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病情指標

2020-12-06 網易新聞

當地時間3月3日,醫學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減少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後的指標。研究稱,來自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結果表明,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呈負相關。

在新冠肺炎病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中,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比例逐漸降低並維持在較低水平。當病情開始好轉時,血液中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逐漸上升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血液淋巴細胞水平持續低下的患者,尤其是低於5%的患者往往預後差。

作者認為,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

這項研究題為《淋巴細胞減少預測COVID-19的病情嚴重程度:一項描述性和預測性研究》(Lymphopenia predicts disease severity of COVID-19: a descriptive and predictive study)。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中部戰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譚力、王棋,通訊作者為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繆洪明和中部戰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王瓊書。

需要指出,發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的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也未在正式期刊上發表。medRxiv認為,這些預印本不應被用來指導臨床實踐或與健康相關的行為。

此前,也有相關研究指出淋巴細胞與新冠病毒感染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2月2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機構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發表了一項針對金銀潭醫院52名危重症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研究顯示,80%的危重症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lymphocytopenia,淋巴細胞減少,也稱為Lymphopenia,淋巴細胞減少症)。

作者由此指出,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病毒危重症感染者一個顯著特徵,因為SARS-CoV病毒顆粒的靶向侵襲會破壞淋巴細胞的細胞質成分並導致其破壞,淋巴細胞減少在MERS感染的危重患者中也很常見。

《柳葉刀呼吸醫學》論文還提到,先前另一項主要針對非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35%的患者只有輕度淋巴細胞減少症,這提示淋巴細胞減少症的嚴重程度反應新冠肺炎病毒的嚴重程度。

Medrxiv上發布的研究回顧性地分析了15例死亡病例、15例重症病例和40例中症病例血液淋巴細胞百分比(LYM%)的動態變化。作者根據描述性研究建立了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並對92例住院患者進行了驗證。

論文作者稱,來自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結果表明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呈負相關。研究顯示,症狀發作後第10至12天,中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仍高於20%。相較之下,重症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低於20%。重症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第17至19天高於5%,而死亡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則低於5%。

淋巴細胞在維持機體免疫穩態和炎症反應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認為,了解血液淋巴細胞水平降低的機制有望為新冠肺炎的治療提供有效策略。

作者稱,血液淋巴細胞與疾病進展高度相關提示淋巴細胞缺乏或喪失能力是新冠肺炎的關鍵細胞病理學。淋巴細胞水平的保護、維持或促進可能對新冠肺炎的防治有良好作用。

淋巴細胞百分比呈下降趨勢

論文作者認為,當前階段迫切需要一種簡單有效的指標來評估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情況。

為此,他們調查了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2月25日期間,湖北省武漢市的中部戰區總醫院162位住院、出院和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

這些患者中,中症95例(40例已治癒出院),重症39例,危重症28例。輕度患者未收入這家醫院。研究人員收集了患者的基本資料、全血計數、凝血功能、血清生化指標(包括腎功能、肝功能、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電解質)及疾病結果。

圖1:新冠肺炎患者血常規指標動態變化

為探討新冠肺炎患者血液標誌物與病情的關係,研究人員首先隨機抽取了5例死亡病例,監測每個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的血液檢測動態變化。

他們發現,雖然每個病人的病程不同,但是在所有五位患者中,大多數研究參數的日間變化相當恆定。普通血液檢查顯示,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波動並不明顯。4位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白細胞百分比增加。血小板計數,單核細胞百分比和淋巴細胞百分比(LYM%)均呈下降趨勢。

在所有指標中,淋巴細胞百分比顯示出最顯著且一致的趨勢,表明該指標可能反映疾病的進展。

低淋巴細胞百分比是患者預後的預測因素

為了進一步確認血液淋巴百分比與患者病情的關係,研究人員將樣本量擴大到12例死亡病例。這些病例的平均年齡76歲,平均治療時間為20天。大多數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2周內降至5%以下。

圖2:新冠肺炎死亡、重症治癒和中症治癒患者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動態變化

研究人員還隨機選取已治癒出院的7例重症患者(平均年齡35歲,平均治療時間35天)和11例中症患者(平均年齡49歲,平均治療時間26天)的數據。數據顯示,重症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最初下降,然後上升到高於10%,直到出院。相反,中症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波動很小,出院時高於20%。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果提示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的預測指標。

建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

通過總結該院所有死亡病例、重症治癒病例和中症治癒病例的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曲線,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用於分類和預測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結果。

圖3:建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

他們對此模型給出如下定義:患者在新冠肺炎發病後有不同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症狀出現後10至12天的第1個時間點(TLM-1),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20%的患者被分為中症型,恢復快;淋巴細胞百分比小於20%的患者先被分為重症型。在症狀出現後17至19天的第2時間點(TLM-2),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20%的患者康復;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5%且小於20%的患者仍處於危險之中,需要監護;淋巴細胞百分比小於5%的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要重症監護。

