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日本太空技術:隼鳥2號,1秒內自主完成小行星採樣

2020-09-03 九品博物官

隼鳥2號是由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研製的小行星探測器,它於2014年12月3日在日本種子島宇宙中心,由日本三菱重工設計製造的H2A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自此展開了奔赴龍宮小行星的旅程,隼鳥2號的重量約為609公斤,雖然它在探測器家族中不算異常龐大,但是它卻同時擁有了遙感、巡視和取樣探測等三方面的技術,因為隼鳥2號上安裝了四臺遙感成像儀器。

其中的光學導航相機與我們一般概念中的攝像機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它在隼鳥2號飛行和著陸的過程中承擔著探測器的「眼睛」,在任務中用所拍攝的圖像為飛船導航,而近紅外光譜儀、熱紅外成像儀等科學儀器,可利用肉眼無法識別的紅外信號,對龍宮小行星表面的物質成分和溫度進行探測。

此外還有一臺光學雷達,它可以向小行星的表面發射雷射,通過測量雷射反射回探測器所需的時間獲取小行星的地形、地貌數據,當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著陸後,依照計劃,隼鳥2號需要短暫降落到「龍宮」,撞擊其地表,並採集地表下的巖石等樣本,完成樣本採集之際,隼鳥2號會飛回到原待機地點,也就是說隼鳥2號是由日本航天局執行的一次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

實際上此前,隼鳥號已經於2010年帶回了糸川小行星的樣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於2014年12月發射飛往30000萬公裡外的「龍宮」,並於2018年6月27日抵達「龍宮」上空20千米處待機的隼鳥2號,該探測器原定計劃中會在當年的10月左右嘗試著陸並採集樣本,隼鳥2號成功發射後,將探測目標鎖定在了龍宮小行星上,相比於S型小行星糸川來說,龍宮這顆C型小行星,能夠為人類提供糸川無法提供的信息,後來由於「龍宮」地表崎嶇不平超乎預想,故而需要選擇更加精確的著陸點,從而導致著陸採集樣本的時間一再推遲。

你知道嗎?隼鳥2號成為了人類第二個採集到小行星樣本的探測器,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是2003年日本發射的隼鳥號,它曾成功的將糸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質微粒送回地球,預計於2020年底返回地球,此刻的小行星龍宮正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軌道上運行,直徑約為1千米,它被認為含有水和有機物,比糸川小行星更為原始,值得一提的是隼鳥2號採用了離子推進技術。

儘管推力僅為28毫牛,但在太空和小行星的弱引力環境下,也已足夠變軌使用,要知道離子推進是目前一種「比衝」最高的推進方式,以隼鳥2號為例,它只需消耗66公斤的氙,就能使得太空飛行器的速度變化達到2千米每秒,當隼鳥2號從距離「龍宮」20公裡處開始下降,探測器會首先根據地球發送的指令下降到距離小行星500米的停泊軌道,之後通過自主控制降落到直徑6米的圓內,日本航天機構曾表示:控制室收到的都卜勒數據曾顯示,探測器似乎已經成功著陸,由於都卜勒只能顯示速度和高度,因此我們還需進一步確認。

此次著陸是隼鳥2號第二次在這顆荒涼的小行星上著陸,然而這只是一項複雜任務的開始,因為隨後隼鳥2號還將發射漫遊車和機器人,並在某1秒內完成自主收集,他指出此次賦予隼鳥2號的任務是,希望它可以從小行星龍宮的表面收集原始物質材料,這將有助於了解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的情況,為了得到這些關鍵的材料,隼鳥2號會向「龍宮」發射了一個撞擊器,撞擊器會在小行星的表面形成一個隕石坑,並攪動此前從未暴露的物質,這代表此次著陸是隼鳥2號的最後一項主要任務。

令人們興奮的是當該探測器返回地球時,科學家有望從它採集的樣本中了解更多關於太陽系的歷史,甚至是生命起源的信息,顯然不少人都非常期待這些材料的分析結果,隼鳥2號的任務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也令人們真正意識到被忽視的日本太空技術的強大之處,很少有人知道,隼鳥2號配備了太陽能電池板以此提供動力,它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第一個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的繼承者。,

由於「龍宮」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十萬分之一,並且在快速自旋,不得不說這對於自主控制完成採樣的隼鳥2號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對此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曾祥遠副教授表示,「龍宮」距離地球太遠,導致通信時延嚴重,因此探測器必須具備自主導航與控制技術,令人振奮的是2010年,隼鳥號在推遲3年的情況下,攜帶著小行星的塵埃樣本返回地球時,儘管在史詩般的7年徵程中遇到了各種挫折,但隼鳥號依然被譽為科學上的一大勝利,在著陸過程中,雖說隼鳥號又一次與地面間歇性失聯。

