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2020-12-26 告訴你所不知道的事

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氣候變暖?別擔心,2021年科學家們已經安排上了。
作者|陳天真
2020年是災難重重的一年。新冠疫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得不面對隔離和封鎖,毀滅性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持續燃燒,非洲、中東和南亞地區出現大規模沙漠蝗蟲災害……
然而,在疫情陰影下,科學仍在前進,並為我們帶來希望。就在這焦頭爛額的2020年,科學家們研發出了被批准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發射了三顆火星探測器,在金星大氣中探測到了潛在的生命標記,第一次在室溫條件下觀察到超導現象……
2021年即將到來,新的一年裡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科學事件呢?
- 氣候談判的關鍵時刻 -

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後,焦土上的新芽。|圖源:Nathan Rott/NPR
熊熊燃燒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伴隨我們進入2020年,這一年裡,無論是兩極冰川融化,還是野生動物數量銳減,都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
2021年或許將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將於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在這個氣候談判的關鍵時刻,世界各國將做出新一輪溫室氣體減排承諾,這將是自2015年籤署《巴黎協定》以來的首次承諾。
歐盟和中國都已經制定了宏偉計劃,希望到2050-60年實現碳中和,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將碳排放完全清除,實現碳足跡為零。
此前美國總統川普決定帶領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在2020年大選後的第二天,美國實際上就已經正式退出。不過候任總統拜登明確表示,將採取行動恢復美國在這方面的領導地位,包括重新加入協定以應對全球變暖。
- 「新冠」病毒起源調查 -

圖源:Cognition Studio Inc.
2019年,武漢首次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為了確定新冠肺炎疫情的起源,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將於2021年1月前往武漢開展調查工作,這個團隊包括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公共健康及動物健康研究人員。
這個項目將首先調查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肉類和動物,並追蹤它們在中國境內和境外的行經路線,因為第一批確認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中有許多都去過這裡。發現病毒的起源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專家們認為,一些新信息可能會在2021年底前浮出水面。
- 「新冠」疫苗 -

圖源:ROCKSTEIN fotografie
一款疫苗的研製通常需要大約十年時間,但2020年,第一批被批准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已經問世。新疫苗是否安全,是否能有效對抗新冠病毒,這些問題將在2021年初變得更加清晰。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將看到 Novavax 和強生兩家醫藥公司研發的疫苗的 III 期臨床試驗結果。2020年12月,輝瑞-BioNTech 和 Moderna 公司研發的兩款疫苗已經在一些國家獲得了緊急使用授權,不過這兩種疫苗都是 RNA 疫苗,需要在非常低的溫度下保存,為在發展中國家的分髮帶來極大困難。與之相比,Novavax 和強生研發的疫苗更容易分發。
除了研發試驗,疫苗的生產供應也是巨大的挑戰。如果每人注射一次新冠疫苗,那麼全世界大約需要生產50億劑疫苗。目前輝瑞和 Moderna 的疫苗都需要分兩次注射,也就意味著要生產100億劑疫苗。Novavax 公司每年可生產多達20億劑疫苗,而強生公司正在測試的疫苗只需要注射一次。
- 一個更可持續的世界糧食系統 -

圖源:un.org
2021年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將啟動大膽的新行動,改變世界生產和消費糧食的方式,促進實現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世界每年浪費的糧食超過10億噸,與此同時,飢餓卻在繼續蔓延。這樣的現實讓人感到痛心。人類作為一個大家庭,實現零飢餓的世界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親身體驗到了糧食系統的岌岌可危。糧食系統一旦失靈,隨之而來的紊亂會威脅我們的教育、衛生和經濟,以及人權、和平與安全。
這次峰會試圖讓世界省悟到,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採取行動,改變糧食的生產、消費和思維方式,重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系統。
- 延緩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 -

阿爾茨海默症破壞了圖中右側大腦的神經元。|圖源:Jessica Wilson/Science Photo Library
第一種據稱可以延緩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的藥物是否可以獲得批准?美國監管機構需要對此作出決定。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病情不斷發展,一個人先是喪失短期記憶,然後逐漸出現語言障礙、容易迷路等症狀,直至最終喪失身體機能,走向死亡。在65歲以上人口中,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大約為6%。
然而,目前已經批准的阿爾茨海默症藥物只能治療記憶喪失之類的認知症狀,並不能減緩疾病的惡化。因此,新藥物的出現備受期待。由製藥公司 Biogen 生產的這種藥物名為 aducanumab,它是一種抗體,能夠與大腦中黏性的澱粉樣蛋白結合。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澱粉樣蛋白可能是引發阿爾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
不過關於藥物有效性的證據有好有壞。兩項 III 期臨床試驗的結果相互矛盾,於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召集的獨立諮詢小組評估了藥物的有效性,並認為已有數據不支持使用該藥物。
- 熱鬧的火星 -