研究人員進一步收集了所有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資料並驗證了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與現有指南的一致性。

圖4: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進行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可靠性驗證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的分類標準,目前該院共有92例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治療,其中,中症患者55例,重症患者24例,危重症患者13例。

根據文中提出的模型,55例中症患者中,有24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所有這些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都在5%以上,表明他們很快就會康復。在24例重症患者中,20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6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2時低於5%,提示預後不良。13例危重症患者中,12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這些患者中6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TLM-2時低於5%,表明預後不良。此外,通過kappa檢驗,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了上述模型與現有新冠肺炎患者分類指南的一致性。

作者在論文討論環節指出,疾病嚴重程度的分級對患者的分級治療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疫情發生、醫療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下,要進行分級救治,優化救援資源配置,防止救治過度或救治不足的情況發生。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

(原標題: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病情嚴重程度指標)

(責任編輯:俞昌宗_NBJ11145)

相關焦點

  • ...患者症狀開始減輕,淋巴細胞比例上升,C反應蛋白下降,發現患者肺...
    【首批9例重症患者血漿抗體治療效果顯著】1月20日,武漢20多名新冠肺炎感染的醫務人員在康復後10天獻出自己的血液。2月8日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抗體治療開始進行,首批共有9例重症患者接受這項治療。專家表示:一般24小時後,患者症狀開始減輕,淋巴細胞比例上升,C反應蛋白下降,發現患者肺CT表現,滲出明顯減少。
  • 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有什麼特徵?JAMA分析了138例患者……
    《JAMA》發布的原文和作者名單首次死亡患者統計分析發布彭志勇的這篇論文是迄今為止統計數量最大的新冠肺炎病例研究論文,共納入138例患者,平均年齡56歲,75人(54.3%)為男性。進入ICU的存活患者,9人出院回家,10人病情平穩後轉出ICU,還有11人仍在ICU。彭志勇的此次研究首次總結了死亡患者的病程特徵,與存活患者的病程進展進行了對比:具體為5名死亡患者與28名存活患者的動態數據,選擇這33例患者進行分析對照,是由於這33人有完整的病程記錄。
  • 研究:新冠抗體五個月內降至較低水平 但不意味著失去保護
    圖/人民視覺文丨實習記者 舒暢 記者 馬丹萌新冠抗體在人體內可存續多久?免疫反應的不同特徵與患者的臨床結局有何關係?上述問題研究最近又有新進展。一項囊括254例患者的研究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和門診患者的抗體在1個月左右達到峰值,5個月後降至較低水平接近消失;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的早期體液免疫反應或有助於控制病情。
  • 預測新冠肺炎感染進展,這個檢驗指標至關重要
    在當今全球最嚴重、影響最廣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新冠疫情爆發肆虐之際,有價值有特點的快檢指標尤為顯得意義非凡。 我們之前在第一時間也分享了一篇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在疫情告一段落後進行的回顧性研究文獻:《SAA是嚴重冠狀病毒病情評估和不良預後的生物學標誌物》(點擊可查看)。
  • [專家視角]腫瘤浸潤淋巴細胞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進展
    故需要尋找可以預測新輔助治療療效的指標,從而篩選合適的患者給予相應的新輔助治療,提高治療的療效,降低治療的毒副作用。TIL作為可量化測量的指標,可較好地應用於病理完全緩解預測指標的研究,為臨床醫生新輔助治療的決策提供依據。
  • 首份新冠影響神經系統研究:有患者在出現新冠症狀前突發偏癱
    這是一項回顧性病例觀察研究,數據收集時間從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2月19日,患者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主區、西院、腫瘤中心。研究納入了214名經實驗室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的住院患者。患者臨床資料從電子病歷中提取,所有神經症狀資料由2名專業的神經科醫生篩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相當比例患者的神經系統症狀出現在發病早期。
  • 薑黃素治療新冠患者首個臨床試驗結果出爐
    Outcome(O)這是臨床試驗的關鍵環節,兩組患者幹預後我們究竟比對了哪些指標?研究開始時詢問並記錄了患者的人口統計數據和以往的醫學和藥物史。如果所有症狀都消失並且評估的實驗室檢查結果(CRP和淋巴細胞計數)和SaO2均已標準化,則認為患者已完全康復。如果患者的症狀在2周後仍未緩解或惡化,實驗室檢查結果未改善或惡化,SaO2仍很低並且需要補充氧氣,我們認為患者處於惡化狀態。這些是研究的主要結局指標。在研究期間,還跟蹤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藥物不良反應(ADR)。
  • 超市24人新冠聚集感染案例:三代病例7人無症狀 負責人被立案
    除無症狀感染患者外,其他患者入院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咳嗽,其次為發熱,以低燒為主,其他症狀為氣短、咽喉痛、胃腸道症狀、乏力。入院生化檢查除白細胞、淋巴細胞計數外,其他有一些指標變化超出正常範圍,但絕對值變化不顯著。
  • 新冠肺炎17個檢驗指標,這篇幫你總結全了!
    新冠指標,最全解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試行第二版)》建議根據病情需要監測:血常規、尿常規、生化指標(肝腎功能、乳酸、血糖、電解質、乳酸脫氫酶等)、心肌損傷標誌物、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凝血功能、動脈血氣分析、胸部影像學等,有條件者可行細胞因子檢測。