當時地面控制人員無法了解著陸取樣是否成功,而後發生的燃料洩露事故,不僅讓隼鳥號失控,還與地球產生了長時間的失聯,導致任務幾乎失敗,所幸的是在地面控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隼鳥號最終還是「活」了過來,甚至踏上了回家之路,2010年6月,隼鳥號的回送艙終於在澳大利亞的一片荒漠中著陸,也成功的帶回了少量糸川小行星上的樣品,雖然結果不及預期,但是這隻太空「不死鳥」的故事卻打動了許多人,隼鳥號的成功也贈予了科學家們再探小行星的信心,對此,小夥伴們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隼鳥2號第二次龍宮採樣全記錄
    來源:JAXA [1]它花了三年半時間,跋涉數十億公裡,來到這顆名叫「龍宮」、直徑只有約900米的近地小行星。它已經出色完成了多項科學考察,順利投下了2枚巡視器和1枚著陸器。隼鳥2號攜帶的巡視器MINERVA-II1(左)和著陸器MASCOT(右)。
  • 在小行星1公裡高度懸停!投放第四個機器人,日本隼鳥2號舉動不凡
    趣味探索訊 在太空中,2.4億公裡外的隼鳥2號探測器正和龍宮小行星相伴而飛,在過去15個月時間裡,採取了多項行動,暴力採礦、發射炸彈、投放機器人等。今年10月3日,隼鳥2號舉動不凡,在小行星1公裡高度懸停,投放第四個機器人-MINERVA-II2小型漫步車,借用小行星引力緩慢降落。根據日本宇航局(JAXA)的說法,這是最後的任務。2018年6月,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抵達該區後,通過一系列任務來收集龍宮小行星土壤樣本和其它數據,旨在獲取太陽系起源線索,尋找地外生命痕跡。
  • 結束52億公裡太空徵程 隼鳥號返回地球 日本邁向宇宙大航海時代
    密封艙內有小行星「龍宮」的巖石樣本。這些樣本可能對揭示太陽系的起源和地球生命之謎有重要作用。日本宇航研究開發機構(JAXA)稱,探測器「隼鳥-2」號於5日下午2點半左右分離,並向地球釋放了裝有太空樣本的密封艙。
  • 嫦娥5號月球取樣和隼鳥2號小行星取樣,哪一個技術難度更大?
    我國計劃在今年11月份發射嫦娥5號到月球進行月球土壤採集,並帶回地球。而日本則是「隼鳥2號」探測器成功地從「龍宮」小行星採樣,目前已經在返回地球路上。作為亞洲的兩個強國,也是航天領域先進技術的體現,兩國的天外採樣難度有什麼不同,哪家的難度更大呢?
  • 同是星外取樣,嫦娥5號,隼鳥2號,阿波羅11號,誰技術更先進?
    隨著時間越來越臨近,大家對嫦娥5號神秘的面紗也越來越好奇了。其實,除了我國嫦娥5號的星外採樣,像日本的隼鳥2號也在近日返航。當然,土星5號是51年前的產物,技術方面自然是不如長徵5號的。再來看對接技術,嫦娥5號使用的是無人對接技術。我國的工程師設計了一套關於無人太空飛行器的對接結構。就對接太空飛行器而言,嫦娥5號的重量是美國的15分之1,而阿波羅11號使用的那種老的對接技術,不僅耗時很久,而且容易失敗。
  • 隼鳥2號飛船剩最後1.5億公裡,年底著陸澳洲
    它在兩年前離開地球,前去探索一個特別的小行星,如今它滿載著礦石,即將回到地球的懷抱。這就是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按照科學家的估計,在今年12月,「隼鳥2號」就要回到地球,著陸在澳大利亞的荒漠當中。在人類太空探索的歷史上,「隼鳥2號」註定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人類首艘太空採礦飛船,隼鳥1號返回1500粒巖石,曾通信中斷1個月
    在人類航天史上,首個對小天體採礦的飛船就是日本隼鳥1號,它是現在對龍宮小行星進行採樣的隼鳥2號前身,隼鳥1號主要配件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研發,2003年5月9日發射,旨在研究一顆名為絲川的小天體,對其形狀、自旋、地形、顏色、成分、密度和歷史進行一系探測,最重要的是取回小行星礦石。不過隼鳥1號在2005年因燃油洩漏,與地面通信中斷1個多月。
  • 中國航天VS日本航天:嫦娥5號和隼鳥2號將在本月返回地球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理論的發展和製造技術的進步,我們對太空展開了頻繁的探索。而在最近的航天探索領域,就有兩件舉世矚目的事件。 第一是我國的嫦娥5號探測器將在本月執行完月球採樣任務後返回地球,而另一件就是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也將會攜帶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
  • 精彩紛呈的小行星探測技術(上)
    它用相機拍攝了龍宮小行星表面的清晰照片;用光譜儀觀測分析了龍宮表面礦物質成分;通過磁強計測量了龍宮表面的磁場等。2019年2月,隼鳥2號首次在龍宮小行星表面採用「接觸即離」方式著陸,在安全地飛離龍宮小行星時,進行彈子彈射取樣。其彈子質量3.5克,通過彈子彈射裝置以300米/秒的速度撞擊小行星表面,採樣裝置採集到了不少於3克從龍宮表面彈射起的飛濺碎片和粒子,發現了水合礦物質。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
