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趣味探索訊 外太空看起來永遠都是那麼漆黑,那麼空曠,以至於人類對它充滿無限好奇,太空究竟有多大,宇宙起源於何處。為了尋找到真實答案,從二十世紀起,人類打造高科技太空飛船進入外太空,揭開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新篇章。
在2020年裡,外太空已有人類多艘太空飛行器,在太陽系外航行的旅行者1號和2號,飛越在柯伊伯帶中的新視野號,圍繞著木星不斷飛行的朱諾號,屹立在火星極樂平原上的洞察號,在太陽附近飛行的帕克號,正在小行星貝努上採礦的奧西裡斯-REx號。
而日本打造的隼鳥2號飛船就是外太空中最顯眼一個太空飛行器,因為它已經成功對一顆名為龍宮小行星進行了採礦,現在已進入返回階段。2014年12月3日發射,2018年6月27日接近小行星龍宮,2019年11月12日,收穫滿滿地返回地球。
根據日本航空研究機構(JAXA)網站最新數據顯示,隼鳥2號飛船目前與地球距離只剩下最後2.395億公裡,不過這個數字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因為隼鳥2號不斷地在飛近地球,與地球相對速度約每秒10公裡,10個月後將回到地球附近。
JAXA網站還顯示,隼鳥2號飛船在太空中總飛行裡程達46.34億公裡,目前與太陽相對速度每秒24.35公裡,無線電波往返時長約1597秒,也就是說,若從地球發射一束無線電波,碰到隼鳥2號後即時返回地球,我們需要1597秒後才接收到。
在與小行星龍宮結伴飛行的1年零5個月時間裡,隼鳥2號對龍宮動作頻頻,多次來到龍宮20米低空,投放多種科學儀器,多個10釐米大目標標記球,兩個Rover跳躍式機器人,德國製造的吉祥物漫遊車,還有可部署相機。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隼鳥2號在第二次採礦前投放了一枚小型隨身撞擊器(SCI),先將龍宮炸出一個直徑達10米的人造撞擊坑,然後隼鳥2號飛船在隨後一周時間內降落在撞擊坑上,伸出採樣器開始收集坑內未受光照的碎片樣品。
有點小遺憾的是,2019年10月,即與小行星離別前一個月,隼鳥2號飛船對小行星龍宮投放了最後一個探測儀器,即日本東京大學研製的羅孚2漫遊車,三天後宣布部署失敗,羅孚2飛到了外太空,原因是受到了飛船本身動力影響。
據了解,羅孚2重約1公斤,直徑只有15釐米,高只有16釐米,形狀看起來像一個架子鼓,但它卻裝備多種科學儀器,太陽能電池板,兩個攝像頭,溫度計,加速度計,光學和紫外線LED照明,還有一個專門用來與隼鳥2號通訊的設備。
按照目前速度來計算,隼鳥2號飛船預計10月後回到地球附近,然後投放一個質量約為15公斤樣品膠囊,膠囊將以12公裡每秒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而隼鳥2號則馬不停蹄地飛往一個名為2001WR1小行星,預計在2023年6月27日左右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