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部分野生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2020-11-14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新媒體專電 外媒稱,根據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雜誌上的一篇觀點文章,存在人類將新冠病毒傳播至野生動物的巨大風險。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11月11日報導,當這些動物被實驗性地感染或者被已感染的飼養員無意間傳染新冠病毒後,很容易將病毒在群體中傳播開來,並且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共同生活的其他動物。

然而,根據《柳葉刀·病原體》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還有其他一些物種例如豬、雞、家鼠和灰鼠不易感染新冠病毒。格裡塞爾斯強調說:「通過實驗對這些動物接種新冠病毒後,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最後病毒死亡了。」

報導稱,因此,某種動物是否容易受到新冠病毒侵害,取決於該物種的敏感性,而這種敏感性由生物特徵決定。由於缺乏這方面的可用數據,科學家對所有物種都持謹慎態度。

西班牙專家戈塔薩爾·施密特強調說:「需要監視的群體之一是高級靈長類動物,因為預計它們具有與我們的細胞受體非常相似的細胞受體,因此可能很脆弱。」

但是格裡塞爾斯表示,新世界靈長類動物儘管比雪貂與人類的關係更為密切,但其對新冠病毒的敏感性可能不如雪貂。

報導還稱,除了每個哺乳動物家族的生物特徵之外,另一個因素也起作用:人類與這些動物相遇的可能性。格裡塞爾斯認為,沒有理由假設人類與野生哺乳動物密切接觸後,無法將這種病毒傳播給後者。

她說:「世界上有超過6500種哺乳動物,我們無法預測其中哪些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哪些不易感。也有可能有些物種例如家鼠和狗對此病毒有抵抗力或僅是輕微易感。」

但是病毒如何從人傳播到動物呢?就像人與人之間傳染一樣。「通過緊密接觸、由液滴、氣溶膠或受汙染的基質傳播」,施密特介紹說。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建議與動物也需要保持物理距離的原因。

報導指出,專家建議在與野生動物互動時遵循三個原則:用不涉及接觸的其他工具代替處理;減少研究所需的動物數量;完善處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動物個體和群體的影響。

