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獻遺體的15歲少年:要去醫院做讓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2020-12-04 健康時報客戶端

(健康時報記者 韋川南)松華遺體的角膜被取走的時候,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曹鳳沒去,她坐在辦公室,眼淚難以自控地流個不停。

「原本是想最後再去送送他,但那一刻真正到來的時候,還是太心痛,沒辦法去看。」曹鳳對健康時報記者說。

15歲的松華是首鋼醫院安寧療護病房開設以來,第一個捐獻遺體的未成年人,也是安寧療護病房中年齡最小的病人,在這個病房,曹鳳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原以為是生長痛,沒想到是惡性腫瘤

松華是一位骨肉瘤患者,沒患病之前,這個男孩陽光且自信,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子,像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他的父母對他抱了很大的期望,對松華要求很嚴,松華也爭氣,成績一直也挺不錯。

3年前,松華剛開始和媽媽說腿疼時,媽媽只是以為生長痛,也沒當回事,沒想到孩子疼得越來越厲害,不緩解,才去的醫院,誰想到,到醫院一檢查,松華已經是骨肉瘤晚期。

對松華和他的爸爸媽媽而言,這個結果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松華的家庭並不太富裕,但他的爸爸媽媽還是傾盡了所有給孩子治病,光進口藥物就用了至少七八種,他們拼勁全力去想延長松華的生命。

開始的時候,治療效果還行,可是松華右大腿的瘤體很大,治療了一段時間後,瘤體又開始生長,無奈之下,松華的右大腿截肢了,截肢後,又出現了傷口感染等,松華的身體狀況每日愈下,直到醫生告訴松華父母,已經沒有更多的治療方法可以挽救松華了,此時的松華,已經被瘤體消耗的重度貧血,臉色蒼白,指甲和口唇都是白白的,只能靠輸血改善貧血狀況,而輸血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結局了。

看著每天被病痛折磨的難以忍受的松華。松華的父母為他申請了安寧療護病房,「醫生,把輸血停了吧,別再浪費志願者的血了,現在我們只希望孩子最後一段路能走得好一點,舒服一點,減少他的痛苦,這是我們為孩子最後能做的一點事。」松華的媽媽哭著對曹鳳大夫說。

正好,這時安寧療護病房有了空床位,松華就從腫瘤科病房轉到了安寧療護病房。

堅強的孩子,提出了人生最後的心願

「這個孩子其實特別堅強。」曹鳳大夫說,病房裡有的病人有一點難受就會大聲呼喊,但松華不會,他只是在憋氣難受的時候,請求幫助他減輕症狀,身體舒服的時候,他就恢復了少年的頑皮狀態,拿著手機打遊戲,臉上的表情也特別豐富。後來,他只是在極度不舒服的時候,抓著醫生和護士的手,懇求讓他快點死,再後期,他什麼也不說了,難受的時候他就軟綿綿的趴在床上的小桌板上,痛苦的閉著眼睛,一言不發。

剛進病房時,松華舒服的狀態持續還很長,整個白天都還不錯,只是晚上偶爾發作憋氣,但

後期幾乎白天晚上松華都一直在喘。松華的媽媽看著孩子難受,經常心疼地偷偷地抹眼淚,松華還心疼媽媽為照顧自己休息不好,對媽媽說:「沒事媽媽,你別老擔心我,你休息一會吧,別太累了。」

曹鳳大夫知道,到了要提醒父母和孩子準備告別的時候了,她把松華的父母叫到談話室,囑咐他們,最後一段時光,不要再給孩子和自己留下遺憾,淚流滿面的媽媽這時對曹鳳大夫提出,他們決定,把松華的角膜捐獻給能用上的病人,遺體捐獻給醫學院。

曹鳳大夫聽後既驚訝,又感動,又敬佩,她知道,這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尤其對父母來說,這樣的決定幾乎是非常艱難的,在安寧療護病房,此前只有一位老年病人提出了捐獻遺體,那位老人是一位退伍軍人,非常剛強,而松華還只是一個孩子。

松華的媽媽說,此前孩子在做截肢手術時,他們就關注到了捐獻的事情,已經考慮了很久。孩子說,想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留給需要的人,他也希望,在他走後,父母能回家好好生活,不要再傷心地把「自己」帶回去。

對父母來說,孩子能留下點東西,在別人身上發揮作用,給社會做一些貢獻,也算是留下生命的延續。

但後來也一直猶豫,父母捨不得孩子,遲遲沒有下定決心,現在既然這裡是最後一站了,他們希望最後能為孩子達成心願,也是對孩子一個安慰,這也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聽完松華父母的請求,曹鳳大夫說,自己也久久不能平靜,這個15歲的孩子懂事地讓人心痛,上天對他如此不公,他到最後,還想著幫助別人、安慰父母。

