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安全 新冠病毒重症風險基因以印度、歐洲為主

2020-12-08 手機鳳凰網

新冠病毒在全球感染了3300多萬人了,死亡超過100萬了,目前疫情主要是在美國、印度、南美,歐洲也開始第二波感染了。

中國已經在上半年基本控制了國內的疫情,靠的是大面積的檢測和嚴格的隔離措施。不過在這個問題上,除了各國自己的控制手段之外,有沒有科學上的區別?不同人種或許先天性就有不同風險?

還真有這樣的研究,最新的Nature《自然》雜誌上就刊登了德國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一篇論文,他們研究了不同地區人群的基因風險因素,特別是變成重症患者的風險。

此前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肺炎是否發展為重症的主要遺傳風險是在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而這個基因片段主要來自尼安德特人。

這又牽涉到古人類學了,尼安德特人在20萬年前主要生活在歐洲地區,12萬年前開始成為歐洲、亞洲西部及非洲北部地區。

不過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差不多滅絕了,原因跟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有關,3.5萬年前智人也來到了歐洲,逐漸取代了尼安德特人,不過二者還是交集的,現代人類中也是有3-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說回正文,由於先天性因素,與新冠病毒結合能力有關的這個基因在尼安德特人與智人混血的後代中較多,而亞洲地區(主要是東亞)、非洲地區的智人混血較少。

