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當前,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這些關鍵問題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發(周牧攝)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鑑定協會會長劉良2月17日在朋友圈發了條信息,正式「閉門謝客」:「大敵當前,需要專心做事,保存體力和腦力。」

2月16日,他和團隊在18個小時內連續完成了兩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人命關天。要加快工作,搞清病理變化、病理生理基礎和死亡機制。」完成屍檢後,劉良這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為什麼要做遺體解剖?因為它沒有替代方案。

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對病人體內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細胞缺氧或用氧障礙,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MODS)的臨床診斷還缺乏形態學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解剖才能知曉。

「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劉良也反覆強調,「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會出現毛玻璃樣病變,但肺部究竟是怎麼病變的,沒搞清楚;臨床上,患者會出現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的情況,這比較反常,有些醫生也百思不得其解;現在我們也在爭論糞口傳播究竟存不存在,就需要對從口腔到肛門每個地方做觀察取材,看病毒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它的存在是不是受到腸道微環境的影響……」在劉良看來,病理學檢查如同在戰場前方派出偵察兵,實地勘察清楚,才能指導作戰。

叢斌指出,解剖,除了明確組織學病變特徵、病理變化機制和死亡機制外,也可從體液、組織中分離新冠肺炎病毒病原體,對一、二、三代病原體進行系統分析,判斷其傳染性和致病性變化規律,據此判斷疫情的發展趨勢;還應做必要的生化檢驗、免疫學檢驗和組學分析,從分子水平研究病原體與機體相互作用關係及發病規律。「通過這些檢驗,可為救治病人提供科學依據和創新思路。」

若患者或其家屬願意捐獻遺體,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屍體解剖查驗規定》,由相關部門牽頭組織相關病理學和法醫病理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專家對新冠病毒逝者遺體進行必要的系統屍體解剖檢驗,事先要做好詳細的屍檢計劃。「捐獻遺體,也是在為抗擊疫情作重大貢獻。」叢斌說。

遺體解剖特事特辦

前段時間,劉良接受了多家媒體採訪,呼籲儘快開展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他和團隊也一直處於待命狀態,制定好了解剖手冊,就等著能夠上「戰場」。

當然,他也知道,對解剖人員的安全和解剖場地的選擇,醫療機構存有顧慮。

中國科學院院士、臨床病理學專家卞修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前期沒有進行屍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當初,對病因、傳播途徑和病原傳染性了解得不清楚;後來,死亡病例增多,但針對這種傳染病屍檢工作具體規定沒有出臺;醫療機構主要精力集中在診治,也怕屍檢風險;國內缺乏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屍檢室。」卞修武介紹,傳染病屍檢對屍檢室條件有明確要求,還要得到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的指定。「疫情也提醒我們,大型醫療機構和醫學院校病理學科或相關學科應該高標準設置屍檢室,區域醫療中心應該設置可以承擔傳染病屍檢和病理樣本處理任務的屍檢室,特別是要有負壓系統,有病理檢測的設備等。」

劉良透露,這次屍檢打破了常規——先行動,後正式下文。

2月15日晚9點多,劉良接到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電話,表示有一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可以進行解剖。劉良緊急安排團隊人員從武漢各處集結到醫院,穿好防護服,於凌晨1點多開始屍檢,凌晨3點50結束。回家後,僅僅睡了兩個小時,劉良就起床和團隊人員復盤屍檢流程,總結哪裡可以改善和提高。中午11點多,他再次接到金銀潭醫院的電話,稱還有一例遺體需要屍檢。於是,劉良又召集人員前往醫院,這次屍檢於下午6點半左右結束。

給新冠肺炎逝者做遺體解剖,比平時更加艱難。穿上隔離防護服後,不到十分鐘,就滿頭大汗。幹平時可以輕鬆幹的活時,也呼吸困難,護目鏡模糊一片,「像高原反應一樣。第一例做到大半截,就出現心慌、頭暈等低血糖的症狀。」劉良回憶。

屍檢能夠快速進行,得益於家屬的同意。「我們屍檢前專門向遺體默哀。」它也得益於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效的緊急會議。2月15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在武漢召開會議研究新冠肺炎病死病例屍檢有關事宜。 「基本上是特事特辦的模式,救人要緊,在緊急出臺文件的同時,迅速給重點醫院口頭通知。」劉良說。

目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病理已經送檢。

相關連結

SARS防控 病理解剖功不可沒

據《健康報》報導,SARS暴發後,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被確定為死亡病例的定點屍檢醫院。2003年2月11日,原南方醫科大學病理學系主任兼南方醫院病理科主任丁彥青帶領團隊主刀完成了第一例SARS死亡病例的屍檢,其後又做了三例,為SARS病因的明確、發病機制、治療、防護、預防再發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措施的建立,均作出了突出貢獻。

