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病情指標
在新冠肺炎病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中,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比例逐漸降低並維持在較低水平。當病情開始好轉時,血液中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逐漸上升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血液淋巴細胞水平持續低下的患者,尤其是低於5%的患者往往預後差。作者認為,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
-
首份新冠影響神經系統研究:有患者在出現新冠症狀前突發偏癱
也有部分一開始有發燒和頭痛症狀,在最初經血常規檢測和肺部CT篩查排除COVID-19後被送到神經內科病房。然而,幾天後,這部分患者出現了典型的COVID-19症狀,如咳嗽、喉痛、淋巴細胞計數、肺CT毛玻璃樣陰影。經核酸檢測陽性後確診為COVID-19,最終轉到隔離病房。
-
天津市腫瘤醫院淋巴腫瘤科 淋巴瘤患者指南
對於發現疾病較晚的患者,千萬不要灰心。爭取時間積極治療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2.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完成治療●樹立正確的抗癌觀念:得知罹患惡性淋巴瘤後產生複雜的心理反應是在所難免的,但不能陷於悲觀泥潭而不能自拔。此時也是家人給予淋巴瘤患者精神支持最重要的時候,一般腫瘤患者會產生哪些心理變化呢?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聽起來很陌生,但它的危害極大,需要引起重視
01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很是陌生,從認識疾病開始,探索罕見病的世界1、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簡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病理特徵是沿著小氣道、血管和淋巴管周圍的異常增殖的非典型平滑肌細胞(淋巴管肌瘤病細胞),可造成全肺的瀰漫性囊性破壞,逐漸損害肺通氣、換氣能力
-
COVID-19患者治癒出院後反覆核酸陽性病例的分析
患者首次發病潛伏期約15 d,總病程長約28 d。隨後出院隔離觀察11 d後,2月23日SARS-CoV-2核酸檢測陽性,以「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1月餘,復檢陽性1 d」於2月24日再次入院。入院時體溫37.4 ℃,自感咽幹、稍胸悶,其餘無明顯症狀。胸部CT:原雙肺感染明顯吸收減少,現雙肺仍散在淺淡斑片狀模糊影。臨床使用胸腺五肽加中藥抗病毒治療。
-
鈣衛蛋白水平升高和異常的髓細胞亞群可用於區分COVID-19輕症與...
基於該現象,針對IL-6/IL-6r-gp130軸的治療藥物可以減輕炎症反應(Michot et al., 2020)並改善免疫失調(Giamarellos-Bourboulis et al., 2020),說明IL-6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
8名接受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患者的詳細分析!
文章二中利用MSCs單次靜脈回輸治療,劑量為1X106細胞/kg。細胞移植的窗口期是經標準治療後症狀或/和體徵仍在惡化的時間。【治療效果】文章一中,首次回輸後,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反應,表明MSCs移植的耐受性良好。第二次回輸後,病人的血清膽紅素、CRP、ALT/AST逐漸下降,其他生命體徵有所改善,撤下氣管插管,病人開始在地面上走動。
-
兒童淋巴細胞比率偏高怎麼辦?有事嗎?
兒童白細胞分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的變化,出生時中性粒細胞約佔0.60-0.65,淋巴細胞約佔0.35,生後白細胞總數逐漸下降,中性粒細胞的比例也相應下降,生後4-6天兩者比例約相等;隨後淋巴細胞比例上升,約佔0.60,中性粒細胞約佔0.3;至4-6歲兩者比例又相等,以後白細胞分類與成人相似。
-
...子刊:抗癌藥物阿卡替尼有望治療重症COVID-19患者中的細胞因子...
負責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觀察到非標籤使用抗癌藥物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也譯為阿卡魯替尼)與大多數接受治療的患者呼吸困難減輕和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下降有關。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hibition of 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
-
孩子發燒,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是否有必要檢查?
4.中性粒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值 兩項結合起來看,中性粒增高 一般來說提示感染為細菌性可能大 ,但除此以外粒細胞性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它升高。5.淋巴細胞計數、淋巴細胞比值 兩項結合起來看,淋巴增高 如果是感染則病毒性可能大,也可能是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其減少可能存在免疫低下等可能。
-
《科學》:新冠重症患者中廣泛存在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藥物抑制IL...