在曹鳳大夫的幫助下,科室聯繫了兄弟醫院的相關部門,為松華確認了捐獻的具體事項,那天松華和父母在自願書上籤下名字後,松華臉上出現了久違的放鬆感。

珍貴的角膜,最終換來了兩位患者的光明

松華生命的最後一刻在不久後,就到來了,松華走的時候,一向隱忍、沒在孩子面前哭過的松華媽媽,抱著孩子的身體久久不肯撒手,悲慟地放聲大哭,一遍遍對松華說,媽媽沒有照顧好你,下輩子一定還要做媽媽的孩子。

那一刻,曹鳳大夫心裡也說不出的難受。

最終松華的角膜,一個捐給了一位40多歲的患者,一個捐給一位十幾歲的患者,讓兩位患者又重新擁抱了光明。

而他的遺體,則留在醫學院,成為了一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

曹鳳大夫說,松華最後的一段人生路,走得很安詳,他人生最後的夙願也得以滿足。對於像松華這樣的小患者來說,從治療疾病到接受死亡,是一個打磨父母情緒地的過程,必須要全部走完後,父母親才能很平靜的接受孩子的離去。

事實上,安寧療護是一種醫療態度,職業上的素養,並不應該只對臨終的腫瘤患者,未來在醫療行業中,應該成為一個普遍的觀念,建議將來將安寧療護貫穿到疾病的全過程,儘可能的去創造更多的病房條件,讓更多的人得到照護,讓患者和家屬理性地去面對死亡,讓人生之路,更有尊嚴的走完。