圖源:NASA
2009年,中國發射「嫦娥四號」,第一次實現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2020年7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開始對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首次探索。
2020年底,「嫦娥五號」登陸月球,並採集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球。
2021年,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科學計劃還將繼續。
離開地球後已經飛行了近半年的「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它將使用包括相機、雷達和粒子分析儀在內的13種儀器,在火星上尋找水和生命的跡象。
2020年7月,阿聯「希望號」、中國「天問一號」、美國「希望號」先後發射升空。「天問一號」之外,其他兩個火星探測器也將在大約同一時間到達火星。其中「希望號」是一臺環繞探測器,將環繞火星運行,對火星大氣進行探測研究。「毅力號」是一個巡視器(火星車),主要將探索火星表面。「天問一號」則同時攜帶了軌道飛行器和巡視器,可以同時探索火星的天與地。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圖源:NASA
202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在太空中辛勤工作了30年。它徹底改變了我們看到的宇宙,也徹底改變了天文學。哈勃望遠鏡更加精準地測量了宇宙膨脹的速度,使得我們可以將宇宙的年齡確定為138億年。
2021年10月,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美國宇航局(NASA)建造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將發射升空。這是人類迄今為止建造的最強大、最複雜的太空望遠鏡。
JWST 的4個主要任務是:搜尋宇宙大爆炸後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發出的微光,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解恆星和行星系統的形成,探索行星系統和生命的起源。與此相關的天文現象更容易在紅外波段觀測到,而不是在可見光波段,因此,與哈勃望遠鏡主要進行可見光波段的觀測不同,JWST 具有更強大的紅外波段的觀測能力。
耗資88億美元的 JWST 將試圖複製哈勃望遠鏡的成功。它可以在-230攝氏度的冰冷環境下工作,覆蓋的波長範圍更為寬廣,這意味著我們將看到更深遠、更清晰的宇宙圖景。
- 引力波探測的新方法 -

圖源:LIGO/T. Pyle
在新的一年裡,天文學家可能會展示一種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通過精確地測量脈衝星發出的信號,來探測兩個遙遠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相互繞轉時產生的長波漣漪。
石頭投擲到池塘中,會在水中激起漣漪;與此類似,黑洞這樣的大質量天體碰撞時,會劇烈地扭曲周圍時空,產生時空的漣漪——引力波。2015年,人類第一次探測到了兩顆黑洞碰撞融合時產生的引力波;2017年,第一次探測到了兩顆中子星碰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不過,超大質量黑洞併合時產生的引力波仍然沒有被探測到。
天文學家猜測,在每一個星系的中心都寄居著一顆超大質量黑洞,我們的銀河系也不例外。當兩個星系緩慢融合時(例如我們的銀河系與臨近的仙女座星系將在大約40億年後發生碰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會彼此繞轉舞動,釋放出引力波。正如獅子的吼叫比小老鼠的吱吱叫更深沉一樣,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引力波也比較小黑洞的頻率更低,波長更長。地面上的引力波探測器(比如LIGO)對這樣的長波漣漪束手無策,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宇宙中的脈衝星。
脈衝星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以穩定的周期持續發送射電信號,就像是茫茫宇宙中的燈塔。即使是微弱的引力波擾動,也會改變脈衝星和地球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過測量數十個脈衝星的信號,就可以確認是否有引力波經過。
- 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探測器 -

圖源:NASA/Johns Hopkins APL/Steve Gribben
2020年12月23日清晨,疑似一顆火流星墜入青海玉樹,瞬間照亮夜空,發出轟隆隆如打雷般的聲響。這次撞擊地球的很可能只是一顆小小的隕石,但人類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擔憂一直存在:我們會不會重蹈恐龍滅絕的命運?
太陽系中有大約25000顆較大的小行星,我們目前只探測到了其中大約8000個。為了應對小行星撞擊的威脅,科學家們一直努力對太陽系內的小行星進行監測,如果它們的運行軌道可能與地球衝撞,就要儘早籌謀應對之策,或者完全炸毀小行星,或者利用人工撞擊改變它們的軌跡。
2021年,一顆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的太空探測器將要發射,它的主要目標就是測試太空飛行器是否能成功讓小行星偏離原本撞向地球的軌道。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更多科學事件值得我們期待:
美國宇航局的太空探測器「露西」(Lucy)預定於2021年發射。它將飛越木星軌道上的5顆小行星。這項任務以南方古猿「露西」的名字命名,因為它將幫助揭示行星形成的化石——在太陽系早期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和其他天體的物質。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於2021年重新開始運作。LHC 從2009年開始運行,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包括於2013年探測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它從2018年起開始進行升級改造,新的一年將精神抖擻地重新投入工作。
一些特殊的天象也將讓2021年變得獨特。我們將看到自2019年1月以來的第一次月全食(5月26日),看到21世紀唯一一次經過北極點的日食(6月10日),還將看到在南極西部從東向西移動的日全食(12月4日),要知道,大多數日食都是從西向東移動,只有在極地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相關焦點