  • 陸道培醫院連續兩例急性 T 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獲得完全緩解
    回輸 CD7CAR-T 細胞後,11 月 24 日,複查骨髓形態獲得完全緩解、流式 MRD(微小殘留病灶)呈陰性,標誌著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抗原 CD7CAR-T 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 CD7+的急性 T 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 研究:IL-6可準確預測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過線」後風險增加22倍!
    研究:IL-6可準確預測新冠患者呼吸衰竭 重症「過線」後風險增加22倍!在這項研究中,從2020年2月29日至3月27日(n = 40),研究人員對40例經PCR確診有症狀的新冠住院患者,一一進行了基礎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分析。
  • 新冠重症風險識別:專家看重這個檢驗指標
    作為細胞因子中的重要成員,IL-6在COVID-19患者的病情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解立新教授表示:「免疫失衡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表現之一是機體炎症反應過度激活導致的細胞因子大量釋放。
  •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冠患者SARS-CoV-2特異性T細胞表型及...
    導讀SARS-CoV-2已被確認為新冠的病原體,可導致感染者中度至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新冠的了解也在不斷的加深,但關於SARS-CoV-2特異性T細胞表型和動力學的相關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利用伴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冠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進行了相關免疫病理學研究。
  • 公衛·科普 |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的臨床意義
    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輔助/誘導性T淋巴細胞及抑制/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百分比或絕對計數可用於表徵和監測某些形式的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疾病,是檢測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重要指標,可以輔助診斷免疫疾病等發病機制,觀察療效以及監測預後。T 淋巴細胞亞群的百分比和絕對計數是重要的免疫狀態監測指標。
  • 鍾南山團體在JAMA子刊發表新冠患者臨床治療取得突破性成果
    研究論文首頁截圖研究背景與方案80%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均存在淋巴細胞低下,而淋巴細胞低下往往提示病情嚴重,預後差。rhG-CSF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鮮有研究明確其對於治療伴有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新冠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此,鍾南山院士率領團隊在全國定點收治新冠肺炎的3家醫院展開rhG-CSF,共收集了符合研究方案的200例病例。
  • 新冠病毒在時刻突變,複製和感染能力顯著變化並導致患者病情差異
    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的自然突變會嚴重影響病毒的複製和感染能力,並影響感染者的病情嚴重性。 這些研究表明,從不同患者體內分離到的具有不同突變的新冠病毒株,在感染人類細胞後,不僅病毒的複製能力有明顯差異,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也有明顯差異。 更重要的是,這些不同新冠病毒突變株對患者的臨床症狀有何影響呢?
  • 新冠疫苗保護作用能持續多久?自然免疫研究也許能告訴我們
    據估計,40%-75%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是無症狀或輕症,而這些無症狀和輕症的患者產生的抗體水平似乎也比較低。對於大多數感染者而言,出現症狀後1-2周內,幾乎可同時檢測到針對新冠病毒的IgM和IgG抗體。抗體的質量和數量通常與抗體的保護結果密切相關。
  • 炎症因子ICPS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因此,我們建議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中,將SAA、CRP聯合檢測更能優勢互補,為細菌、病毒感染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提供多一份依據,因此,監測SAA在治療過程中的變化對新冠患者的預後判斷有著重要意義【4】。 據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最新研究,大多數感染2019-nCoV感染患者的血淋巴細胞絕對值減少,提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主要作用於淋巴細胞,特別是 T 淋巴細胞。病毒顆粒通過呼吸道黏膜傳播並感染其他細胞,在體內可能誘發「細胞因子風暴」,產生一系列免疫反應,引起外周血白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的變化【6】。
  • 南陽「公益達人」再捐淋巴細胞助力患者康復
    8月11日上午,提前一天冒著酷暑趕到鄭州的河南第500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南陽「公益達人」耿偉,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捐獻淋巴細胞(也稱「二次捐獻」),繼續助力同一位「有緣」患者的康復。「感覺這是一種緣分!因為2015年我答應對方捐獻造血幹細胞,第二次也絕對不會猶豫!」再次捐獻救人的耿偉,臉上的笑容與當年捐獻造血幹細胞時一樣燦爛。
  • 中國團隊《Science》發文,首次公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據悉,研究者從11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住院患者(包括5名重症監護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分離出多個新冠病毒毒株(包括CN1、CN2等),其中5株來自國內,3株來自義大利,1例來自瑞士,1例來自英國,1例來自西班牙。這11個毒株廣泛散布在基於所有可用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正在流行的病毒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