「那是一名60多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廣東省第一位因SARS離世的患者。我們觀察全部臟器看到,病變非常嚴重。肺部、肝臟、脾臟、淋巴結、心臟等器官都有病變。尤其是肺部嚴重的肺水腫和組織壞死,肺泡上皮增生,肺泡充滿滲出物,肺透明膜形成等。」丁彥青根據病理變化和特殊染色證實,觀察到病毒包涵體,確定是病毒感染。「重複做了3次檢驗,都是這種結果。之後13日解剖的第二例,也是這個結果。我們確定它是病毒性肺炎。」

在這之前,新華社發布了北京同行的結論:「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體。」當天晚上,丁彥青仍堅持「不是衣原體,是病毒」的判斷,並寫下了四條依據。這其中,非常關鍵的兩條信息來源於病理解剖觀察結果:第一,衣原體肺炎屬肺間質肺炎,肺泡隔會增寬,但這次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例屍檢顯示,肺泡隔變化不大;第二,在本次發生的非典型肺炎病例中找到了病毒包涵體,這是診斷為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據。

相關焦點

  • 只有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才能回答關鍵問題
    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此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感染致病、致死的病理學機制並不十分明確,對病人體內的免疫性炎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細胞缺氧或用氧障礙,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MODS)的臨床診斷還缺乏形態學依據——這些都需要通過解剖才能知曉
  • 家屬要求解剖遺體尋找真相
    富士康二度召開發布會回應「馬向前死亡事件」  家屬要求解剖遺體尋找真相  新聞追蹤  本報深圳訊羊城晚報記者陳驍鵬報導:19歲的深圳富士康工人馬向前在工廠內突然死亡(詳見本版26日報導),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
  • 臺灣專家: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 意義重大
    QUESTION 直新聞:全國第一例、第二例由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今日送檢。遺體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送檢有怎樣的重要意義?對於未來新冠肺炎的治療和疫苗的研發有何幫助?ANSWER 臺北和平醫院急診室前主任 張裕泰:我們遺體的解剖在我們的醫學上來講是蠻重要的,因為我們只有解剖以後才能知道,到底在人體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比如說肺炎的嚴重度到什麼樣一個程度,我們在遺體解剖裡面才能知道。
  • 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對病理解剖的意義不太了解,我們都知道CT下肺的樣子:磨玻璃影,但是磨玻璃影對應的損害是多種多樣的。有一句話叫做眼見為實,只有在顯微鏡下看過病變細胞,我們才能更深入了解病毒對肺的損害情況。
  • 逝世患者和家屬同意捐出遺體令人尊敬,遺體解剖為何意義重大?
    但了解依然十分有限,關於新冠肺炎仍有一系列關鍵疑問沒有得到解答,包括但不限於:「第一、病毒來源;第二、病毒損害器官的病變特徵;第三、病毒與機體各器官、細胞的親嗜性、分布方式,有否在胃腸道、泌尿道、生殖道內分布的可能等;第四、病毒損害器官、細胞的分子基礎;第五、治療該如何根據器官病變來進行針對性調整,降低死亡率;第六、病毒侵害後的病變模式等問題。
  • 醫學院學生解剖課前為遺體默哀 曾有人難忍退學
    學生們在向遺體捐獻者默哀致敬有的人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可在醫學院實驗室裡,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選擇用自己的遺體作為教學研究的工具,以這種方式繼續「生存」——「無語良師」就是醫學院學生對這些解剖教學用遺體的尊稱
  • 全國首例、二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有何重大意義?
    驅動中國2020年2月17日消息,昨天晚間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顯示,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2月16日全國第一例和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備受各方關注。據悉,2月16日凌晨3點,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全國第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當日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新冠患者遺體解剖後,眼前一幕令人驚訝,科學家:必須儘快焚燒
    據環球網報導,如今已經邁入了十一月份,但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行動不僅沒有緩和,反而愈發猖獗起來,尤其是現在北半球國家正處於秋冬季節,疫情的反彈讓這些國家措手不及。歸根到底,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了解還是不夠全面,就在近日,印度為了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對新冠患者的遺體進行了解剖,呈現在科學家眼前的一幕令人驚訝。死去患者的肺部堅硬地像一個皮球一樣,並且在他的喉嚨和鼻子處取得的新冠病毒樣本顯示,病毒在他死後的18個小時依舊具有活性,這意味著新冠患者的屍體依舊具備傳染性,科學家們紛紛表示必須將新冠死亡患者儘快焚燒!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班長鬱婷燕說,「和『遺體』這種冷冰冰的詞相比,學生們更願意使用臺灣慈濟大學的提法,稱他們為『大體老師』。局部解剖學的第一課,老師就帶著我們全班向『大體老師』默哀。」鬱婷燕說,但從那之後的每次課,這8位同學一直堅持著這簡潔的小儀式。「沒有人要求我們,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給鬱婷燕上解剖課的張露青老師始終記得這樣一位老奶奶。「她拎著大包小包,衣衫破舊。
