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爆發,目前確診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00萬,並且這一數值還在持續猛增中。隨著人們對SARS-CoV-2的認知越來越清晰,已經有科研人員進行了動物傳染性方面的研究。這裡,我們將介紹陳化蘭院士(中國科學院)和石正麗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團隊的研究結果。
當然,兩位院士的研究除了發現易感動物以外,更多的是為了找到合適的動物模型,用於新冠病毒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工作。我們都知道,藥物在進入臨床治療之前都需要進行嚴格的動物實驗。為藥物找到合適的動物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哪些動物模型可以應用於新冠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
3月3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院士等人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題為:Susceptibility of ferrets, cats, dogs, and different domestic animals to SARS-coronavirus-2 的研究論文,研究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
雪貂通常被用作人類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動物模型,因此,研究人員率先測試了SARS-CoV-2在雪貂中的易感性。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雪貂的上呼吸道複製,但無法在其他臟器中複製。新冠病毒可在雪貂體內複製長達8天而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或死亡。
緊接著,研究人員在貓身上接種新冠病毒,與雪貂相似,成年貓的鼻甲、軟顎、扁桃體和氣管可檢測到病毒,而幼貓的鼻、氣管黏膜上皮以及肺部均有感染。這表明幼貓相較於成年貓,其感染程度更為嚴重。
研究人員使用同樣的方法調查了豬、雞和鴨對SARS-CoV-2的易感性,結果顯示豬、雞和鴨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因此研究確定新冠病毒在雪貂和貓中複製效率很高,而在狗、豬、雞和鴨中複製能力微弱,此外還發現新冠病毒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在貓之間傳播。
就在昨天4月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教授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題為:SARS-CoV-2 neutralizing serum antibodies in cats: a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 的研究論文,在疫情爆發期間對貓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14.7%的貓可以檢測到新冠病毒的存在。
研究人員從武漢的貓中收集到一組血清樣本,包括COVID-19疫情爆發後102個樣本和爆發前的39個樣本。採用間接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對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區域(RBD)進行抗體反應性篩選。結果顯示疫情爆發後的102個樣本中的15個(14.7%)呈陽性,其中5個樣本呈強陽性。
當然這些研究結果還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也沒有對這些動物的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僅僅是初步的研究結果。這更不能成為我們拋棄寵物的藉口,畢竟我們是為了愛才去養護他們的,在特殊時期我們也應該跟他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