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2020-11-25 閩南網

­  對話

­  上課前需向「大體老師」默哀鞠躬

­  對話人:首都醫科大2012屆臨床專業生鄭超

­  遺體捐獻完成交由學校保管後,將以「大體老師」的身份在醫學院的實驗室內度過「延長」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作為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的一名2012屆畢業生,鄭超回憶起大學時代的「大體老師」,仍記得第一堂課的緊張,以及對「大體老師」的無限敬意。

­  北青報:「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的稱呼有何不同?

­  鄭超:各個高校對於捐獻的遺體都有各自的稱呼,「無語體師」和「大體老師」都是相同的概念。在我們上第一節解剖實踐課前,老師強調上課紀律,用到了「大體老師」這個稱呼,此前也有聽過,這是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所以我們也都這樣沿用。解剖分為局部解剖和系統解剖,捐獻的遺體就是用於系統解剖,幫助我們對人體有個整體了解,可以說沒有他們,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對解剖、對人體無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應當被尊稱為老師。

­  北青報:課前有什麼特殊儀式和紀律嗎?

­  鄭超:在準備上課前,老師會強調捐獻的遺體來之不易,由於數量不是很多,我們要格外珍惜。要求我們尊重逝者,尊重大體老師,不能拍照、不能嬉戲。講完這些要求後,我們集體向大體老師默哀,並鞠躬表達敬意。

­  北青報:第一次面對「大體老師」是什麼樣的心情?

­  鄭超:我們在大一的第一個學期就有解剖課,前兩個月是理論課,11月開始有操作課。十八九歲的年紀,對解剖除了好奇,其實還是有一定的緊張感的。所以在實際操作課開始前,我們會向高年級的師哥師姐詢問上課情形,這樣也就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  當真正面對「大體老師」的時候,其實考慮心情的就很少了,更多的是在想要珍惜,把每一步操作做到位,不浪費機會。記得那會兒大家上其他課可能直接就去聽了,但解剖操作課前,我們都會預習一遍,以便達到最好的練習效果。

­  北青報:上課的情形是什麼樣的?

­  鄭超:上課是在學校的實驗室,不陌生。全班分成四組,每組十幾個人,站在大體老師兩側。老師會點出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接著我們就開始操作。大家會輪流進行,通過切割暴露後逐層去看肌肉和血管等部位。就算課本是彩頁,也跟真正看到的人體結構是不一樣的。這些認知和技能,如果沒有「大體老師」,我們是無法獲得的。

