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 老猴體內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2020-11-29 第一財經

相關研究顯示,新冠肺炎老年人死亡率高。

而最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新冠病毒攻擊恆河猴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根據之前的國家衛健委統計,在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男性佔了2/3,女性約佔1/3,並且以高齡為主,80%以上是60歲以上老年人,75%以上存在一種以上基礎疾病。

這一研究來自3月30日《動物模型與實驗醫學》(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Age-related rhesus macaquemodels of COVID-19》(新冠年齡相關的恆河猴模型)。該論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聯合來自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得出。

該研究建立了與年齡相關的SARS-CoV-2感染恆河猴模型,闡述了不同年齡恆河猴經氣道感染SARS-CoV-2後,臨床症狀、病毒複製、胸部X光、組織病理學變化和免疫反應等方面的變化,發現老年恆河猴比青年猴表現出更嚴重的症狀及病理變化,對進一步研究SARS-CoV-2的致病性以及疫苗和治療藥物的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用新冠病毒感染了3例3~5歲的獼猴和2例15歲的獼猴,然後通過臨床體徵、病毒複製、胸部X線,組織病理學變化和免疫反應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在新冠病毒攻擊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猴子發展出典型的間質性肺炎,其特徵是肺泡間隔增厚並伴有炎症和水腫,特別是,老猴子表現出瀰漫性嚴重的間質性肺炎。主要在肺泡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中檢測到病毒抗原。同時引起的老年猴間質性肺炎比幼猴嚴重。

此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後的3天,呼吸道中的病毒載量達到峰值,對於年幼的猴子,肛門拭子中的病毒載量低於鼻和喉標本中的病毒載量。從感染病毒的第3天到11天,可以持續檢測到來自老年猴子的肛門拭子的病毒載量,高於年輕組。

在肺部病變上,年輕猴子與老年猴子也有時間差別和嚴重程度的不同。研究發現,在感染病毒7天後,幼小獼猴的胸前X線照片顯示,右肺上葉的玻璃膜混濁和肺部標記模糊。相比之下,老獼猴在感染病毒5天時,就顯示放射學變化,在肺的雙側葉和左下葉中有明顯的毛玻璃混濁,在肺的雙側上葉中有斑片狀病變。

這些病變主要發生在間質性肺炎明顯的肺部。幼小獼猴的肺炎的特徵是肺泡間隔適度增厚,肺泡腔中單核細胞數量增加,上皮和巨噬細胞變性以及包括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在內的炎性細胞浸潤。而老獼猴表現出瀰漫性,嚴重的肺炎以及肺泡間隔極厚,肺泡間質中炎性細胞嚴重浸潤。肺泡腔內充滿大量的滲出物和碎片,伴有嚴重的水腫。

關於抗體出現的時間,研究也發現,在感染病毒的14天時可檢測到兩組針對新冠病毒都產生了特異性IgG抗體。「產生lgG抗體,意味著感染過病毒,但不一定具有保護作用,還要看是不是保護性抗體。如果是保護性抗體,還需要有一定的量。找到保護性抗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位免疫學專家表示。

