視和取樣探測等三方面的技術
  • 「冥王號」探測器完成採集小行星貝努樣本
    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新媒體專電 德新社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太空飛行器20日從一顆小行星上採集了樣本。這是NASA首次採集小行星樣本。NASA稱,該太空飛行器隨後成功發射推進器,使其離開小行星表面。報導說,貝努小行星由大量碎石構成,呈黑色,直徑約500米,距地球2.9億公裡,可能於下世紀靠近地球,儘管撞擊可能性很小。報導描述了採集過程:大小相當於一輛大麵包車的「冥王號」探測器朝著小行星大傾角下降,然後進入一個大約3個停車位大小、周圍巨石環繞的區域。
  • 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出徵!11月升空,挑戰美日深空壟斷局面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615期將於11月發射中國首個小行星採礦機器人備受矚目,這個機器人的名字叫做NEO-1,雖然被定位為小行星採礦機器人,但任務目的還是測試開採小行星的技術,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開採。即便如此,這也創造了中國第一,並且挑戰了美日深空探測方面的壟斷局面。
  • 登陸Bennu小行星採集樣品 2023年返回
    登陸Bennu小行星採集樣品 2023年返回美國將對這一登錄採集活動從10月19日開始直播,由科學家對OSIRIS-REx飛往Bennu進行了一系列的預告簡報。它們從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點(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700)開始,全天運行,內容涵蓋任務的科學知識,針對小行星的行星防禦等等。
  • 距離3.34億公裡,採集60克小行星樣本,生命起源或被揭示
    在距離地球3.34億公裡的地方,有一個人造天體,它正在採集小行星上巖石的樣本。這個人造天體就是美國宇航局的「冥王號」,而這顆小行星就是著名的「本努」。因此,地面人員不可能操控它在小行星上降落。冥王號的整個著陸和採集過程都是自主的,整個過程所需的時間長達四個半小時,但是採集過程只需要10秒鐘。這麼一對比,火星的死亡七分鐘就變得輕鬆許多。之後,冥王號將飛行37億公裡,把採集到的巖石帶回地球。在冥王號降落在本努小行星表面的時候,它還用高壓氮氣吹走了附近的碎石。然後,利用太空飛行器吸收被吹起來的細碎石頭。
  • 美日已進行了小行星探測取樣,為啥我國小行星探測器還得再等幾年
    當然,「貝努」小行星的直徑只有500米,不足以使它產生液態水,這些水的起源或者來自它的母星。科學家們推測「貝努」小行星的母星之前應該處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大約在幾十億年前太陽系起源的早期時候發生碰撞,從而分裂成很多小行星及碎片遍布太陽系。因此,了解小行星的成分對研究太陽系的形成及演變、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 日本隼鳥 2 號探測器已成功完成小行星 「龍宮」首次地下樣本採集
    IT之家7月11日消息 日本航天局(JAXA)日前宣稱,其已成功收集了小行星「龍宮」首次採集的地下樣本。這則消息是在晚上8點前通過日本共同社新聞發布的,距離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隼鳥2號」衛星第二次降落在距離地球約2億英裡的「龍宮」小行星上僅僅90分鐘。
  • 價值800億美元的「龍宮小行星」或將揭曉太陽系起源
    6月27日,隼鳥2號太空探測器抵達龍宮小行星附近,在距離小地星表面大約20公裡處進行了高空拍攝,然後下降至距離表面不足6公裡的高度。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最新圖像顯示,近距觀察龍宮小行星可發現其表面存在斑點結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它的組成成分。在圖像中心位置是一個巨大隕坑,依據JAXA的觀點,這是龍宮小行星表面最大的隕坑。
  • 3億公裡外的直播:宇宙飛船登陸小行星,礫石噴飛,6秒採回樣本
    3億公裡外的直播:宇宙飛船正面接觸小行星,場面震撼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當地時間20日的下午,在官方網站直播了歐西裡斯號太空船在小行星「貝努」採集樣本的過程,這是1970年阿波羅計劃帶回月球砂石樣本後,第一次外星樣本採集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