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不同於常人肺部結構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其實還有這個原因

2020-12-03 騰訊網

關於運動員更易感染甚至免疫力比普通人還低的傳言甚囂塵上,我國男足運動員武磊將暫時面臨失業狀態的消息也引發熱議。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主任馮起校表示,運動員肺部結構與活動聚集性是導致他們感染的主要原因,但是長期保持規律運動的他們免疫力仍較常人要高,所以他們的症狀較輕甚至無症狀,建議普通人也應通過長期規律有氧運動來提高自己免疫力。

運動員存在短暫的運動性免疫抑制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多國職業體育圈,從歐洲到美國,從五大聯賽到美職籃NBA均有運動員被確診。為什麼職業運動員頻頻感染新冠病毒?「運動員肯定比普通人體格更為健壯,但因病毒毒性過強,所有人群都不會豁免。」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主任馮起校表示,運動員因身體強壯就應比普通人更能抵禦病毒的想法固然不正確,他們的免疫力也並非傳言所說的特別低,否則他們會患上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

馮起校告訴南都記者,生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開窗理論」,也就是在進行劇烈大強度的運動後,身體會有一個短暫的免疫力下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身體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會增加。「運動員的免疫系統、防禦性炎性細胞因比賽都會受到明顯的消耗。」他指出,職業運動員雖有高強度的運動,但不代表他們比普通人有更甚的抵抗力,在加大訓練量的增量期、恢復訓練的早期他們的免疫力都會暫時下降。 此外,運動員經常更換駐地和國內外往返訓練、比賽,如此長途跋涉後人體勢必會產生疲勞和損耗,新環境、飲食的轉變亦會影響人體狀態。

兩大原因致運動員頻頻「中招」

提及感染新冠病毒的因素,馮起校主任介紹,會否感染新冠病毒與個人身體狀況、病毒吸入量和是否有密切接觸這三個因素有關。換而言之,當一個人身體素質越差、病毒吸入量越大、與傳染源接觸越緊密,被感染的機率就會越高。但就運動員感染而言,馮主任則表示肺部結構和活動聚集性是導致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病毒的兩大原因。

「與普通人相比,運動員的肺活量更大,因此也可能吸入更大劑量的病毒。」馮主任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普通成人的肺泡表面面積是90㎡,但運動員往往會超過100㎡,甚至達到150㎡。他指出,因肺泡上皮有大量能與病毒結合的受體,肺泡表面面積越大,就越容易與病毒緊密結合,這是運動員感染新冠病毒風險增加的原因之一。同時,運動員因集體訓練需要,往往會連續數小時群體聚集,甚至處於更衣室、會議室和訓練間等密閉空間,人與人之間反覆接觸。一旦群體中發生個案感染,就很容易出現大規模傳播。馮起校表示,正是運動員的身體特點和活動聚集性使得他們承受著更高的感染風險,而不是他們比普通人更「脆弱」。

新華社照片:西班牙人隊球員武磊(右)在比賽中。

自27日晚傳出武磊將暫時面臨失業狀態的消息後,運動員確診會否影響其運動能力乃至職業生涯,成了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了解到,目前武磊症狀輕微,正接受居家隔離治療。馮起校表示,就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多數患者肺功能損害輕微或無持續殘留的肺功能問題,較少產生身體功能障礙。但對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來說,則可能會出現不完全可逆的肺損害,肺功能表現為限制性通氣障礙,與胸部CT的檢查顯示的肺纖維化改變一致。馮主任指出,肺部纖維化改變可能會持續存在,導致運動耐量下降。

疫情期不建議突然加大運動強度

儘管有不少知名運動員傳出感染新冠病毒,但大家卻發現大多數運動員在確診後往往症狀較輕甚至無症狀。「其實這和運動員群體因長期有著規律運動習慣,免疫力會處於較高水平有關。」 馮起校主任認為,如此相對較高水平的自身免疫系統在大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病毒後可以迅速啟動並限制病毒複製,病毒量和活性均受自身免疫的抑制。

對此,疫情期間有不少人會想方設法通過運動來增強免疫力,那麼究竟該如何科學運動呢?「活動量無需太大,身體稍稍出汗就可以。」馮起校主任表示,科學、長期的規律有氧運動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但一定要循序漸進。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普通民眾,都不建議貿然改變自身運動方式或突然加大運動強度。

