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2020-12-01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3月30日訊(記者 項銳)今天,溫州醫科大學為一位普通的老人,舉行追思會。

  這位老人叫徐啟榮,瑞安市陶山鎮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將遺體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為醫學教學研究之用。

  據了解,自溫州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溫州捐贈遺體的也僅徐啟榮一人。

  無言良師

  「我願意將自己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將遺體捐獻給溫州醫學院,給醫學研究作點貢獻。『變廢為寶,惠澤後世』,這是我的心願。」

  1999年,徐啟榮寫下了這份要捐獻遺體的遺囑,全文沒有涉及房產等財產事宜。

  2011年,75歲的老人離世,遺體被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科研教學之用。

  今天,溫州醫科大學舉行了徐啟榮遺體回贈儀式。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瞿佳等校領導、眾多師生代表、家屬,參加了「徐啟榮老師追思會」。

  溫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們,稱呼徐啟榮為「老師」。

  大三學生陳麗麗說:「身為一名醫學生,除了站在講臺上向我們傳道授業的老師以外,我們還有一位特殊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身軀教會我們人體的結構、血脈的走形,我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大體老師』或者『無言良師』。」

  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瞿佳在追思會上,除了感謝徐啟榮的無私和大愛之外,還特別感謝徐啟榮的家人:「特別感謝徐啟榮老先生的家人,感謝你們對醫學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堅定支持和真誠奉獻。」

  儀式結束後,徐啟榮的遺體被送往殯儀館火化。

  遺體捐贈五年僅1例

  據了解,2010年,溫州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徐啟榮是溫州首位捐贈遺體的本地人。溫州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如今5年過去,溫州成功捐贈遺體也就徐啟榮1例。

  「即使有意願捐贈,並登記在冊的數量也非常少。」溫州紅十字會相關人士說,2014年在溫州紅十字會登記的有6人,2013年沒人登記。

  瞿佳和溫州紅十字會副會長姚慶國認為,遺體捐贈工作很大的阻力,來自於傳統觀念的束縛。

  徐啟榮的兒子徐良程說,遺體捐贈這件事,子女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很多親屬鄰居認為他們是把父親的遺體賣給了溫州醫科大學,要不是老人一再堅持,很多人都會反對。

  據了解,過往有很多明明已經籤署捐贈協議,但家屬臨時反悔變卦的例子。

  教學遺體缺口巨大

  「當前,屍源緊缺的現狀,已成為人體醫學研究最大的難題,極大地影響並制約著醫學和衛生醫療事業的發展。」瞿佳說。

  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目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20人才能解剖一具遺體;而北上廣一些醫學院,平均4名學生就能解剖一具遺體;在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是一人能解剖幾具甚至十幾具屍體。

  溫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樓新法說,溫州醫科大學每年用於醫學教學的遺體要上百具,目前都是從其它院校調劑過來,遺體來源不足,將會嚴重製約醫學教學。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今年的全國兩會,在溫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提交了瞿佳寫的《關於制定遺體捐獻法的議案》。

  瞿佳說,遺體捐贈不僅有利於醫學教育、研究、臨床,也有利於推動殯葬改革、移風易俗。要通過立法,規範遺體捐贈程序、遺體保存與管理制度,落實捐獻和接受雙方的權利義務,解除人民群眾的顧慮,保障捐獻者的權益,確保捐獻的遺體能真正用於教學、科研和社會公益事業。

  今天是溫州醫科大學第一次舉行這樣的追思會,瞿佳覺得還有很多地方應該改進,像遺體搬運的時候,動作應該更輕柔;還有「臺灣那邊會專門為遺體縫製衣服,找最好的師父,一針針縫起來」。

  瞿佳說,接下來他們還將建遺體捐贈者的紀念碑,供家屬和學生憑弔;讓學生跟遺體捐贈的家屬們保持密切聯繫。

  瞿佳希望通過踐行這些東西,慢慢讓遺體捐贈的家屬們解除顧慮,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

