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2021-01-12 人民網

  南京醫科大學七年制2011級臨床8班,有8個同學約定了一個特殊的儀式:每次這門課開始時,大家穿著白大褂,默默地站在老師的周圍,低著頭,持續一分鐘。這是一堂局部解剖課,這個實驗組的同學簇擁著的,被橙色布袋覆蓋著的,是南醫大最特殊的教育者——「大體老師」。

  先學會尊重「大體老師」

  「相當於說聲『老師好』。和走上講臺的老師不同,『大體老師』沒動作不說話,但他們卻用高尚的行動,支持著醫學事業發展。」班長鬱婷燕說,「和『遺體』這種冷冰冰的詞相比,學生們更願意使用臺灣慈濟大學的提法,稱他們為『大體老師』。局部解剖學的第一課,老師就帶著我們全班向『大體老師』默哀。」鬱婷燕說,但從那之後的每次課,這8位同學一直堅持著這簡潔的小儀式。「沒有人要求我們,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給鬱婷燕上解剖課的張露青老師始終記得這樣一位老奶奶。「她拎著大包小包,衣衫破舊。從外地來南京,找到南醫大志友辦公室。」張老師說,老奶奶希望去世以後捐出遺體,但不知道怎麼辦手續,張老師拿出申請表給她填寫時,老人說她不識字。接近中午了,她從包裡面拿出炒米,問我要開水準備衝炒米當午飯。張老師隨即就去食堂為老奶奶打了一份盒飯。「可她並沒有吃,而是小心地收好,說是留到晚上。」

  「這樣貧寒,可她想要捐獻遺體,這讓我感動。」張老師說,她在同學們本學期的第一堂解剖課講了這個故事。並告訴大家上解剖課時應該:默哀、感恩、嚴肅、認真。

  「大體老師」都是誰?

  「到本學期解剖課全部結束時,老師才會讓我們看他們的病歷和死亡報告,所以現在並不知道這些大體老師來自何方,但我們始終感謝他們。」周正同學說,同學們現在都是在網上了解並記住這些「大體老師」的:

  2013年3月1日,淮安市100歲的吳舫老人去世。2011年,吳老就和兒子謝廣亞一起籤下遺體捐獻志願書。這不僅是淮安市最早的兩位遺體捐獻志願者和唯一一對母子志願捐體,吳舫老人也是我省遺體捐獻年齡最長者。

  2013年2月1日,泰州79歲的「愛心奶奶」周劍秋因為多發性骨髓瘤醫治無效去世。南醫大接受了周奶奶的遺體捐獻。從2005年開始她帶動多位老人為貧困孩子織毛衣,泰州人民稱她們「愛心奶奶」。老人早年學醫,自從籤訂了捐獻協議,就拒絕服用除止痛藥之外的其他藥物,「我的病在骨頭裡,五臟六腑都是好的,別因為吃藥把內臟吃壞了,到時會對學生們研究有影響。」

  2012年7月20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秦傑去世,享年86歲。老人遺囑明確「遺體捐贈,不舉行任何治喪活動」,這是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點貢獻。2012年6月2日,在得知16歲的女兒心臟的疾病沒法治癒之後,40多歲的朱先生決定,將女兒的眼角膜捐獻,希望讓別人恢復光明,遺體則捐獻給南醫大供科研使用,希望未來能有醫治女兒所患疾病的方法。2012年2月28日,南醫大護理學院大一學生李娟被黑色素瘤奪去生命,她生前決定把遺體捐獻給母校。

  「他們的課太需要珍惜」

  局部解剖課是實踐為主的課程。王儀春同學說:「書本描述的人體結構,我們要在標本上驗證、親眼看到,才能對這個部位有更深刻的認識。整個學醫期間,我們只有這樣一學期的機會去接觸『大體老師』,這門課太需要珍惜了。」朱家麗同學說。

