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孫小鵬 實習生 鄭植方 通訊員 周圓 吳徵宇)又是一年畢業季,廣東醫科大學的臨床專業畢業生連日來都忙著在校內各處合影留念,或向師長辭行,或與同窗話別。6月10日,在該校解剖樓,一群畢業生隔著大門向裡面的「大體老師」(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鞠躬告別。
當晚,畢業生輔導員蔡曉穎老師在朋友圈裡發了這麼一段文字:「凌晨,畢業生離校的不舍情緒一直延續著,輾轉難眠中我看到了學生發了一張在解剖教研室外鞠躬的照片。一幕幕回憶湧上心頭,2017年,我第一次帶著羅澤銘善和她的小夥伴一起到青島海陽市參加器官捐獻的社會實踐,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帶著學生一起推廣器官捐獻的願望就此萌生了。在接下來的兩年裡,我帶著跟隨我一起推動器官捐獻宣傳的學生們一同開展大體老師的致敬活動和校園器官捐獻宣傳,他們在參與時的專注和走近的狀態告訴我,這場生命的教育是可以去喚醒和引導他們對職業的大愛精神培養。2020屆學生畢業了,他們能夠自發的向『大體老師』鞠躬告別,我的內心是被深深觸動的,生命的教育在那些實踐的年月已經在他們的內心播下種子,並且生根發芽。」
畢業生羅澤銘善系廣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20屆畢業生,湛江市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員,2017年作為廣東醫科大學遺愛器官捐獻宣傳志願服務隊隊員赴山東煙臺,進行「讓愛與生命永續」暑期三下鄉活動,宣傳器官捐獻知識;2018年致敬無語良師活動醫學生誓詞領誓者。已考上汕頭大學外科學普通外科方向研究生。她是那一群畢業生中的一員。原來10日上午她已經一個人向大體老師鞠躬告別,下午舍友們又再一起去。由於疫情原因,解剖樓並未開放,她們選擇在門外鞠躬。
在醫院實習的經歷讓羅澤銘善深刻認識到解剖學的重要性。「很多醫學知識我們是從解剖大體老師身上學到的,如果沒有他們,那麼可能就是活生生的患者要付出血的代價,所以的話我們非常感激他們,給了我們上了醫學的第一堂課,所以離校前我一定要回到解剖樓,再次表達我的感謝和紀念。」
據悉,廣東醫科大學是粵西地區首個具有遺體捐獻接收資格單位,在湛江校區解剖樓設有遺體捐獻接收中心人文教育基地。學校高度重視醫學人文教育及感恩教育,該基地作為對外開放窗口,體現了學校對捐獻者們的永久緬懷與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