  • 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遺體解剖有多重要?那些「大體老師」教給我們的事
    希波克拉底後,希臘的醫學在亞歷山大繁盛,希臘的內科醫生蓋倫旅行到羅馬,在動物身上進行屍體解剖,撰寫《解剖法則》,流傳到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蓋倫的《解剖法則》一書被證實諸多錯誤,維薩裡時教授的《人體的構造》、阿基裡尼的《人體解剖學》等著作彌補了缺失,解剖學進一步發展。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劉茜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病理學副教授,也是參與此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解剖的劉良團隊中的一員。從2月16日起到2月26日,針對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總共完成了12例,其中,劉茜參與了團隊所負責的9例。   對於遺體解剖的風險性,劉良教授曾這樣描述:「(解剖環境)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 面對面:為什麼要對新冠肺炎逝者做遺體解剖?專家這樣說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陸續開始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遺體解剖的目的是什麼?記者: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遺體,並對重要信息進行研究,是出於什麼目的?劉良:目的是要搞清楚這個病毒傷害了病人的什麼地方,我們叫「靶器官」。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1.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律法規。2005年9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規範我省的遺體和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實施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  2. 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決定權是誰?
  • 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大三學生陳麗麗說:「身為一名醫學生,除了站在講臺上向我們傳道授業的老師以外,我們還有一位特殊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身軀教會我們人體的結構、血脈的走形,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大體老師』或者『無言良師』。」
  • 涉及倫理問題引熱議
    手術要解決如何解剖、各個組織如何修復重建、怎麼做才能保證術後功能得到最大恢復等一系列問題,我們的手術對這些方面做了一個詳細的描述和創新性的設計。」遺體頭移植的成功是否代表著頭移植手術可在活體上施行?  任曉平表示,活體的成功率要做了以後才能知道,臨床前設計的方案之後也會不斷改進。
  • 男網紅潛入解剖館,涉嫌拍攝捐贈遺體視頻?被批沒有底線!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出現的視頻。 最讓學生氣憤的是,視頻中他濃妝豔抹,開著十級濾鏡,在解剖臺上搔首弄姿。這次他潛入解剖館,確實觸碰到了醫學倫理以及學科尊嚴的底線。 學生們怒斥:「我都沒這麼拿過標本,還不戴手套,真是氣死了!」「解剖樓是神聖的,這不是網紅來蹭流量的地方。」
  • ...系列‖ 生命大愛 一網情深「雲紀念」緬懷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清明將至,為緬懷紀念人體器官和遺體捐獻者,3月31日上午10時,由河南省紅十字會主辦、河南福壽園承辦舉行的河南省第十屆紅十字遺體、人體器官捐獻者雲紀念活動如期拉開帷幕,通過「福壽雲·雲掃祭」網絡平臺,以網上掃祭的形式,開展以「生命大愛·一網情深」為主題的緬懷紀念活動
  • 蘇州大學退休教授張欽捐獻遺體角膜,其一生從事解剖教學工作
    蘇州大學退休教授張欽捐獻遺體角膜,其一生從事解剖教學工作 馬力/@央視新聞 2018-10-10 16:42
  • 高擎利劍驅疫魔——科研攻關助力湖北戰「疫」記
    加強藥物、醫療裝備研發和臨床救治相結合,切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是疫情防控關鍵階段的重中之重。(小標題)科研攻關: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戰「疫」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較量,也是一場科研與時間的賽跑。某種程度上,相關科研攻關的進展,直接決定著我們與勝利的距離。病毒侵襲人體的要害在哪?對不同器官最終造成怎樣的傷害?這些問題如果不通過遺體解剖搞清楚,就難以得知病情的真相,治療也難以有的放矢。
  •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
    大學解剖課的屍體從何而來?使用完畢後,又會如何處理?絕大部分的大學知識,都是枯燥無聊的,所幸在於一點,很多專業對技能的掌握程度,都沒有嚴格的要求,大學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往不同的方向發展,但這僅限於大多數專業,還有一些專業,本身的專業性特別強,比如說法律、醫學,都是需要你付出很多的時間,才能夠融會貫通的。而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醫生做手術的時候,都是需要動刀子的,因此學醫的人,如果選擇的是這一方向,就會上解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