  「每年至少需要100例!」南醫大解剖學系主任丁炯教授說,目前南醫大每年招生2000人左右。雖然現在志願者捐獻遺體的人數逐年上升,但每年仍不到70例,用於教學所需的至少還缺三分之一。接收的遺體主要用於人體解剖教學。「會先用福馬林等液體進行防腐處理3年以上,然後開始使用。」目前的遺體捐獻數量仍然無法滿足醫學教學需要。

  「因為遺體數量不夠,對教學還是有影響的,有部分專業的學生沒有機會進行解剖操作。」不過,對於其他有實驗需要的醫學生,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的方式讓同學們網上報名。因為名額有限,每學期到了這個時候報名場面都很火爆。同學們選這門課基本上都不是衝著學分來的,很多同學已經修滿了學分還是要來選,為的就是多動手,多實踐。大家都體會到,機會來之不易。學校教務處的一位老師說。(通訊員 蔡心軼 揚子晚報記者 蔡蘊琦)

相關焦點

  •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向「無言老師」鞠躬後想哭
    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畢業生向解剖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6月10日,在該校解剖樓,一群畢業生隔著大門向裡面的「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告別。一幕幕回憶湧上心頭,2017年,我第一次帶著羅澤銘善和她的小夥伴一起到青島海陽市參加器官捐獻的社會實踐,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帶著學生一起推廣器官捐獻的願望就此萌生了。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我帶著跟隨我一起推動器官捐獻宣傳的學生們一同開展大體老師的致敬活動和校園器官捐獻宣傳,他們在參與時的專注和走近的狀態告訴我,這場生命的教育是可以去喚醒和引導他們對職業的大愛精神培養。
  • 清明節緬懷遺體捐獻者 「大體老師」大愛無聲
    華商報記者 黃利健 攝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他們是平凡的人,卻選擇了不平凡的離去方式,他們就是遺體捐獻者。  4月1日,陝西省紅十字會、西安市紅十字會、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西安市眼庫等單位,首次聯合舉行「奉獻大愛傳承生命2017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儀式」,在交大醫學部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前,家屬代表及大學生代表向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敬獻花籃、鮮花,擺放千紙鶴,表達崇敬之情。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  對話­  上課前需向「大體老師」默哀鞠躬­  對話人:首都醫科大2012屆臨床專業生鄭超­  遺體捐獻完成交由學校保管後,將以「大體老師」的身份在醫學院的實驗室內度過「延長」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
  • 緬懷捐獻者 重慶醫科大學師生感恩"大體老師"
    人民網重慶3月28日電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   3月28日上午,「緬懷捐獻者、彰顯醫學心」 的清明祭奠活動在重慶醫科大學舉行,4000餘名醫學生向遺體捐獻者致敬,緬懷那些不平凡的生命,向他們道一聲感激。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
    對話   上課前需向「大體老師」默哀鞠躬   對話人:首都醫科大2012屆臨床專業生鄭超   遺體捐獻完成交由學校保管後,將以「大體老師」的身份在醫學院的實驗室內度過「延長」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作為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的一名2012屆畢業生,鄭超回憶起大學時代的「大體老師」,仍記得第一堂課的緊張,以及對「大體老師」的無限敬意。
  • 徐州舉辦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 徐醫百名學子致敬「大體老師」
    你的崇高選擇,讓無助者不再無助;你的無私奉獻,讓痛苦者不再痛苦……」3月17日上午,由徐州市紅十字會主辦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該市遺體器官捐贈者紀念園(第二公墓院內)舉行。徐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深情朗誦讚歌並進行醫學生誓言宣誓,向捐獻者致敬,為生命禮讚!
  • 清明致敬「大體老師」 北京2097人實現遺體捐贈
    高聳的「生命」紀念碑前,祭奠憑弔者絡繹,向一個個平凡又偉大的名字,致以哀思和敬意。  這是北京專為遺體志願捐獻者樹立的紀念碑。「雙手託心」的石碑,挺拔聳立;環繞兩側的墓碑群內,沒有骨灰、沒有遺骸,惟留下密密麻麻的名字,依捐獻年份排列,共2096個(尚有1名捐獻者名字未刻上墓碑)。  「家裡過得都挺好的」。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在醫學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整體器官叫作大體形態結構,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叫作顯微形態結構。所以遺體又被稱為「大體標本」。出於對捐獻者的尊重,醫學生往往稱之為「大體老師」。人體解剖學是南大醫學院學生的必修課。朱亞文老師和董平老師教授這門課的理論部分,而周宇坤老師則負責實踐部分的教學。