相關焦點

  • 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其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81歲醫學教授當「大體老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這堂課很特殊:學生們沒有端坐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老師」也沒有站立在講臺上,而是靜靜躺在儲櫃裡……日前,這裡迎來一位受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她生前囑咐: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也是醫學生們無言的良師。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  對話­  上課前需向「大體老師」默哀鞠躬­  對話人:首都醫科大2012屆臨床專業生鄭超­  遺體捐獻完成交由學校保管後,將以「大體老師」的身份在醫學院的實驗室內度過「延長」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
  • 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大體老師」值得尊敬,做事莫讓其家人寒了心
    「大體老師」是醫學院學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其實不光是醫科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無私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逝者心存敬意。沒有他們,往小裡說就完不成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大裡說則是缺失了守護生命的重要一環。「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 清明致敬「大體老師」 北京2097人實現遺體捐贈
    曾鼐 攝  春風習習,枝葉呢喃,不少貼在墓碑上的小紙片,隨風而動:「媽媽,今天天氣特別好,妞妞馬上就畢業了,您就放心吧」;「爸,兒子祝您在另一邊要快樂啊」……  碑文燙金色的名字,寄託著親友的眷念,也定格了生命的印記:  101歲高齡辭世的孫雨南,體檢中得知自己的腎臟天生特殊,決定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
    沒有骨灰,他們是遺體捐獻者。「2097」是截至2015年北京地區遺體捐獻的總數。北京志願遺體捐獻工作始於1999年,公開數據顯示,1999年至2015年,北京市有19908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2097人實現了遺體捐獻。不同於多家醫院可接受器官捐獻,北京地區只在三所醫學院校設置了遺體捐獻接受站,分別位於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和首都醫科大學。這些遺體主要用於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
  • 清明節緬懷遺體捐獻者 「大體老師」大愛無聲
    華商報記者 黃利健 攝  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那些捐獻遺體供他們學習、解剖的人,有一個尊稱——「大體老師」。「大體老師」雖不能講話,卻用自己的身體,教學生們最直觀的醫學知識。可是,有一群人,他們故去後,沒有陵墓,親人也沒有寄託哀思的地方。他們是平凡的人,卻選擇了不平凡的離去方式,他們就是遺體捐獻者。
  • ...只求安泰離去,醫學女教授當「大體老師」,成2980名遺體捐贈者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在進行特殊的授課:學生們沒有端坐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而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立講臺,而是靜靜「躺」在儲櫃裡……11月20日,這裡迎來一位受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因為她生前預囑,疾病最後階段不要做無謂的搶救,也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 15歲患癌少年欲捐遺體 父母稱砸鍋賣鐵也要救他
    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的丁雁超,小圖為他的遺體捐獻申請表  當其他15歲的孩子在教室中學習、在操場上奔跑、在父母懷中撒嬌時,同齡的丁雁超卻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嗎啡、杜冷丁等藥物止疼  少年義舉  決定捐獻遺體,用作醫學研究  12月9日,丁雁超住進了蘇北醫院呼吸內科病區,由於沒有空餘床位,只能棲息在走廊。在病床上,丁雁超一次又一次追問父母:「我們為什麼要從上海回來?」每次父母都對他說:「我們在揚州住幾天,很快就回上海。」
  • 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醫學女教授當「大體老師」,成2980名遺體捐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在進行特殊的授課:學生們沒有端坐課桌邊,而是集體肅穆站立;而這堂課的「老師」也沒有站立講臺,而是靜靜「躺」在儲櫃裡……11月20日,這裡迎來一位受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因為她生前預囑,疾病最後階段不要做無謂的搶救,也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將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
  • 溫州舉行首對「大體老師」夫妻捐獻儀式
    溫州首對耄耋夫婦相約離世後做「大體老師」章克光和陳翠茶是一對革命伴侶,兩位老人離休後,定居在溫州鹿城。今年6月,在溫州醫科大附二醫的某病房裡,溫州市紅十字承啟榮光志願服務隊為病床上90歲高齡的章克光老人提前頒發了《浙江省遺體(組織)捐獻證書》。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給鬱婷燕上解剖課的張露青老師始終記得這樣一位老奶奶。「她拎著大包小包,衣衫破舊。從外地來南京,找到南醫大志友辦公室。」張老師說,老奶奶希望去世以後捐出遺體,但不知道怎麼辦手續,張老師拿出申請表給她填寫時,老人說她不識字。接近中午了,她從包裡面拿出炒米,問我要開水準備衝炒米當午飯。張老師隨即就去食堂為老奶奶打了一份盒飯。「可她並沒有吃,而是小心地收好,說是留到晚上。」
  • 致敬,81歲醫學專家成為「大體老師」!他們將自己對世界的「愛...
    這堂課的「老師」沒有站立在講臺上,而是靜靜地「躺」在儲櫃裡,他們被稱為「大體老師」。「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他們是醫學生無言的良師,也是醫學生感知生命的領路人。近日,在特殊課堂上同學們又迎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今年11月11日,韓湘君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1歲。
  • 生為良醫,死後,她選擇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今天的這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是韓湘君教授。1939年11月,韓湘君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醫學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走上工作崗位後,她長期在上海市盧灣區婦幼保健院工作,治學嚴謹、醫術高超、經驗豐富,是著名的婦科主任醫師,尤其擅長婦科疑難雜症的診斷治療,為很多婦女治好了病,也助生了無數新生命。
  • 網紅冒充醫學生拍攝「大體老師」引眾怒
    正如他並不清楚「大體老師」對醫學生和醫學界的意義。尊敬「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的第一堂課「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第一個手術"患者"。捐獻遺體本身是為了回饋社會,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結果卻成為某些網紅吸引流量和熱度的工具,不知會寒了多少「大體老師」家屬們的心,也動搖了部分已經籤訂遺體捐獻者的決定。@麻醉醫生凌楚眠 也發文表示,解剖樓裡的大體老師們,是神聖的,可以這樣說:接觸大體老師後,醫學生的職業生涯才徐徐展開。
  • 15歲患癌少年欲捐遺體:告訴妹妹 哥哥出門上學了
    當其他15歲的孩子在教室中學習、在操場上奔跑、在父母懷中撒嬌時,同齡的丁雁超卻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嗎啡、杜冷丁等藥物止疼。面對死亡,丁雁超表現出超同齡人的從容,他向父母說出了一個心願——「把我的遺體捐獻於醫學教研!」
  • 網友:「大體老師」豈容隨意褻瀆
    一名大連醫科大學的在校學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每次上課前,我們都會哀悼眼前的『大體老師』, 因為大家都知道,是他們的奉獻,我們才會有機會去模擬手術、去掌握人體的基本知識。」網紅道歉:相關視頻已下架11月25日下午,上述網紅在其個人微博中發布道歉聲明。
  • 網友:「大體老師」豈容隨意褻瀆!
    每次上課前,我們都會哀悼眼前的『大體老師』, 因為大家都知道,是他們的奉獻,我們才會有機會去模擬手術、去掌握人體的基本知識。」網紅道歉:相關視頻已下架11月25日下午,上述網紅在其個人微博中發布道歉聲明。聲明稱:「我不該以外來人員的身份隨意進入到大連醫科大學, 更不該在學校明令禁止拍攝圖片和視頻的實驗室拍攝短視頻並發布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