格裡塞爾斯還建議監視與人類和野生動物接觸相對較多的動物種群,例如流浪貓和其他在城市繁衍生息的哺乳動物。

相關焦點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外媒稱,根據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雜誌上的一篇觀點文章,存在人類將新冠病毒傳播至野生動物的巨大風險。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而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將新冠病毒命名為「COVID-19」,字母 CO 代表「 冠狀」(corona),字母 VI 代表「病毒」(virus),字母 D 代表「疾病」(disease),數字 19 代表該疾病發現時間是2019年。
  • 石正麗研究員及陳化蘭院士新研究發現,貓咪對新冠病毒易感
    當然,兩位院士的研究除了發現易感動物以外,更多的是為了找到合適的動物模型,用於新冠病毒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工作。雪貂通常被用作人類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動物模型,因此,研究人員率先測試了SARS-CoV-2在雪貂中的易感性。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雪貂的上呼吸道複製,但無法在其他臟器中複製。新冠病毒可在雪貂體內複製長達8天而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或死亡。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一方面,科學家知道,獨角鯨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體內存在著廣泛的新冠病毒感染結合位點——ACE2受體;同時,獨角鯨缺乏常規的抵禦病毒感染的免疫保護機制,因而具有高度感染潛力。另一方面,大量研究在廢水中檢測到了具有感染活性的新冠病毒,並可以在其中存活最長可達數月。而美國一項研究更是在海洋中也檢出了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貓比狗更易感新冠病毒,寵物是否需要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近日,據媒體報導,來自比利時列日市的一隻貓在其主人確診新冠肺炎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是首例已知的貓感染病例。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一些人對它是否在寵物和人之間傳播感到擔憂。
  • 研究顯示:40%易感染新冠病毒物種為瀕危動物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26日消息,科學家列出410種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脊椎動物,他們想通過研究弄清楚,哪些群體最易受新冠病毒威脅,以及新冠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染給人。研究詳情發布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科學家發現,動物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胺基酸序列與人的相似程度決定了感染風險。
  •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舉行新聞發布會
    2021年2月9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在武漢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共同開展新冠病毒全球溯源中國部分的工作情況。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漢市突然暴發,中國迅速採取行動,主動通報疫情信息,採取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措施,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
  • 新冠病毒是否會引發動物界的物種滅絕?
    雖然目前動物向人傳播病毒的情況並不明顯,但荷蘭的病例可能存在從貂向人類傳播病毒的可能。當然,我們目前還處在摸索階段。例如,《科學》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發現,在實驗室中,病毒不會在狗、豬、雞、鴨等動物之間輕易被傳播。但貓比狗更容易在同類之間傳播新冠病毒。有一份未公布的模擬研究顯示,猿和亞非洲的猴子可能「非常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2月26日,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與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在期刊Medical Virology上發表論文稱,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是潛在的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一種新冠病毒出來之後,就把世界給攪得雞犬不寧,下至平民,上至美國總統,在病毒面前一視平等,大家沒有例外。,我也不希望是害怕,而是我們應該對其懷有感恩的心,我們要認識這些野生動物,對我們人類健康所起的作用——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 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
    導語: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如今,人們仍不能確定傳染性嚴重的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但若要追根溯源的話,新冠病毒始終逃離不了野生動物傳播的可能性。TG13病毒相似度幾乎高達96%,即使蝙蝠不是最直接的傳播者,但人類能夠感染上這一病毒,肯定也與其他與蝙蝠接觸過的野生動物離不開關係,如穿山甲之類的。
  • 新研究:「沉默突變」或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11月5日消息,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最新研究:瀕危靈長類動物感染新冠風險高
    新華社11月25日消息,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專家呼籲關注瀕危靈長類動物,因為這些人類「近親」同樣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風險群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3日報導,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0多種脊椎動物後預測,白頰長臂猿、蘇門達臘猩猩和西非低地大猩猩等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因與人類遺傳相似性,尤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牽頭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態學和進化學教授哈裡斯·盧因說:「圈養或野生的瀕危靈長類動物暴發類似冠狀病毒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
  • 新冠病毒最近的這幾個發現,可能會對新冠病毒的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青島冷凍海鮮外包裝分離到新冠活病毒,有什麼意義10月1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官網發布消息,在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從蝙蝠到人類的演變之路
    從蝙蝠開始,病毒經過怎樣的傳播和演變最終成為危害人類的新冠病毒,需要我們去好好探尋一番。這時候就需要中間宿主的「幫助」了,它能夠將蝙蝠和人類連接起來。同在野外生存的動物,如蛇、穿山甲、孔雀、竹鼠、獾等等,可以很輕易地接觸到這一「毒王」——通過接觸蝙蝠的糞便、在山洞中穿行、捕食蝙蝠、食用蝙蝠的屍體等。這些病毒就這樣寄生到野生動物身上,而人類最近幾年又興起了食用野生動物的風潮,這就為病毒的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 SARS病毒進入夏天就自動消失了?新冠病毒為什麼還在肆虐?
    易感者就SARS病毒來說,由於這是一種像新冠病毒一樣從未暴露於人類的新病毒,人群對它普遍易感。從2002年到2004年在總共1年半的時間內,SARS病毒在全球僅感染8000多人,其中10%死亡。病原體已知,跟新冠病毒一樣,SARS病毒也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表現出與新冠病毒很多相似的生物學特徵。
  •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美機構建議暫停蝙蝠研究:擔心蝙蝠被人類傳染新冠病毒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美媒稱,美國聯邦政府建議科學家暫停一些涉及北美蝙蝠的野外作業,因為他們擔心研究人員可能將新冠病毒傳染給這種動物,進而危及蝙蝠種群,或者為一種已在全球大流行的病毒創造一個新宿主。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11日報導,新冠肺炎是由一種動物源病毒(即可在動物和人類之間來回傳播的病毒)引發的。目前尚不清楚它傳染人類的確切路徑。科學家們說,傳播步驟可能包括停留在一種中間物種身上,比如被大量走私的瀕危哺乳動物穿山甲。研究已表明,引發新冠肺炎的這種病毒能由人類傳染給動物,包括狗和貓。最近,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一隻馬來亞虎經檢測感染了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