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為什麼要對新冠肺炎逝者做遺體解剖?專家這樣說

2020-12-03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陸續開始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報告》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遺體解剖的目的是什麼?

記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並對重要信息進行研究,是出於什麼目的?

劉良:目的是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傷害了病人的什麼地方,我們叫「靶器官」。我們要探討病毒的傳播途徑,還要針對這個地方研究用藥。此外,還要弄明白這個病毒是通過什麼機制讓肺受到損傷的。如果找準的話,就可以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性措施。如果沒有解剖的話,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對手,也搞不清楚它打擊你的方向,是茫然的。

首例解剖手術為何遲遲未進行?

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然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手術直到2月16日才進行,這期間劉良團隊遇到了什麼難題?

劉良:首先,場地保證不了,解剖場地必須是要負壓的,但我們國家只有負壓的實驗室,沒有負壓的解剖室。此外,倫理方面,我們還要徵求死者家屬的同意,要面對面去溝通。這包括時間和空間上的問題,所以難度很大。

記者:您在等待的過程中心態是怎樣的?

劉良:我著急,因為不斷有人死去,然後都很茫然。如果早一天知道病變,對臨床治療是非常有價值的。

家屬同意捐獻遺體,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

2月15日下午,劉良接到通知,有家屬同意捐獻親人的遺體做病理解剖,武漢金銀潭醫院同意將一間小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

劉良:這個醫院的手術室是一個帶負壓的空間,比較適合解剖。我們把裡面非必要的東西全部清走了,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不造成室內一些血跡的汙染。因為除了空氣以外,它還對地面和下水有影響。

記者:您進去之前要做什麼樣的防護?

劉良:我們跟臨床醫生一樣,要做各種防護,當然我們的防護級別要高。我們戴三層手套,兩層口罩,帽子戴兩層或者三層,然後護目鏡加上防護屏。服裝的規格也很高,密封性特別好,不透風不透氣。這樣就能把全身暴露的位置全部給封閉掉。

首例遺體解剖近三小時,是平日三倍

2月16日凌晨一點左右,劉良團隊三人進入解剖間,開始新冠肺炎逝者的第一例病理解剖。

劉良:解剖前,我們集體給他鞠躬,鞠躬時間特別長。我們對這位逝者非常尊敬,發自內心非常感謝他們,他們是大愛。平時做一例解剖手術,劉良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而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卻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幾乎是平日的三倍,到凌晨三點五十分才結束。

記者:這次時間長的原因是什麼?

劉良:第一是第一例,要謹慎小心一點;第二確實是很難受。人在裡面缺氧,到後面縫一針就大喘氣,腰也不舒服。穿上那個服裝,就跟太空人一樣,悶在裡面汗不停地往下掉,會有脫水的情況。下半夜,也有飢餓的狀態。

遺體解剖多多益善,要做分類

記者:從做第一例到現在,您覺得是多多益善,還是到了一定的需求就可以了?

劉良:多多益善。

記者:為什麼?

劉良:開始說病毒「欺負」老人,過了一段時間年輕人也有了,小孩也有了。所以它必須要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自身有沒有其他疾病做分類。這樣就能把這個肺炎的一般規律找出來。如果不做分類,很容易產生新的問題。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騰訊視頻)

謹為生命,傳遞美意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誠摯邀請您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方式如下:

微信登記:

關注公眾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點擊「志願登記」進行登記。

網站登記:

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官方網站(www.codac.org.cn)進行登記。

現場登記:

