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地球上的大型恐龍滅絕的同一時間,大規模隕石撞擊和極端火山活動發生了。但是,火山活動到底是在大滅絕中起到了作用,還是恰恰相反幫助了新生命的繁榮?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形成了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寬124英裡(200公裡),現在被埋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地下。小行星撞擊的「後遺症」導致了物種大規模的滅絕,地球上的恐龍數量銳減。大約在同一時間(不到100萬年),將近310,685英裡(50萬公裡)的熔巖從德幹地盾(一個大的火成巖火山省)噴發出來,流經印度大部分地區,流入海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恐龍大規模滅絕事件的真正原因,以及德幹高原的火山活動是否有助於塑造地球上生命的未來。
小行星和火山
科學家們仍在爭論和研究這兩個災難性事件之間的關係。這次撞擊和火山活動真的是相互關聯的嗎?「簡而言之,這看起來是一個驚人的巧合。」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平切利·赫爾(Pincelli Hull)告訴Space.com,他指的是兩個事件相隔的短暫時間。「但人們一直試圖弄清楚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機械聯繫,至少是部分聯繫。」
根據這項新的研究,對於這兩個事件是如何(或者是否)聯繫在一起的,仍然沒有具體的共識,而且火山活動也可能導致了大規模滅絕。然而,小行星的撞擊很可能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
時光倒流
為了得出結論,研究小組把重點放在了火山噴發釋放的氣體上。他們能夠模擬和分析火山噴發的二氧化碳和硫的排放對全球溫度的影響。
當團隊成員將模擬和模型的結果與這段時間內的全球溫度記錄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來自德幹地盾的至少50%的氣體排放發生在隕石撞擊之前。所以,只有小行星撞擊與大規模滅絕事件同時發生。
災難後的生命
除了找到證據支持隕石撞擊是大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這一理論外,研究小組還發現,來自德幹地盾的火山氣體可能支持了大滅絕後不同物種的繁榮。
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說,通過確定釋放氣體的時間,研究小組找到了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即「事後火山活動表明,火山活動在生物多樣性的延遲恢復中發揮了作用」。
作者認為,火山活動和火山活動釋放的氣體會導致碳循環的變化,從而使海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他們能夠看到這段時間內全球氣溫的時間軸,並將其與他們自己的模擬結果進行比較,他們認為這可能限制了原本會發生的全球變暖。
為了限制更極端的全球變暖,「德幹地盾火山活動可能有助於在物種滅絕後塑造(新生代物種和群落的崛起)。」研究作者在一份新聞聲明中說。
赫爾告訴Space.com網站,地球上的生命在這次大滅絕後是如何發展的,還有可能有其他的解釋。她說,有可能是火山活動造成了這些氣候影響,但這些活動並沒有影響到陸地或海洋生物的多樣化。然而,這項新的研究確實表明了它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文章來源:https://www.livescience.com/asteroid-killed-dinosaurs-volcanic-eruption-li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