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雯)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之一,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今天(9月18日)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病原學鑑定和可能的起源」主旨演講。
石正麗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團隊正在溯源新冠病毒的自然源頭,不過新冠病毒藉由哪種中間宿主、如何從自然界傳播到人類,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病毒溯源的過程或許漫長,也或許永遠沒有答案。「因此,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尋找,才能達到想要的目的。」石正麗說。
談及輿論對科學研究、科學家的不理解,石正麗說,科學家做的很多事不被公眾理解,大家看起來這些都是沒有用的。實際上人類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的,沒有前人的知識積累,我們現在不可能知道那麼多。正是因為很多人這麼多年一代一代積累,才擴展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邊界。
僅用40天便完成了病原體檢測
新京報:你和團隊最初如何得到新冠病毒樣本的?
石正麗:我們和武漢金銀潭醫院有合作,2019年12月30日晚上,我們接到金銀潭醫院送來的7個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肺泡灌洗液樣本,希望我們檢測樣本中是否有冠狀病毒感染。因為我們實驗室長期做冠狀病毒研究,所以他們希望我來幫他們確認一下。
後來,我們運用實驗室儲備的針對所有冠狀病毒以及所有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方法,很快在樣本中檢測出冠狀病毒陽性。但要進一步確定是哪一種冠狀病毒要做高通量測序,通過進一步測序,我們發現這是一個新型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也就是現在命名的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並不是新出現的病毒,是它原來就在那裡,我們新發現的。
從2019年12月30日接到第一份樣本,到首次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再到確定病原體並完成動物實驗,我們只用了40天,而在2003年SARS完成病原體檢測的時間是5個月。
這樣的快速反應得益於我們前期在蝙蝠SARS病毒研究中15年的積累。而且我們實驗室在分離病毒後,為後續藥物篩選、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以及技術平臺。
溯源很重要,但可能永遠找不到
新京報:新冠病毒溯源有什麼新進展嗎?
石正麗:病毒溯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新冠病毒是一個新型冠狀病毒,所以它的來源、它如何傳播到人類社會中來,變得非常的重要。但要想弄清楚病毒溯源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依賴於流行病學以及分子進化的研究。
在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我們比較了公開的數據以及我們尚未發表的一些數據,後來在我們的資料庫中發現一條序列——這條序列是我們2013年雲南的一個礦洞裡發現的,它的基因組序列和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相似度高達96%,所以我們推測新冠病毒有可能最初的進化來源是蝙蝠。
儘管後續其他研究團隊在穿山甲等體內也檢測到了與新冠病毒有親緣關係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但這些基因組的序列都顯示他們的進化關係與新冠病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我們知道溯源很重要,但有可能永遠找不到。當年SARS暴發時,科學家第一時間就鎖定了市場上交易的果子狸是病毒的直接來源,但我們花了8年時間才在雲南的一個礦洞裡找到SARS最原始的來源。需要持續不斷地尋找,才能達到想要的目的。
目前尚未找到病毒的中間宿主
新京報:對中間宿主的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石正麗:我們沒有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新冠病毒是一個非常狡猾的病毒,也就是它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社會的過程是悄無聲息的,這個過程我們完全沒有檢測到。它有可能是一個偶然的事件,這個偶然事件有可能很快就消失了。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有很多病毒長期存在,甚至它的存在時間要遠於人類。我們現在發現的病毒只是冰山一角,可能佔比百分之零點幾,不到1%。不過,並非所有病毒都能達到人類。我們要監測病毒是否可能在一個傳播到人間的過程中,這個傳播過程是可以捕捉到的,捕捉的方法就是持續地堅持。
此外,自然界的病毒傳到人類社會大部分都是通過動物,科學家已經掌握有哪些動物存在傳播風險,可以重點防範,比如蝙蝠、老鼠,這類動物群體較大、種類較多,可能攜帶的病毒也很多,所以應該重點對其攜帶的病毒進行早期研究。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長期監測非常重要,應該做到早檢測、早預警、早幹預,把傳染病遏制在萌芽階段。這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是我們願不願長期持久做的問題。
重點研究病毒傳染性為何這麼強
新京報:如何看待來自社會的質疑聲音?
石正麗:科學家做的很多事不被公眾理解,大家看起來這些都是沒有用的。實際上人類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的,沒有前人的知識積累,我們現在為什麼知道那麼多?是因為很多人這麼多年一代一代積累,擴展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邊界。
新京報:接下來的研究重點是什麼?
石正麗:新冠病毒傳染力很強,對老年人、有基礎代謝疾病的人傳染力更強,而且有無症狀、輕症、重症之分,特別是無症狀,難以察覺,這也是它狡猾的地方。我們現在的重點是要了解病毒為什麼傳染性這麼強,尤其是為什麼對有基礎代謝疾病的人和老年人傳染性這麼強。
新京報記者 許雯
編輯 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