  • 醫學院學生解剖課前為遺體默哀 曾有人難忍退學
    學生們在向遺體捐獻者默哀致敬有的人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可在醫學院實驗室裡,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選擇用自己的遺體作為教學研究的工具,以這種方式繼續「生存」——「無語良師」就是醫學院學生對這些解剖教學用遺體的尊稱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引眾怒
    正如他並不清楚「大體老師」對醫學生和醫學界的意義。尊敬「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的第一堂課「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第一個手術"患者"。籤訂遺體捐獻協議書後,遺體捐贈者將在過世的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學使用時再復溫到4℃,從而能夠保證遺體的新鮮程度,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一個人願意捐獻出自己的遺體做為醫學教學,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奉獻精神。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為何引發眾怒?
    正如他並不清楚「大體老師」對醫學生和醫學界的意義。 尊敬「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的第一堂課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第一個手術"患者"。
  • 百萬網紅冒充醫學生擺拍「大體老師」,遭網友痛批!
    一名大連醫科大學的在校學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每次上課前,我們都會哀悼眼前的『大體老師』,因為大家都知道,是他們的奉獻,我們才會有機會去模擬手術、去掌握人體的基本知識。」
  • 大體老師,醫學院的無言良師
    王聖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本學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二年級的學生迎來了他們在局部解剖課上的特殊老師
  • 吳思,無私的大體老師
    在醫學院,師生們對遺體捐獻者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遵循她的遺願,家屬捐獻了她的眼角膜,並將遺體捐獻給母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供學弟學妹們進行解剖研究。吳思已去,留下的,是一位偉大又無私的大體老師。「即使抽到一手爛牌,也要決心打好」2016年吳思本科畢業後,留在長沙工作。2018年9月,吳思不明原因地發燒,然後伴隨腹痛。
  • 溫州醫科大學舉行大體老師感恩追思會
    溫州網訊「感謝老師,老師,您一路走好!」3月23日上午,在溫州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內,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告別儀式,9位大體老師的骨灰被交還給遺體捐獻者的家屬。  大體老師是專屬於醫學生的「無語良師」,是醫學界對於遺體捐獻者的尊稱。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送別,火神山28位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解剖醫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稱為老師意為捐獻者用自己的身體遺體捐獻者家屬:「捐獻出來的話,也只是希望早日結束這場疫情吧。
  • 40位大體老師一半是成人 他們的「休息室」就在屍體庫
    在廈門醫學院,每名大一醫學生都會上一門課———《人體解剖學》,為他們授課的是兩位老師———實驗教學老師和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也就是遺體捐贈者,又被醫學生尊稱為「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們雖不說話,卻用自己的軀體為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傳授豐富的人體基本知識,在另一個世界推動著人類醫學的進步。
  • 網紅溜進解剖室擺拍?律師函警告!網友:「大體老師」豈容隨意褻瀆
    該網紅妝容精緻、長發飄飄,穿著白大褂 出沒於解剖教室,視頻顯示有多處馬賽克上被標註「兔子解剖」、「人體標本」 等字樣。據澎湃新聞消息,11月25日,大連醫科大學宣傳部工作人員確認了上述事件發生於該校。 這名工作人員表示,學校已經草擬好了律師函, 當天上午已聯繫了該網紅,讓他及時刪除關於解剖「大體老師」 的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