採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王鑠儀

通訊員:朱欽文

相關焦點

  • 2022青奧會推遲至2026年舉行,感染新冠的運動員現在怎麼樣了?
    這對運動員來說不啻於一次職業生涯危機,網友表示,「有些運動員估計等不到就要退役了!」疫情對運動員的影響不止於此,即便在抵禦新冠肺炎侵襲上,疫情也並沒有對運動員這個特殊群體「心慈手軟」。隨著美職籃(NBA)、歐洲五大聯賽等數十名世界體壇職業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關於運動員更「易感染」「難治癒」的傳言甚囂塵上。那些被新冠肺炎感染的運動員現在情況怎麼樣了?
  • 中國研究:流感合併新冠感染將令病毒更易入侵人體,複製量增加1萬倍
    中國研究:流感合併新冠感染將令病毒更易入侵人體,複製量增加1萬倍  olivia chan • 2020-10-26 10
  • 新冠病毒更易感染哪些人群?張文宏:三類人首當其衝
    新冠病毒更易感染哪些人群?更易感染哪些人群?網絡配圖 Ⅱ型糖尿病患者感染後不良風險更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科教授李紅良的研究成果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不良風險更高。新冠肺炎合併Ⅱ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治療中血糖控制良好,預後明顯好於血糖控制較差的患者。
  • 老年人和患基礎疾病人群為何更易感染新冠病毒?
    據西班牙《20分鐘報》網站12月8日報導,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指出,參與新冠病毒感染的蛋白質可能會使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傷害。新冠病毒能與不同動物的宿主細胞結合。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而肺部幹細胞可以再生肺部組織,因此有潛力能形成實驗室肺培養模型,用於研究肺病、癌症和感染。但是,肺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肺臟自近端到遠端包括氣管、支氣管、小支氣管和肺泡等結構,對氣體交換和抵禦病原體入侵至關重要,由數十種不同細胞的協同工作保證了其正常功能的進行。
  • 與女性相比,男性更易感染新冠肺炎,重症率...
    在疫情中,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是:基於男女的性別不同,以及由此而來的人體構造和生物層面的巨大差異,是否會對新冠肺炎的感染情況造成差異性的影響。在早前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們對於不同性別人群新冠肺炎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結論並不一致,有人認為沒有差異,有人認為女性更容易感染,有人認為男性患者的死亡率要高於女性。 現在,關於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更具說服力的的答案。
  • 顛覆認知,最新研究顯示,白種人可能比亞洲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SRAS冠狀病毒有三個受體,新冠病毒也可能是這樣近日,南卡羅萊納大學的Guoshuai Cai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org上發文,這篇研究的結果提示,吸菸者、老年人以及白種人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世衛:血清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
    【僑報網綜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圖片來源:中新社)新華社報導,WHO總幹事譚德塞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血清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通過在個體血液中尋找新冠病毒抗體,來評估不同人群的感染程度。世界各地已針對新冠病毒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檢測方法等各不相同。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天津大學:從病毒到新冠病毒,從感染到肺部再生機制,你想知道的都在...
    控制新冠肺炎有賴於正確的領導、群防群治和科學研究的綜合力量。圍繞大家關心的疫情科普焦點問題,天津大學醫學部採訪了天津大學海河醫院的權威專家,他們將從各自的研究領域,詳細講解病毒及新冠病毒的相關知識,為遏制疾病流行貢獻智慧和力量。
  • 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A型血更易感?
    原標題: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 A型血更易感?一項針對義大利和西班牙人群的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可能與血型有關,A型血人群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而O型血人群更不易感。這項研究17日發表在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
    為了揭開新冠病毒的真面目,從2月中旬開始了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的解剖工作。截至2月25日,全國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下稱「《方案》」)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總結了新冠病毒造成的病理變化。新冠病毒究竟如何攻擊全身?遺體解剖有什麼發現?《生命時報》邀請北京佑安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呂福東對此進行解讀。
  • 幹細胞人肺模型可模擬新冠病毒感染_科技_中國西藏網
    英國《自然》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報告一種人類肺培養系統問世,它可用於模擬肺部感染,包括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分化潛能及自我複製能力的早期未分化細胞。
  • 新冠病毒是如何劫持並摧毀人類肺部細胞的?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人類肺泡上皮2型細胞(AT2),導致肺損傷和氣體交換受損,但是驅動感染和病理的機制尚不清楚。報導了首個人類肺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分子反應圖譜。研究人員通過將生物工程化的人體肺泡細胞與複雜的高精度質譜技術相結合,已經鑑定出肺細胞中的宿主蛋白和通路,在被新冠病毒感染後這些蛋白和通路水平會發生變化,從而洞悉疾病病理學和新的治療靶標來阻斷新冠病毒感染。
  • 武漢病毒所建立新冠小鼠感染模型,有望緩解動物模型緊張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對新冠研究及疫苗評價等研究至關重要。此前的研究已知,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受體為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hACE2),然而由於與hACE2存在關鍵胺基酸位點差異,小鼠ACE2(mACE2)不能介導病毒入侵,因此SARS-CoV-2不能感染普通小鼠模型。
  • 武漢病毒所建立新冠小鼠感染模型,有望緩解動物模型緊張問題
    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模型對新冠研究及疫苗評價等研究至關重要。此前的研究已知,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受體為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hACE2),然而由於與hACE2存在關鍵胺基酸位點差異,小鼠ACE2(mACE2)不能介導病毒入侵,因此SARS-CoV-2不能感染普通小鼠模型。
  • 大多數人仍易感染 新冠病毒
    據新華社日內瓦12月7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強調,儘管這些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但其結果相當一致,即世界上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目前世衛組織還在研究不同人群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有多強以及這種免疫反應會持續多久。他同時強調,在推廣新冠疫苗的最初階段,由於每個國家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接種疫苗,因此各國政府、社區和個人應繼續使用已經過驗證有效的新冠應對工具,這一點至關重要。
  • 全球大多數人仍易感染新冠病毒
    新華社電 世界衛生組織12月7日表示,世界各地針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雖然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其結果一致表明全球大多數人仍然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血清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通過在個體血液中尋找新冠病毒抗體,來評估不同人群的感染程度。世界各地已針對新冠病毒開展了數百項血清學研究,檢測方法等各不相同。
  • 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 老猴體內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相關研究顯示,新冠肺炎老年人死亡率高。而最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新冠病毒攻擊恆河猴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該研究建立了與年齡相關的SARS-CoV-2感染恆河猴模型,闡述了不同年齡恆河猴經氣道感染SARS-CoV-2後,臨床症狀、病毒複製、胸部X光、組織病理學變化和免疫反應等方面的變化,發現老年恆河猴比青年猴表現出更嚴重的症狀及病理變化,對進一步研究SARS-CoV-2的致病性以及疫苗和治療藥物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