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編輯 | 袁月
「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這句名言是否適用於新冠病毒感染?CNN近期發布一份報告稱,接觸新冠病毒的劑量可能與發病症狀有關,有可能是無症狀、輕度症狀,或者是重症乃至死亡。
達特茅斯麻薩諸塞大學生物學副教授Erin Bromage解釋,很多病毒感染都與接觸劑量有關,比如流感病毒、水痘病毒等。如果實驗動物接觸很低劑量的病毒,它們就可以避免發病;當這個劑量到達某個水平時,就可能引發感染,導致動物患病;若我們用超過這個感染劑量的病毒攻擊動物,那麼高劑量的病毒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冠病毒感染不一定需要特定劑量的病毒才能導致細胞感染,而是增加了病毒進入細胞並感染的機率,從而觸發連鎖反應。就像受精一樣,數千萬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讓卵子受精,如此巨量的分母只是為了提高一個精子最終到達卵子,衝破她的防禦的機會。
病毒接觸劑量還有一個維度就是「時間」。究竟在哪一個時間點接觸病毒並不重要,而是在一段時間內接觸病毒的總和。因此,公交車司機、急診室醫生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他們處在一個高危環境中,在較高的劑量下暴露很長時間,意味著接觸更多的病毒。
因此,10月中旬美國CDC將「密切接觸」的定義修改為與感染者多次短暫接觸,總時長大於15分鐘——此前的定義是與感染者持續接觸15分鐘。多次小量接觸,等於一次大量接觸。
病毒感染與個體有關,每個人被感染所需的病毒量是不同的,免疫力弱的人、精神壓力大的人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以感染。因此,老年人、有吸菸飲酒不良嗜好、運動很少、失眠的人,他們反覆接觸病毒就容易被感染,而健康人群感染風險更低一些。
當然,以上只是一種可能性的探討,真實的感染因素要複雜的多。舊金山加州大學的傳染病醫學教授Monica Gandhi說,我們無法通過實驗確定一個人究竟接觸多少病毒會被感染。這種實驗意味著要讓參與者主動接觸病毒,極不道德。
我們可以在雪貂、倉鼠等動物模型上進行測試,這兩種動物可以被新冠病毒感染,接觸的量越大,患病機率就越高。這能夠證實接觸量和感染風險存在聯繫,但實驗結果還不能用於人類。
從當前的人類病例報告來看,病情嚴重程度與病毒載量有關,病情越重,病毒載量越高。所以無症狀或輕度症狀患者可能接觸病毒量較少,他們可以冷靜處理,接受隔離即可,不太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接觸極少量的病毒,是否可以在無症狀感染的條件下產生免疫,類似於疫苗的效果?Gandhi曾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介紹,阿根廷遊輪和幾個美國食品加工廠的陽性患者無症狀感染率超過80%,超過CDC估計的40%約一倍。口罩似乎是保護他們的主要因素。
口罩可以過濾掉一定量的病毒顆粒,密切接觸者在接觸少量病毒的條件下觸發人體免疫系統消除病毒。就像在天花疫苗發明前,人們對抗天花的方式就是主動接觸病人的一點點含有病毒的體液觸發免疫作用。在這種免疫作用下,一些人完全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但體內已經有了針對病毒的抗體。
戴口罩就能達成自然免疫嗎?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證實這一點。就目前來看,人們無法了解到自己是否已經感染了病毒,更不知道接觸了多少的病毒,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普遍提倡的公共衛生措施:保持社交距離,室外接觸,保持手部衛生,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