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運動員更易感染甚至免疫力比普通人還低的傳言甚囂塵上,我國男足運動員武磊將暫時面臨失業狀態的消息也引發熱議。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主任馮起校表示,運動員肺部結構與活動聚集性是導致他們感染的主要原因,但是長期保持規律運動的他們免疫力仍較常人要高,所以他們的症狀較輕甚至無症狀,建議普通人也應通過長期規律有氧運動來提高自己免疫力。
運動員存在短暫的運動性免疫抑制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多國職業體育圈,從歐洲到美國,從五大聯賽到美職籃NBA均有運動員被確診。為什麼職業運動員頻頻感染新冠病毒?「運動員肯定比普通人體格更為健壯,但因病毒毒性過強,所有人群都不會豁免。」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主任馮起校表示,運動員因身體強壯就應比普通人更能抵禦病毒的想法固然不正確,他們的免疫力也並非傳言所說的特別低,否則他們會患上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
馮起校告訴南都記者,生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開窗理論」,也就是在進行劇烈大強度的運動後,身體會有一個短暫的免疫力下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身體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會增加。「運動員的免疫系統、防禦性炎性細胞因比賽都會受到明顯的消耗。」他指出,職業運動員雖有高強度的運動,但不代表他們比普通人有更甚的抵抗力,在加大訓練量的增量期、恢復訓練的早期他們的免疫力都會暫時下降。 此外,運動員經常更換駐地和國內外往返訓練、比賽,如此長途跋涉後人體勢必會產生疲勞和損耗,新環境、飲食的轉變亦會影響人體狀態。
兩大原因致運動員頻頻「中招」
提及感染新冠病毒的因素,馮起校主任介紹,會否感染新冠病毒與個人身體狀況、病毒吸入量和是否有密切接觸這三個因素有關。換而言之,當一個人身體素質越差、病毒吸入量越大、與傳染源接觸越緊密,被感染的機率就會越高。但就運動員感染而言,馮主任則表示肺部結構和活動聚集性是導致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病毒的兩大原因。
「與普通人相比,運動員的肺活量更大,因此也可能吸入更大劑量的病毒。」馮主任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普通成人的肺泡表面面積是90㎡,但運動員往往會超過100㎡,甚至達到150㎡。他指出,因肺泡上皮有大量能與病毒結合的受體,肺泡表面面積越大,就越容易與病毒緊密結合,這是運動員感染新冠病毒風險增加的原因之一。同時,運動員因集體訓練需要,往往會連續數小時群體聚集,甚至處於更衣室、會議室和訓練間等密閉空間,人與人之間反覆接觸。一旦群體中發生個案感染,就很容易出現大規模傳播。馮起校表示,正是運動員的身體特點和活動聚集性使得他們承受著更高的感染風險,而不是他們比普通人更「脆弱」。
新華社照片:西班牙人隊球員武磊(右)在比賽中。
自27日晚傳出武磊將暫時面臨失業狀態的消息後,運動員確診會否影響其運動能力乃至職業生涯,成了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了解到,目前武磊症狀輕微,正接受居家隔離治療。馮起校表示,就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多數患者肺功能損害輕微或無持續殘留的肺功能問題,較少產生身體功能障礙。但對於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來說,則可能會出現不完全可逆的肺損害,肺功能表現為限制性通氣障礙,與胸部CT的檢查顯示的肺纖維化改變一致。馮主任指出,肺部纖維化改變可能會持續存在,導致運動耐量下降。
疫情期不建議突然加大運動強度
儘管有不少知名運動員傳出感染新冠病毒,但大家卻發現大多數運動員在確診後往往症狀較輕甚至無症狀。「其實這和運動員群體因長期有著規律運動習慣,免疫力會處於較高水平有關。」 馮起校主任認為,如此相對較高水平的自身免疫系統在大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病毒後可以迅速啟動並限制病毒複製,病毒量和活性均受自身免疫的抑制。
對此,疫情期間有不少人會想方設法通過運動來增強免疫力,那麼究竟該如何科學運動呢?「活動量無需太大,身體稍稍出汗就可以。」馮起校主任表示,科學、長期的規律有氧運動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但一定要循序漸進。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普通民眾,都不建議貿然改變自身運動方式或突然加大運動強度。
採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王鑠儀
通訊員:朱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