正因為此,更容易感染為重症的人群主要是歐洲、南亞,論文稱這個基因片段在南亞出現的概率是30%,在歐洲是8%,在美洲是4%。

相比之下,東亞及非洲地區幾乎沒有。對國內來說,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中國人感染成為重症的機率並不高。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印度和歐洲人風險高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超過十個月,現在全球已超過3300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因此死亡,絕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症狀輕微,由於缺乏特效藥,少數重症患者就很兇險了。之前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的主要遺傳風險因素是在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這項發表在 Nature 的最新研究則證實了這種風險是由從尼安德特人那裡遺傳的大約50kb長度的基因組片段所引起的,這一遺傳風險在南亞和歐洲人群中最高,而在東亞和非洲則幾乎沒有。
  •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2020-10-10 1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重磅: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現在全球已超過3300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因此死亡,絕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症狀輕微,由於缺乏特效藥,少數重症患者就很兇險了。之前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的主要遺傳風險因素是在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這項發表在 Nature 的最新研究則證實了
  • Nature重磅病毒遺傳滅絕的尼安德特人,印度和歐洲人風險高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超過十個月,現在全球已超過3300萬人感染,超過100萬人因此死亡,絕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症狀輕微,由於缺乏特效藥,少數重症患者就很兇險了。之前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的主要遺傳風險因素是在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這項發表在Nature的最新研究則證實了這種風險是由從尼安德特人那裡遺傳的大約50 kb長度的基因組片段所引起的,這一遺傳風險在南亞和歐洲人
  • /閔軍霞團隊等發布全球最大新冠肺炎重症及死亡風險薈萃分析
    由於目前缺乏有效疫苗或抗病毒藥物,而且新冠感染患者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的病死率差異很大。探索引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因素、優化治療策略及降低死亡率是當務之急。浙江大學王福俤教授團隊及閔軍霞教授團隊通過系統性分析新冠患者的臨床大數據,針對重症及死亡風險開展了薈萃分析並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顯著增加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發生的風險;急性心臟及腎臟損傷與死亡風險高度相關。
  • 新研究稱攜帶尼安德特人某種基因或降低新冠死亡風險
    新研究稱攜帶尼安德特人某種基因或降低新冠死亡風險  Emma Chou • 2021-01-08 14:32:32 來源:前瞻網 E1296G0
  • CNN:新冠病毒接觸量越高,重症住院風險越大
    這句名言是否適用於新冠病毒感染?CNN近期發布一份報告稱,接觸新冠病毒的劑量可能與發病症狀有關,有可能是無症狀、輕度症狀,或者是重症乃至死亡。如果實驗動物接觸很低劑量的病毒,它們就可以避免發病;當這個劑量到達某個水平時,就可能引發感染,導致動物患病;若我們用超過這個感染劑量的病毒攻擊動物,那麼高劑量的病毒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冠病毒感染不一定需要特定劑量的病毒才能導致細胞感染,而是增加了病毒進入細胞並感染的機率,從而觸發連鎖反應。
  • 英媒:科學家發現導致新冠重症基因
    為什麼有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症狀而有些人病情危重?這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困惑之一。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11日對此進行了解答。根據英國《自然》周刊登載的一篇論文,對2200多名重症監護病人的研究結果發現,答案或許在於特定的基因。
  • 誘導這種基因突變能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卻增加精神病風險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克裡斯汀·布倫南德( Kristen Brennand)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周一發布在bioRxiv.org上發表的一篇未經同行評審的文章顯示:人體內一種稱為rs4702基因的突變能夠影響新冠病毒
  • 高齡、基礎病外:幹擾素缺失或致13%的新冠重症
    英國一項研究甚至指出,新冠核酸陽性者中有76%是連咳嗽、發熱、味覺喪失等症狀都沒有無症狀感染者 。然而,即便如此,如今有111萬人因新冠病毒不幸離世,約佔已知感染者的2.8%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症狀差異?哪些人的病情更易發生惡化?以往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高齡、男性、基礎疾病這三大因素或增加重症風險。不過,即使是這幾類人群內部,症狀也有輕重之分。顯然,有更多因素影響了新冠病情的發展。
  • 每經14點丨美國基因編輯豬獲批上市;印度發現6例變異新冠病毒感染...
    每經14點丨美國基因編輯豬獲批上市;印度發現6例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菲律賓禁止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旅客入境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29 14:00:30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他們從今年2月開始,先後對全球超過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 NEJM:新冠重症相關基因如何影響病情?兩項研究揭示潛在機制
    今年6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篇有關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初步鑑定出兩個基因位點(3p21.31位點rs11385942和9q34.2位點rs657152)與重症顯著相關。
  • 破案了,河北疫情病毒來源確認|河北|新冠病毒|石家莊|基因測序|...
    【河北邢臺新冠病毒基因測序結果公布:與歐洲輸入病毒高度同源】1月6日晚,邢臺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鄧素雪介紹,1月3日,第一時間將首批3例確診患者的核酸樣本,由河北省疾控中心送至國家疾控中心開展基因測序,結果顯示病毒傳播與歐洲輸入病毒高度同源,具有流行病學聯繫,從而明確了本次疫情的流行病學途徑。
  • 科普:部分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新冠重症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存在的薄弱點有關,比如有相關基因突變和產生自體抗體等。這個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相關論文。他們從今年2月開始,先後對全球超過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在一組659名患者中有23名患者(約佔3.5%)抗病毒相關基因存在先天突變;在另一組987名患者中,至少101名患者(即至少10%)體內存在「敵我不分」、攻擊自身免疫系統的自體抗體。這兩種免疫系統的薄弱點都會導致I型幹擾素在患者體內難以發揮作用。
  • 基因突變和免疫內鬼導致新冠重症?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新研究: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分析顯示,A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比非A型血人群高45%,O型血人群的新冠感染風險則比非O型血人群低35%。
  • 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新冠肺炎重症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同樣感染新冠肺炎,為什麼一些患者輕症治癒,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嚴重?這是圍繞新冠病毒的關鍵待解問題之一。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0月29日報導,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10月28日宣布,一項分析結果表明,3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變異與疾病最嚴重的形式之間存在關聯。研究人員指出,擁有這種變異的人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不會增加,但一旦感染就很有可能發展成重症。
  • ...感新冠有關?研究發現:A型血易感及出現嚴重症狀風險較高,0型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曉雅】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與血型有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7日刊登歐洲一科學家小組的研究報告,將基因和血型與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風險聯繫了起來:其中,A型血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和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較高,相比之下,O型血的人風險較低。
  • 人類該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
    不過,經濟學給了我們一個理性的視角,探討大疫之下國家治理的邏輯以及如何與病毒風險共存。一、還有哪些「看不見的」死亡?3月初,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不儘快復工,這個死亡的人數將遠遠高於冠狀病毒。當所有人都恐懼於新冠病毒的死亡威脅時,張文宏看到了另一種「死亡」——社會秩序中斷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