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七年制2011級臨床8班,有8個同學約定了一個特殊的儀式:每次這門課開始時,大家穿著白大褂,默默地站在老師的周圍,低著頭,持續一分鐘。這是一堂局部解剖課,這個實驗組的同學簇擁著的,被橙色布袋覆蓋著的,是南醫大最特殊的教育者——「大體老師」。
先學會尊重「大體老師」
「相當於說聲『老師好』。和走上講臺的老師不同,『大體老師』沒動作不說話,但他們卻用高尚的行動,支持著醫學事業發展。」班長鬱婷燕說,「和『遺體』這種冷冰冰的詞相比,學生們更願意使用臺灣慈濟大學的提法,稱他們為『大體老師』。局部解剖學的第一課,老師就帶著我們全班向『大體老師』默哀。」鬱婷燕說,但從那之後的每次課,這8位同學一直堅持著這簡潔的小儀式。「沒有人要求我們,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給鬱婷燕上解剖課的張露青老師始終記得這樣一位老奶奶。「她拎著大包小包,衣衫破舊。從外地來南京,找到南醫大志友辦公室。」張老師說,老奶奶希望去世以後捐出遺體,但不知道怎麼辦手續,張老師拿出申請表給她填寫時,老人說她不識字。接近中午了,她從包裡面拿出炒米,問我要開水準備衝炒米當午飯。張老師隨即就去食堂為老奶奶打了一份盒飯。「可她並沒有吃,而是小心地收好,說是留到晚上。」
「這樣貧寒,可她想要捐獻遺體,這讓我感動。」張老師說,她在同學們本學期的第一堂解剖課講了這個故事。並告訴大家上解剖課時應該:默哀、感恩、嚴肅、認真。
「大體老師」都是誰?
「到本學期解剖課全部結束時,老師才會讓我們看他們的病歷和死亡報告,所以現在並不知道這些大體老師來自何方,但我們始終感謝他們。」周正同學說,同學們現在都是在網上了解並記住這些「大體老師」的:
2013年3月1日,淮安市100歲的吳舫老人去世。2011年,吳老就和兒子謝廣亞一起籤下遺體捐獻志願書。這不僅是淮安市最早的兩位遺體捐獻志願者和唯一一對母子志願捐體,吳舫老人也是我省遺體捐獻年齡最長者。
2013年2月1日,泰州79歲的「愛心奶奶」周劍秋因為多發性骨髓瘤醫治無效去世。南醫大接受了周奶奶的遺體捐獻。從2005年開始她帶動多位老人為貧困孩子織毛衣,泰州人民稱她們「愛心奶奶」。老人早年學醫,自從籤訂了捐獻協議,就拒絕服用除止痛藥之外的其他藥物,「我的病在骨頭裡,五臟六腑都是好的,別因為吃藥把內臟吃壞了,到時會對學生們研究有影響。」
2012年7月20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秦傑去世,享年86歲。老人遺囑明確「遺體捐贈,不舉行任何治喪活動」,這是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點貢獻。2012年6月2日,在得知16歲的女兒心臟的疾病沒法治癒之後,40多歲的朱先生決定,將女兒的眼角膜捐獻,希望讓別人恢復光明,遺體則捐獻給南醫大供科研使用,希望未來能有醫治女兒所患疾病的方法。2012年2月28日,南醫大護理學院大一學生李娟被黑色素瘤奪去生命,她生前決定把遺體捐獻給母校。
「他們的課太需要珍惜」
局部解剖課是實踐為主的課程。王儀春同學說:「書本描述的人體結構,我們要在標本上驗證、親眼看到,才能對這個部位有更深刻的認識。整個學醫期間,我們只有這樣一學期的機會去接觸『大體老師』,這門課太需要珍惜了。」朱家麗同學說。
「每年至少需要100例!」南醫大解剖學系主任丁炯教授說,目前南醫大每年招生2000人左右。雖然現在志願者捐獻遺體的人數逐年上升,但每年仍不到70例,用於教學所需的至少還缺三分之一。接收的遺體主要用於人體解剖教學。「會先用福馬林等液體進行防腐處理3年以上,然後開始使用。」目前的遺體捐獻數量仍然無法滿足醫學教學需要。
「因為遺體數量不夠,對教學還是有影響的,有部分專業的學生沒有機會進行解剖操作。」不過,對於其他有實驗需要的醫學生,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的方式讓同學們網上報名。因為名額有限,每學期到了這個時候報名場面都很火爆。同學們選這門課基本上都不是衝著學分來的,很多同學已經修滿了學分還是要來選,為的就是多動手,多實踐。大家都體會到,機會來之不易。學校教務處的一位老師說。(通訊員 蔡心軼 揚子晚報記者 蔡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