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3月30日訊(記者 項銳)今天,溫州醫科大學為一位普通的老人,舉行追思會。
這位老人叫徐啟榮,瑞安市陶山鎮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將遺體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為醫學教學研究之用。
據了解,自溫州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溫州捐贈遺體的也僅徐啟榮一人。
無言良師
「我願意將自己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將遺體捐獻給溫州醫學院,給醫學研究作點貢獻。『變廢為寶,惠澤後世』,這是我的心願。」
1999年,徐啟榮寫下了這份要捐獻遺體的遺囑,全文沒有涉及房產等財產事宜。
2011年,75歲的老人離世,遺體被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科研教學之用。
今天,溫州醫科大學舉行了徐啟榮遺體回贈儀式。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瞿佳等校領導、眾多師生代表、家屬,參加了「徐啟榮老師追思會」。
溫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們,稱呼徐啟榮為「老師」。
大三學生陳麗麗說:「身為一名醫學生,除了站在講臺上向我們傳道授業的老師以外,我們還有一位特殊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身軀教會我們人體的結構、血脈的走形,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大體老師』或者『無言良師』。」
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瞿佳在追思會上,除了感謝徐啟榮的無私和大愛之外,還特別感謝徐啟榮的家人:「特別感謝徐啟榮老先生的家人,感謝你們對醫學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堅定支持和真誠奉獻。」
儀式結束後,徐啟榮的遺體被送往殯儀館火化。
遺體捐贈五年僅1例
據了解,2010年,溫州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徐啟榮是溫州首位捐贈遺體的本地人。溫州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如今5年過去,溫州成功捐贈遺體也就徐啟榮1例。
「即使有意願捐贈,並登記在冊的數量也非常少。」溫州紅十字會相關人士說,2014年在溫州紅十字會登記的有6人,2013年沒人登記。
瞿佳和溫州紅十字會副會長姚慶國認為,遺體捐贈工作很大的阻力,來自於傳統觀念的束縛。
徐啟榮的兒子徐良程說,遺體捐贈這件事,子女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很多親屬鄰居認為他們是把父親的遺體賣給了溫州醫科大學,要不是老人一再堅持,很多人都會反對。
據了解,過往有很多明明已經籤署捐贈協議,但家屬臨時反悔變卦的例子。
教學遺體缺口巨大
「當前,屍源緊缺的現狀,已成為人體醫學研究最大的難題,極大地影響並制約著醫學和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瞿佳說。
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目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20人才能解剖一具遺體;而北上廣一些醫學院,平均4名學生就能解剖一具遺體;在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是一人能解剖幾具甚至十幾具屍體。
溫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樓新法說,溫州醫科大學每年用於醫學教學的遺體要上百具,目前都是從其它院校調劑過來,遺體來源不足,將會嚴重製約醫學教學。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今年的全國兩會,在溫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提交了瞿佳寫的《關於制定遺體捐獻法的議案》。
瞿佳說,遺體捐贈不僅有利於醫學教育、研究、臨床,也有利於推動殯葬改革、移風易俗。要通過立法,規範遺體捐贈程序、遺體保存與管理制度,落實捐獻和接受雙方的權利義務,解除人民群眾的顧慮,保障捐獻者的權益,確保捐獻的遺體能真正用於教學、科研和社會公益事業。
今天是溫州醫科大學第一次舉行這樣的追思會,瞿佳覺得還有很多地方應該改進,像遺體搬運的時候,動作應該更輕柔;還有「臺灣那邊會專門為遺體縫製衣服,找最好的師父,一針針縫起來」。
瞿佳說,接下來他們還將建遺體捐贈者的紀念碑,供家屬和學生憑弔;讓學生跟遺體捐贈的家屬們保持密切聯繫。
瞿佳希望通過踐行這些東西,慢慢讓遺體捐贈的家屬們解除顧慮,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