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陸續開始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報告》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遺體解剖的目的是什麼?
記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並對重要信息進行研究,是出於什麼目的?
劉良:目的是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傷害了病人的什麼地方,我們叫「靶器官」。我們要探討病毒的傳播途徑,還要針對這個地方研究用藥。此外,還要弄明白這個病毒是通過什麼機制讓肺受到損傷的。如果找準的話,就可以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性措施。如果沒有解剖的話,基本上就搞不清楚對手,也搞不清楚它打擊你的方向,是茫然的。
首例解剖手術為何遲遲未進行?
早在1月22日,劉良就呼籲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病理解剖,並聯合團隊向相關部門遞交緊急報告,強調病理解剖的重要性。然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手術直到2月16日才進行,這期間劉良團隊遇到了什麼難題?
劉良:首先,場地保證不了,解剖場地必須是要負壓的,但我們國家只有負壓的實驗室,沒有負壓的解剖室。此外,倫理方面,我們還要徵求死者家屬的同意,要面對面去溝通。這包括時間和空間上的問題,所以難度很大。
記者:您在等待的過程中心態是怎樣的?
劉良:我著急,因為不斷有人死去,然後都很茫然。如果早一天知道病變,對臨床治療是非常有價值的。
家屬同意捐獻遺體,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
2月15日下午,劉良接到通知,有家屬同意捐獻親人的遺體做病理解剖,武漢金銀潭醫院同意將一間小手術室改造為解剖間。
劉良:這個醫院的手術室是一個帶負壓的空間,比較適合解剖。我們把裡面非必要的東西全部清走了,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不造成室內一些血跡的汙染。因為除了空氣以外,它還對地面和下水有影響。
記者:您進去之前要做什麼樣的防護?
劉良:我們跟臨床醫生一樣,要做各種防護,當然我們的防護級別要高。我們戴三層手套,兩層口罩,帽子戴兩層或者三層,然後護目鏡加上防護屏。服裝的規格也很高,密封性特別好,不透風不透氣。這樣就能把全身暴露的位置全部給封閉掉。
首例遺體解剖近三小時,是平日三倍
2月16日凌晨一點左右,劉良團隊三人進入解剖間,開始新冠肺炎逝者的第一例病理解剖。
劉良:解剖前,我們集體給他鞠躬,鞠躬時間特別長。我們對這位逝者非常尊敬,發自內心非常感謝他們,他們是大愛。平時做一例解剖手術,劉良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而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卻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幾乎是平日的三倍,到凌晨三點五十分才結束。
記者:這次時間長的原因是什麼?
劉良:第一是第一例,要謹慎小心一點;第二確實是很難受。人在裡面缺氧,到後面縫一針就大喘氣,腰也不舒服。穿上那個服裝,就跟太空人一樣,悶在裡面汗不停地往下掉,會有脫水的情況。下半夜,也有飢餓的狀態。
遺體解剖多多益善,要做分類
記者:從做第一例到現在,您覺得是多多益善,還是到了一定的需求就可以了?
劉良:多多益善。
記者:為什麼?
劉良:開始說病毒「欺負」老人,過了一段時間年輕人也有了,小孩也有了。所以它必須要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自身有沒有其他疾病做分類。這樣就能把這個肺炎的一般規律找出來。如果不做分類,很容易產生新的問題。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騰訊視頻)
謹為生命,傳遞美意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誠摯邀請您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方式如下:
微信登記:
關注公眾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點擊「志願登記」進行登記。
網站登記:
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官方網站(www.codac.org.cn)進行登記。
現場登記:
前往當地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機構或登記站書面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