前往當地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機構或登記站書面登記。

相關焦點

  • 只有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關鍵問題
    2月16日,他和團隊在18個小時內連續完成了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人命關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變化、病理生理基礎和死亡機制。」完成屍檢後,劉良這樣告訴記者。 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
  • 臺灣專家: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 意義重大
    QUESTION 直新聞:全國第一例、第二例由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今日送檢。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送檢有怎樣的重要意義?對於未來新冠肺炎的治療和疫苗的研發有何幫助?包括在顯微鏡下做病理觀察,或是在電子顯微鏡下來觀察,這個都是蠻重要的。至於在我們的治療上面有沒有什麼意義的話,其實就是如果我們有用到一些新的藥物,在我們治療後,我們當然可以從病理解剖上,了解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副作用,或者說它有某部分有修復,這個都要從病理方面,解剖上才有辦法知道。
  • 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遺體解剖有多重要?那些「大體老師」教給我們的事
    記者/馮曉紅 賴天瑩 編輯/劉昭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下,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已於2月16日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全國首例、二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有何重大意義?
    驅動中國2020年2月17日消息,昨天晚間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顯示,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2月16日全國第一例和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備受各方關注。據悉,2月16日凌晨3點,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全國第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當日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大疫當前,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這些關鍵問題
    2月16日,他和團隊在18個小時內連續完成了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人命關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變化、病理生理基礎和死亡機制。」完成屍檢後,劉良這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
  • 法醫學教授劉良:新冠肺炎逝者屍檢病理結果將很快揭曉
    自2月16日凌晨完成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之後,劉良團隊至今已經獲得了9例逝者的病理樣本。病理解剖場地要求極嚴 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記者:什麼原因導致一直到2月16日,您才能做第一例解剖手術?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劉茜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副教授,也是參與此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解剖的劉良團隊中的一員。從2月16日起到2月26日,針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總共完成了12例,其中,劉茜參與了團隊所負責的9例。   對於遺體解剖的風險性,劉良教授曾這樣描述:「(解剖環境)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 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有什麼意義?
    2月16日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下,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凌晨3時許,全國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    18點45分,全國第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逝世患者和家屬同意捐出遺體令人尊敬,遺體解剖為何意義重大?
    昨日(2月16日),全國第一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相繼完成,目前兩具解剖病例已被送檢。相關報導介紹稱,解剖所獲的新冠肺炎病理,對於探索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疾病機制等有重大幫助,能從根本上尋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與致死性。
  •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
    為了揭開新冠病毒的真面目,從2月中旬開始了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的解剖工作。截至2月25日,全國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下稱「《方案》」)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總結了新冠病毒造成的病理變化。新冠病毒究竟如何攻擊全身?遺體解剖有什麼發現?《生命時報》邀請北京佑安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呂福東對此進行解讀。
  • 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可揭開新冠侵害人體之謎!
    據央視新聞報導,在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並且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2月16日凌晨,全國第 1 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 在當日18點45分,全國第 2 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目前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知名法醫病理學專家、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參會解剖工作。預計10天以內可以得出結論。
  • 首例新冠肺炎解剖結果終於出爐!過程著實不易
    2020 年 2 月 16 日,全國首批因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屍體檢驗工作在武漢完成,曾參與 SARS 病例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劉良教授團隊與相關專家共同承擔了屍體解剖檢驗工作。此前,已有不少病理學家、法醫在積極呼籲進行新冠肺炎病例屍體檢驗,以期加深對此病的理解。
  • 兩份新冠肺炎病理檢驗出爐: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劉良所帶領的團隊已在前一天完成前兩例遺體病理解剖,樣本送檢。加快速度,預計10天能出結果。 而在2月16日、17日,兩份關於新冠肺炎患者病理檢驗的論文均已發布,得出的結論均指向,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特徵與SARS感染相似。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4例SARS逝者解剖檢驗的主要病理變化,可歸納為肺部病變、免疫器官損傷、全身性血管炎、全身中毒性改變及繼發感染四個方面。 1. 肺部病變 肺部是SARS冠狀病毒攻擊的主要靶器官,表現為肺水腫、肺實變、肺出血。
  • 《柳葉刀》發布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有助了解發病機制
    2月18日,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COVID-19)逝者的病理報告。這份報告詳細講述了一名50歲男子從發病到死亡的全過程,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在遺體上獲取活檢標本,從而研究出該逝者的病理特徵。
  •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後,眼前一幕令人驚訝,科學家:必須儘快焚燒
    歸根到底,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了解還是不夠全面,就在近日,印度為了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對新冠患者的遺體進行了解剖,呈現在科學家眼前的一幕令人驚訝。死去患者的肺部堅硬地像一個皮球一樣,並且在他的喉嚨和鼻子處取得的新冠病毒樣本顯示,病毒在他死後的18個小時依舊具有活性,這意味著新冠患者的屍體依舊具備傳染性,科學家們紛紛表示必須將新冠死亡患者儘快焚燒!
  • 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完,我們還能從組織中讀出什麼?
    相同的病毒感染,卻為什麼導致被感染的不同個體出現了如此巨大差異的病毒感染症狀呢?(左右滑動查看)DAPI–Blue;Celltype marker –Red;Individual virus particles-Green日前,全國第一例、第二例由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已被送檢,對於探索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疾病機制等有重大幫助,並能從根本上尋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給未來臨床治療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據。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
  • 兩名醫學生跪地救人無效遭惡評,逝者家屬這樣說…… | 醫脈3分鐘
    ➤兩名醫學生跪地救人無效遭惡評,逝者家屬卻這樣說……  圖源:看看新聞視頻截圖逝者胡某的家屬事發後當面致謝:「雖然人走了,但必須要感恩。」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1億人重新陷入極端貧困。此前世界銀行估計,將有6000萬人因新冠肺炎疫情陷入極端貧困,但新的評估認為,這一情況可能惡化,導致貧困人數將上升到7000萬至1億人。馬爾帕斯同時表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惡化持續下去,「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