  • 小行星撞擊地球?全球饑荒?別急,2021年科學家都安排上了
    |圖源:Nathan Rott/NPR熊熊燃燒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伴隨我們進入2020年,這一年裡,無論是兩極冰川融化,還是野生動物數量銳減,都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2021年或許將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將於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
  • 科學家警告,2036年小行星會撞擊地球?
    科學家對2036年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警告,這個小明星叫阿波菲斯也叫「毀神星」,那為什麼科學家會警告呢?那是因為這個小行星可能會撞向地球,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在2004年首次發現這個小行星,並把這個小行星的名字稱為阿波非斯。
  • 末日警告:2036年小行星撞擊地球會成真嗎?科學家揭秘真相!
    世界末日的謠言每經隔幾年時間都喧囂一次,其中最令全球人忌憚的末日言論,莫過於2012年,但謠言打破後至今,人類還是相安無事的生活在地球上,人類還有必要對未知的地球末日擔驚受怕嗎? 2020年年初,據英國《每日快報》,科學家又再一次提起了末日論!
  • 科學家稱地球在2182年或遭受小行星撞擊(圖)
    美國宇航局「金石」雷達測繪的1999 RQ36近地小行星都卜勒圖像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科學家發出警告稱,地球在2182年有0.1%的可能會遭到小行星的撞擊而導致全球性的大災難。這一警告發出後許多人提出疑問說,還有近兩個世紀才可能發生的事情現在預警是否過早。
  • 美科學家:阿波菲斯小行星「踩油門」加速,2068年恐撞擊地球
    美科學家:阿波菲斯小行星「踩油門」加速,2068年恐撞擊地球 2020-11-01 11:04:26 來源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 6500萬年過去了,科學家是怎麼找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隕石坑的
    據公開文獻報導,那次小行星大撞擊後,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生物被滅絕。1980年,美國科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Alvarez)和沃爾特•阿爾瓦雷茨首次把「K-T層」銥異常和恐龍滅絕的那次小行星撞擊聯繫在一起。從那時開始,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著手在世界各地研究地層中的銥異常。
  • 提前8年發現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只有一個辦法能夠拯救人類
    如果明天科學家突然發現一顆小行星已經進入撞擊地球的軌道,我們該怎麼辦?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為它會關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NASA在2019年進行了一場模擬演練,演練內容是假設人類在2019年5月發現一枚小行星已經進入對地球的撞擊軌道,並預計在2027年4月撞擊地球。
  • 小行星撞地球?諾查丹瑪斯預計:2021年即將發生6大「災難」
    諾查丹瑪斯對於2021年將可能發生的事件也曾經做出了預測,其糟糕程度可能不亞於我們剛剛熬過這一年。於12月底時,關於2021年的6大預言已經被整理出來,不妨一起看看。 據《鏡報》2020年12月月底的報導,諾查丹瑪斯表示,一名來自俄羅斯的科學家將會製造出一種生物武器,這種武器通過病毒感染,將人類變成殭屍,最終走向滅絕。儘管人類剛剛經歷了新冠病毒的災難,但是在諾查丹瑪斯的第二個預言中,據悉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饑荒將會發生在這一年。
  • 科學家不能消除小行星「阿波菲斯」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許多小行星在太空中漂浮,美國宇航局和其他組織正在跟蹤。其中一顆小行星的大小和艾菲爾鐵塔差不多,叫做阿波菲斯。科學家最近表示,他們不能排除阿波菲斯可能在2068年撞擊地球。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這顆小行星上發現了一種叫做雅科夫斯基加速的現象。這種類型的加速度來自於非均勻熱輻射對物體造成的極弱的力,這是一種複雜的說法,大致意思是太陽光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小行星的路徑。
  • 美科學家:阿波菲斯小行星「踩油門」加速,2068年恐撞擊地球
    阿波菲斯小行星在前十幾年前曾經引爆全球恐慌,當初由於觀測數據不足,得出它將於2029年撞擊並不準確,但最近的觀測表明,阿波菲斯的軌道正在靜悄悄的發生改變,新的軌道建模表明,它可能與2068年撞擊地球!經過軌道模擬後發現,它大約會在發現它會在28次公轉軌道後,於2029年4月14日4點29分將一頭撞上地球,撞擊點位於東半球+3~+10區範圍內的位置,撞擊能量超過15億噸TNT!
  • 科學家猜測:2068年巨型小行星阿波菲斯要撞擊地球?