    新華社東京12月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該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經過約6年的太空飛行,隼鳥2號探測器於5日在地球附近和回收艙分離。回收艙於東京時間6日3時(北京時間2時)左右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地帶。
  • (科技)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
    新華社東京12月6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該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經過約6年的太空飛行,隼鳥2號探測器於5日在地球附近和回收艙分離。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將小行星樣品帶回地球
    小行星採樣返回活動日益受到重視。日本通過「隼鳥」和「隼鳥2號」成功完成了對「系川」和「龍宮」兩顆小行星的採樣。美國於2016年9月發射其首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奧西裡斯-雷克斯」,並於2020年10月採集了60克~2千克的「貝努」小行星表面風化層樣品,計劃於2023年9月將採樣返回艙送回地球。彗星採樣返回技術獨具特色。
  • 「隼鳥2號」將於下月開始小行星採樣
    日本宇宙研究開發機構(JAXA)近日宣布,其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Hayabusa2)將於2月18日開始俯衝至其目標小行星「龍宮」(Ryugu)表面,開展首次採樣任務。
  •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赴月球取月土,而發射隼鳥2到小行星?
    隼鳥2號也是一樣,雖然很先進,但去小行星容易,要去月球難!而且其實我國實現了對月球取樣返回,在這個技術儲備基礎上加班加點攻關後,我們國家要做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到。日本之所以不去月球,而選擇發射「隼鳥2號」前往3.5億公裡以外的小行星取樣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技術方面。隼鳥2號成功取樣返回地球,主要克服了兩大技術難點。第一,太空中的深空通信。
  • 日本隼鳥二號成功降落 第二次帶回小行星樣本
    而在離開地球六年後, 日本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的返回艙今天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的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其中攜帶的行星採樣樣本也已被取回。   隼鳥2號的返回艙直徑接近40釐米,再入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在大約3000攝氏度的高溫中,1分鐘內從接近11.6公裡每秒的第二宇宙速度降到3公裡每秒。
  • 還剩最後2.39億公裡,隼鳥2號10個月後回到地球,投30斤重物體
    根據日本航空研究機構(JAXA)網站最新數據顯示,隼鳥2號飛船目前與地球距離只剩下最後2.395億公裡,不過這個數字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因為隼鳥2號不斷地在飛近地球,與地球相對速度約每秒10公裡,10個月後將回到地球附近。
  • 隼鳥2 號現已接近龍宮小行星,太陽誕生答案近在眼前
    北京時間9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經過3年多的深空航行之後,現已接近龍宮小行星,這顆距離地球1.87億英裡的小行星將提供太陽誕生和生命起源的重要信息。
  • 嫦娥五號將落月挖土,和日本小行星採樣相比,究竟誰難度更大?
    2014年12月3日,日本隼鳥二號在種子島被H-IIA火箭發射升空,目標是編號為162173 Ryugu的小行星,它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遠日點1.415AU,近日點0.963AU,和地球軌道相交,它於2019年2月22日,隼鳥2號成功登陸小行星「龍宮」(Ryugu),發射大金屬彈製造出人工隕石坑。
  • 日本飛船距離不足1千萬千米!激動時刻來了
    ,飛行在無數冰冷小天體附近的地平線號,飛向火星的中國天問一號,還有正在歸途中的日本飛船隼鳥2號,哪個人造物技術更先進,我們無從評判,其中最令人神往的無疑是日本隼鳥2號。,只有隼鳥2號帶著小行星礦石正在返回地球,2020年11月10日實時數據顯示,隼鳥2號地球距離只有972萬千米,已經不足1千萬千米。
  • 日本飛船距離不足1千萬千米!激動時刻來了
    ,飛向火星的中國天問一號,還有正在歸途中的日本飛船隼鳥2號,哪個人造物技術更先進,我們無從評判,其中最令人神往的無疑是日本隼鳥2號。 幾乎所有的人造物都在遠離地球,旅行者1號以16.9995千米/秒向外飛,新視野號也在穿越八大行星之外的柯伊伯帶,只有隼鳥2號帶著小行星礦石正在返回地球,2020年11月10日實時數據顯示,隼鳥2號地球距離只有972萬千米,已經不足1千萬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