責任編輯:方迪

相關焦點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
    有些名字用可粘貼的點綴框了起來,有些名字旁邊小心地貼著不足一寸的照片,還要注意不擋住旁邊的名字——這是家屬從2097個名字中能給予親人的最後一點「特殊」哀思。   沒有骨灰,他們是遺體捐獻者。「2097」是截至2015年北京地區遺體捐獻的總數。北京志願遺體捐獻工作始於1999年,公開數據顯示,1999年至2015年,北京市有19908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2097人實現了遺體捐獻。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大體老師」值得尊敬,做事莫讓其家人寒了心
    「大體老師」是醫學院學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其實不光是醫科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無私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逝者心存敬意。沒有他們,往小裡說就完不成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大裡說則是缺失了守護生命的重要一環。「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先學會尊重「大體老師」   「相當於說聲『老師好』。和走上講臺的老師不同,『大體老師』沒動作不說話,但他們卻用高尚的行動,支持著醫學事業發展。」班長鬱婷燕說,「和『遺體』這種冷冰冰的詞相比,學生們更願意使用臺灣慈濟大學的提法,稱他們為『大體老師』。局部解剖學的第一課,老師就帶著我們全班向『大體老師』默哀。」
  • 清明節緬懷遺體捐獻者 「大體老師」大愛無聲
    2017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在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遺體捐獻者家屬等社會各界人士緬懷這些令人尊敬的捐獻者。華商報記者 黃利健 攝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
  • 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醫學女教授當「大體老師」,成2980名遺體捐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在進行特殊的授課:學生們沒有端坐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而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立講臺,而是靜靜「躺」在儲櫃裡……11月20日,這裡迎來一位受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因為她生前預囑,疾病最後階段不要做無謂的搶救,也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 清明致敬「大體老師」 北京2097人實現遺體捐贈
    這是北京專為遺體志願捐獻者樹立的紀念碑。「雙手託心」的石碑,挺拔聳立;環繞兩側的墓碑群內,沒有骨灰、沒有遺骸,惟留下密密麻麻的名字,依捐獻年份排列,共2096個(尚有1名捐獻者名字未刻上墓碑)。  「家裡過得都挺好的」。一個以太陽帽遮面的中年女性,用手絹反覆擦拭碑上一個李姓名字,隨後繫上了一串紫色的絹花。
  • 溫州舉行首對「大體老師」夫妻捐獻儀式
    溫州首對耄耋夫婦相約離世後做「大體老師」章克光和陳翠茶是一對革命伴侶,兩位老人離休後,定居在溫州鹿城。今年6月,在溫州醫科大附二醫的某病房裡,溫州市紅十字承啟榮光志願服務隊為病床上90歲高齡的章克光老人提前頒發了《浙江省遺體(組織)捐獻證書》。
  • ...只求安泰離去,醫學女教授當「大體老師」,成2980名遺體捐贈者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在進行特殊的授課:學生們沒有端坐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而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立講臺,而是靜靜「躺」在儲櫃裡……11月20日,這裡迎來一位受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因為她生前預囑,疾病最後階段不要做無謂的搶救,也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 他們選擇去世後做一名「大體老師」
    你聽說過「大體老師」嗎?絕大多數人沒聽說過。你見過「大體老師」嗎?絕大多數人這輩子都不會見到。而對於醫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場景——解剖臺上的「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其實就是遺體。被嚇到了嗎?其實這背後的故事很暖心。他們都是生前立下遺囑,志願為醫學奉獻的人。
  • 送別,火神山28位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解剖醫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稱為老師意為捐獻者用自己的身體為醫學、科學作出了貢獻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武漢市火神山醫院共有28位大體老師作出了自己最後的貢獻「希望疫情早日結束不要有更多支離破碎的家庭」在傳統習俗的影響下很多家屬並不願意捐獻逝者遺體
  • 徐州舉辦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 徐醫百名學子致敬「大體老師」
    「盲人重見光明,心臟再次跳動,那是你生命的再次續航,那是你鑄就的希望之路。你的崇高選擇,讓無助者不再無助;你的無私奉獻,讓痛苦者不再痛苦……」3月17日上午,由徐州市紅十字會主辦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該市遺體器官捐贈者紀念園(第二公墓院內)舉行。
  • 大體老師,醫學院的無言良師
    經過上學期系統解剖課的理論學習後,他們走入了地下一層的解剖實驗室,開始面對大體老師——那些為了科學研究與醫學教學捐獻了自己遺體的無言良師。  正是有了這些良師的奉獻,才使得醫學生們對於人體構造,解剖操作上有了最為豐富的知識攝入。為了表示對於這些特殊老師的尊重,每位學生在第一次操作前都會進行簡潔而肅穆的默哀儀式。
  • 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15歲的松華是首鋼醫院安寧療護病房開設以來,第一個捐獻遺體的未成年人,也是安寧療護病房中年齡最小的病人,在這個病房,曹鳳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松華的媽媽看著孩子難受,經常心疼地偷偷地抹眼淚,松華還心疼媽媽為照顧自己休息不好,對媽媽說:「沒事媽媽,你別老擔心我,你休息一會吧,別太累了。」
  • 吳思,無私的大體老師
    遵循她的遺願,家屬捐獻了她的眼角膜,並將遺體捐獻給母校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供學弟學妹們進行解剖研究。吳思已去,留下的,是一位偉大又無私的大體老師。「即使抽到一手爛牌,也要決心打好」2016年吳思本科畢業後,留在長沙工作。2018年9月,吳思不明原因地發燒,然後伴隨腹痛。
  • 關於遺體捐獻,現身說法,談談我的心路歷程
    老刀我是寫小說的,在創作《獸醫白無常》的時候正好涉及到大體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本搞笑小說,在生死間體現大愛,查詢資料的時候誤入相關網站,順手就登了個記,就這麼簡單。(順便打一波廣告,正版已經被封了,大家自行去搜盜版吧,賊好看)。這裡面稍稍科普一下,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是兩件事,器官是給病人移植用的,而遺體一般都會急凍儲存,送到醫學院或者研究中心,供學習解剖。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引眾怒
    正如他並不清楚「大體老師」對醫學生和醫學界的意義。尊敬「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的第一堂課「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第一個手術"患者"。籤訂遺體捐獻協議書後,遺體捐贈者將在過世的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學使用時再復溫到4℃,從而能夠保證遺體的新鮮程度,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一個人願意捐獻出自己的遺體做為醫學教學,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奉獻精神。
  • 緬懷捐獻者 重慶醫科大學師生感恩"大體老師"
    人民網重慶3月28日電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   3月28日上午,「緬懷捐獻者、彰顯醫學心」 的清明祭奠活動在重慶醫科大學舉行,4000餘名醫學生向遺體捐獻者致敬,緬懷那些不平凡的生命,向他們道一聲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