    在如此大災難和壓力的一年裡,難怪這麼多人一直關注著小行星,以及它們是否會撞擊地球。當我們期待歡迎巨大的小行星阿波菲斯到我們的鄰居時, 這種擔心正在投射到未來。
  • 諾查丹瑪斯2021年預言:行星撞擊地球、殭屍和機器人
    諾查丹瑪斯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預言家,他於1555年出版的《大預言》通過詩歌的形式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未來。在諾查丹瑪斯的預言中,法國大革命、希特勒專政崛起以及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都已經被驗證為真。而對於2021年他都看到了什麼呢?英國媒體《每日星報》於1月1日詮釋了《大預言》一書中諾查丹瑪斯對於2021年人類命運的預測。
  • 「2019 OK」小行星險些撞擊地球......
    就在上周(7月25日),一顆名為「2019 OK」的小行星悄悄與地球「擦肩而過」,令全世界天文學家們捏了一把汗,這小行星來得太「任性」太隱秘,科學家們直到前一天才發現。天體撞擊地球想像圖  網友們緊拍心口:「好險好險,『2019 OK』差點就把地球KO在2019了!」
  • 如果小行星即將撞擊地球,我們能用核武器摧毀它嗎?
    然而現實是,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發生了小行星撞擊事件,它快速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在空中發生爆炸,衝擊波震碎了鎮上的所有玻璃並造成1200多人受傷。因此,許多人都有這樣的一個疑問:人類目前的技術真的能夠及時發現小行星的威脅嗎?如果真的發現了要撞擊地球的大型小行星,我們有什麼方法來避免嗎?
  • 如何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科學家有4個努力方向,包括主動防禦
    地球上遍布隕石坑自2013年2月發生了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隕石撞擊爆炸事件之後,人們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越來越關注。2018年12月,一顆流星在地球大氣層中爆炸,它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10倍,這是近30年來發生的第二大流星爆炸事件,僅次於車里雅賓斯克事件。但是,直到四個月之後,2019年3月,科學界才正式宣布發現了這一事件。那麼,為了預防撞擊事件帶來的損失,科學家究竟做了哪些努力呢?
  • 如果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應該怎麼辦?科學家給出了猜想
    科學家給出了猜想引言:宇宙中有很多天體,除了恆星,行星之外還有其他的天體,比如說黑洞,脈衝星,中子星,小行星等等,其中太陽系中的小行星是非常多的,而且火星和木星中間就有一個小行星地帶,裡面有數不盡的小行星,小行星對於行星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小行星非常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脫離軌道,地球曾經在6500萬年前被一顆小行星撞擊,到底地球上百分之90的生物都滅絕了
  • 2029毀滅地球的小行星回歸,2068年撞擊地球,能避免嗎?
    阿波菲斯小行星在前十幾年前曾經引爆全球恐慌,當初由於觀測數據不足,得出它將於2029年撞擊並不準確,但最近的觀測表明,阿波菲斯的軌道正在靜悄悄的發生改變,新的軌道建模表明,它可能與2068年撞擊地球!經過軌道模擬後發現,它大約會在發現它會在28次公轉軌道後,於2029年4月14日4點29分將一頭撞上地球,撞擊點位於東半球+3~+10區範圍內的位置,撞擊能量超過15億噸TNT!依據光變曲線建構出的小行星99942可能的形狀一旦發生,人類文明可能要倒退百年!
  • 2036年一顆小行星將會撞擊地球
    地球環境並不太平,人類始終在與死神搏鬥,並時常踏入滅絕的邊緣。2004年6月19日,科學家發現一顆直徑約370米的小行星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它的軌道與地球軌道交叉,這意味著它很有可能撞上地球。科學家把這顆代號99942的近地小行星稱為阿波菲斯——古埃及邪惡與毀滅之神,即「毀神星」。
  • 科學家確認!2084年小行星或撞擊地球,我們這代人可能親眼見證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數十億年來,地球每經歷一起小行星撞擊,都不可避免地迎來極端氣候變化、生物的大規模滅絕。不過,小行星撞擊地球似乎對我們來說過於虛幻,畢竟數千萬年難得一遇,但是科學家們發現,一顆名為2019 SU3的小行星將有可能在65年後撞向地球,其概率及威脅性遠超其它近地天體。這意味著我們這一代人或將親歷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盛況」…
  • 科學家還原小行星撞擊地球日:那一天不是所有恐龍都死了
    參考消息網9月12日報導俄媒稱,科學家的最新發現還原了恐龍在地球上最後的生活景象。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11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一些新的細節,還原了大約66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24小時內發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