這讓人聯想到在SARS、MERS患者和接受工程化T細胞療法的白血病患者中,均有觀察到的由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引起的ARDS、繼發性吞噬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sHLH)。新冠病毒(SARS-CoV-2)也可能感染樹突狀細胞。由樹突狀細胞功能障礙引起的活化缺陷導致的T細胞凋亡和衰竭可能與新冠病毒的免疫病理有關。但是,淋巴細胞減少症作為新冠肺炎預後不良的生物標誌物——並沒有特異性,因為它也是與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致死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CRS被發現是感染SARS-CoV和MERS-CoV的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
-
肺腫瘤發生轉移,這5個途徑很常見,患者一般會配合做3件事
2、淋巴轉移肺部淋巴引流有規律可循,右肺上葉可流到右肺門和右上縱隔淋巴結。右肺中葉可流向中下葉,然後再總去淋巴結匯集。一般肺腫瘤細胞可跟隨著淋巴轉移到身體每一個部位。1、檢查腫瘤細胞轉移的情況一旦有腫瘤細胞轉移症狀需及時去醫院做檢查,了解腫瘤細胞轉移情況,儘早接受治療,防止轉移到傷害身體其他部位。定期去醫院做檢查,根據腫瘤細胞轉移情況,製作合適的治療方案,幫助控制病情,從而延長生存期。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多數患者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但小部分患者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感染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預後差,死亡率高。 研究中這例患者66歲,2020年1月4日從武漢返回深圳,並出現高熱和咳嗽症狀。除8年高血壓病史外,無其他基礎疾病,心功能良好。胸部X線檢查可見左右肺亮度增高、多發陰影。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多數患者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但小部分患者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感染性休克等嚴重併發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預後差,死亡率高。研究中這例患者66歲,2020年1月4日從武漢返回深圳,並出現高熱和咳嗽症狀。除8年高血壓病史外,無其他基礎疾病,心功能良好。胸部X線檢查可見左右肺亮度增高、多發陰影。
-
銀屑病患者血細胞的蛋白水解竟失衡?丨臨床科研
銀屑病患者血清中氧化應激標記物水平的不斷升高,會導致自噬相關蛋白表達升高,促進自噬小體的形成,進而使牛皮癬患者血細胞中的蛋白水解失衡。那麼,在銀屑病患者血細胞中,「蛋白的水解失衡」的「始作俑者」包括什麼?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患者機械通氣相關肺纖維化機制及治療新進展
,然而機械通氣可能引發肺炎及產生纖維化反應,進而導致機械通氣相關肺纖維化的發生。 Quesnel等臨床研究表明,行機械通氣治療的ARDS患者,其BALF中成纖維細胞檢出率高達98%,甚至提出BALF中肺成纖維細胞所佔比例大於6%,可作為評估行機械通氣治療的ARDS患者病死率的獨立指標。
-
《柳葉刀》:76%新冠患者半年後出現不良症狀,部分肺功能障礙
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為 57 歲,52% 為男性;他們於 2020 年 1 月 7 號至 5 月 29 號期間在該醫院接受治療並康復出院,這項追蹤調查則是在他們發病後 6 個月進行的。研究刊發於《柳葉刀》76%患者出現不良症狀 在這項調查中,76% 的患者出現了至少一種不良症狀,這一比例在女性患者中更高。
-
人肺再生成為現實!中國完成世界首例成體肺幹細胞移植,患者症狀已...
早在2015年時,左為教授在在小鼠肺內發現了p63+/Krt5+的成體幹細胞具有再生肺臟的潛能,文章發表於Nature雜誌。經過不斷的研究,左為教授團隊終於在肺部支氣管上皮的凹陷皺褶位置,發現了零星的SOX9+標記的基底層細胞(SOX9+ Basal Cell, BC)具有肺幹細胞的潛能。
-
影響肺部小氣道的8種淋巴疾病
偶有全身症狀,如發燒、夜間盜汗、關節痛及體質量減輕等。LIP與吸菸無關。大約5%的LIP病例可發展為惡性低度B細胞淋巴瘤(9-11)。LIP偶爾會發生與Castleman病和肺澱粉樣變性有關,特別是有乾燥症候群的病史的患者。激素治療效果不明確,至今仍無理想治療方法。圖5:病例3.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LIP)。
-
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有什麼特徵?JAMA分析了138例患者……
對比結果如下:圖A為細胞數據對比,圖中黑色橫線為正常白細胞指標上限,可以看到,存活患者的白細胞指標從發病到第19天未超過正常上限,而死亡患者的白細胞指標第7天左右開始快速上升,在第9天超過正常值上限,且此後維持在較高水平。圖B中性粒細胞計數對比,黑色橫線代表正常值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