相關焦點

  • 美媒:研究表明一種口服藥可在動物體內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新華社北京4月9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4月7日報導稱,美國科學家6日報告稱對動物的試驗表明,一種口服藥物能夠阻止新冠病毒在體內複製
  • 《科學》:強效抗體組合抑制新冠病毒 動物實驗顯示保護效果
    日前,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進展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發表。由數十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兩種強效中和抗體,並揭示出它們識別和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具體機理。臨床前研究表明,單獨或混合使用這兩種抗體,均能保護動物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
  • 《科學》:強效抗體組合抑制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保護效果
    日前,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研究進展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正式發表。由數十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兩種強效中和抗體,並揭示出它們識別和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的具體機理。臨床前研究表明,單獨或混合使用這兩種抗體,均能保護動物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
  • 再論復陽: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發現,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3 月 14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Reinfection could not occur in SARS-CoV-2 infected rhesus macaques,結果表明在恆河猴中,初次新冠病毒的感染可以保護後續暴露。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研究員張嚴峻、科興控股尹衛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李長貴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盧金星為通訊作者。
  • 石正麗研究員及陳化蘭院士新研究發現,貓咪對新冠病毒易感
    我們都知道,藥物在進入臨床治療之前都需要進行嚴格的動物實驗。為藥物找到合適的動物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哪些動物模型可以應用於新冠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雪貂通常被用作人類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動物模型,因此,研究人員率先測試了SARS-CoV-2在雪貂中的易感性。研究結果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雪貂的上呼吸道複製,但無法在其他臟器中複製。新冠病毒可在雪貂體內複製長達8天而不會引起嚴重的疾病或死亡。
  • 抗瘧疾老藥氯喹: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
    抗瘧疾老藥氯喹: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抑制作用 張蓋倫/科技日報 2020-02-17 08:03
  •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溯源背後,尋找自然界的病毒值得長久堅持
    也就是說,儘管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它們利用的受體是一樣的,這個發現為後續疫苗設計、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基礎。在經典的病毒學研究中,要確定病原和一種疾病的相關性,還需要跨過最後的一道坎——能夠在敏感動物體內實現臨床症狀和病理症狀。石正麗的團隊利用兩種動物開展了研究。第一種動物是人ACE2轉基因小鼠。
  • 因為新冠病毒會像愛滋和B肝一樣,長期寄生體內?
    恆源猴模型研究:康復後會清除體內的病毒,且不會再次感染3 月 14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 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題目為: Reinfection could not occur in SARS-CoV
  • 研究顯示兒童清除體內新冠病毒更快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參考消息》8日刊登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導《研究顯示兒童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較弱》。摘要如下:英國《自然·免疫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弱於成年人,且抗體種類較少。這說明兒童清除病毒的速度比成年人快。此前有其他研究顯示,過度強烈的免疫反應可能是一些新冠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的原因。
  • 首個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恆河猴實驗結果發布:有治療和預防潛力
    5月26日傍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君實生物(01877.HK)等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其合作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在恆河猴的治療和預防實驗結果,這也是首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中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實驗報告。該報告初步表明,改造後的中和抗體CB6-LALA能夠抑制SARS-CoV-2的感染,觀察到治療和預防的效果。
  • 新冠病毒在貓咪體內高效複製,疫情期間鏟屎官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冠狀病毒種類繁多,在哺乳動物以及飛禽中一直都是處於流行狀態的,但是一般的冠狀病毒絕大部分都是具有鍾間特異性的,很少種類可以同時對多種動物造成易感。就算是對多種動物造成易感的某些冠狀病毒也是對特異的幾種動物易感而已,而且這些動物一般都是同一科屬的。
  • 預防新冠新方法!「雞尾酒」療法可有效保護動物,加快清除病毒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發現,REGN-CoV2在恆河猴和金倉鼠兩種動物模型中,除了在動物感染新冠病毒之後能夠迅速提高病毒的清除速度以外,作為預防性療法提前注射,也能夠為動物提高保護能力,顯著加快隨後攻毒實驗時病毒的清除速度。中和抗體一直被業界專家認為能夠在有效疫苗出現之前,提高人們對新冠病毒被動免疫能力的有力工具。
  • 中國再添新冠滅活疫苗:由高福等學者領銜,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巨大潛力
    新冠大流行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為防控新冠疫情,人類迫切需要疫苗。來自中國科研團隊研發了名為BBIBP-CorV的新冠滅活疫苗,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該疫苗高效、安全,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猴子和恆河猴)體內均能誘導高水平的中和抗體滴度,2μg/劑便能提供針對新冠病毒的高效保護。
  • 通過臨床試驗證實:金銀花可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加速患者好轉!
    2020年8月5日,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團隊、武漢病毒所張磊砢,及南京市第二醫院易永祥等,在Cell Discovery雜誌發表論文,通過臨床試驗證實,金銀花湯劑中的miRNA可通過飲用被人體有效吸收,並在體內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 Adc68與牛津ChAdOx1基因相似度高達98% 國產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新冠...
    5月,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黑猩猩腺病毒載體疫苗進入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階段。該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屬於國家布局5條疫苗研發技術路線之一。清華大學醫學院和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張林琦介紹,我國新冠疫苗5條技術路線基本上是在一個時間段內啟動的,疫苗研發周期越長,其在人體安全性有效性將更有保障。
  • 新冠治療藥物新觀點:三尖杉酯鹼可在早期完全清除病毒
    「經過體外實驗和小鼠實驗後,我們發現,用藥後的3-5天後,就能完全清除體內的病毒。」自新冠肺炎出現至今,各界一直在尋找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從機制上,我們在4月時有一個猜想,並提出了一個新觀點,癌細胞與病毒感染細胞的共同點,是細胞蛋白質合成功能的過度活躍,這是腫瘤細胞與病毒在自然選擇下的生存之道。
  • 新冠病毒復陽的原因找到了,並不是疾病復發,很可能是假治癒
    恆源猴模型研究:康復後會清除體內的病毒,且不會再次感染3 月 14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 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題目為: Reinfection could not occur in SARS-CoV-2 infected rhesus macaques,翻譯成中文為恆河猴感染新冠病毒
  • 一女子體內發現18個新冠病毒變異!
    (健康時報記者 任璇)俄羅斯學者們在一位免疫力低下的女子體內發現了新冠病毒18個變異,部分變異與英國出現的新型病毒變異相同,還有2個同丹麥水貂所攜帶的新冠病毒變異相吻合。2020年4月,在一次化療中感染新冠病毒,後多次核酸檢測呈陽性,最後一次記錄的核酸檢測陽性是在2020年9月9日。為什麼一個人體內會出現病毒多種變異?「這其實是個案。」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張洪濤表示,病毒變異很正常,也許每複製一次,就會有一兩個位點的突變出現。一般人感染病毒後,免疫系統會消滅病毒,正常幾天後機體會產生抗體,2-3周核酸也會轉陰。
  • 新冠病毒的「弱點」終於找到了!這種物質可有效阻止病毒複製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日前報告,他們發現了新冠病毒的一個「弱點」,有助於加快研發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資料圖 方非 攝法蘭克福大學14日發表公報說,科研人員最近開發出的一種質譜分析法可分析細胞內蛋白質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