本文轉自:溫州網

相關焦點

  • 遺體捐贈:感念逝者,善待生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10月16日,江蘇鹽城72歲的蒯大萬完成遺體捐贈手續。他是一名困難群眾,患有腦梗等疾病,一直得到政府的幫助,對捐獻遺體這個想法想了很久。這是他的心願,想在百年後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研。
  • 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
    【網友提問】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律師解答】在《民法典》之前,我國並未在法律層面上對人體器官的捐贈作出規定,僅有的規定是國務院於2007年3月31日發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該條例實際上是行政法規。
  •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電 話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志願捐贈遺體接收站 010-63291974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遺體捐贈站
  • "沒有規矩"道德倫理難容 器官移植立法迫在眉睫
    而在立法領域,我國還遠遠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  有全國人大代表在人代會上多次呼籲,必須加快器官移植的立法工作,否則,「沒有規矩」的器官移植將帶來眾多法律、道德、倫理的難題。  死囚臨終欲捐遺體  2001年1月8日,被法院終審裁定為死刑的搶劫犯陳維東在浙江溫州被執行槍決。在此之前,陳維東曾寫了一份要求捐贈遺體的遺書,但他的遺願最終沒能實現。
  • 太原今年實現2例遺體捐獻
    本報訊 (記者 劉霞)「2000年,我的母親籤了遺體捐獻協議,2005年實現了捐贈。受母親影響,2001年,我也籤了遺體捐獻協議,希望能為社會做點貢獻。」30日上午,在太原市首個「遺體捐獻紀念日」活動現場,62歲的捐獻志願者代表王天啟動情地說。
  • 八旬老人捐贈遺體:奉獻自己最後的價值
    近日,秦德禮老先生因胃癌去世,家屬按照他的遺願,將其遺體捐贈於醫療科研。6月7號,秦德禮老人過世,家屬遵照他的遺願,將遺體捐贈於湖南省紅十字會,由湘雅醫學院接收,用於醫學科研。秦德禮老人生於1934年,曾經參與過解放戰爭,退伍以後,一直在株洲工作。老人的兒子介紹,父親一直以軍人的精神做人做事,家教從嚴。
  • 潤康苑社區走訪慰問遺體捐贈老黨員
    捐獻遺體作人道奉獻,利國利民為社會造福。1月7日,棲霞區馬群街道潤康苑社區紅十字會開展走訪慰問社區老黨員活動,在此過程中,社區書記孟繁榮了解到老黨員帶動其女兒自願參與遺體捐獻,令人十分動容。交談過程中,孟書記了解到,老黨員自願參與了遺體捐獻,並展示了捐贈證書。對於一般的老年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談生死,但老黨員卻很豁達,表示捐贈遺體能為現代科學醫療事業做出貢獻,對陌生患病朋友給予切實幫助,用感恩回饋社會。老黨員還表示,自己已經說服女兒摒棄傳統的孝道觀念,把遺體捐贈看做生命的延續。遺體捐贈並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另一種愛的延續。
  • 處分遺體及器官:提倡無償允許有償
    因此,遺體及器官為客體物是不容置疑的,筆者認為,鑑於遺體及器官的特殊性,應將遺體及器官界定為限制流通物。  (二)遺體及其器官的權利歸屬。從國外學說及立法角度看,處分遺體的權利主體主要是本人和與本人有緊密關係的其他人,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是社會或國家。  1、本人。
  • 2020年梅州首例成功捐贈遺體志願者
    11月22日,吳政文因病去世,按照他生前遺願,遺體將無償捐贈給嘉應學院醫學院作科學研究及教學使用。昨日上午,嘉應學院醫學院學生代表、梅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梅州市殯儀館,和吳政文的親屬一起,為老人舉行了一場簡單卻莊重的遺體告別儀式。  吳政文老人是今年我市首例成功捐贈遺體的志願者。
  •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2020-06-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亂放肢解遺體任由老鼠啃食 巴黎一捐贈中心被下令關閉
    《快報》當時稱,巴黎第五大學的遺體捐贈中心接收了數千具捐贈來的遺體,本應用於科學研究,但《快報》發現,這些遺體的存放環境十分惡劣。《快報》得到了一張在2016年時拍攝的現場照片,稱這裡就像一個亂葬崗。大量裸露的、被肢解的遺體隨意堆放在一起,還有一個頭遺落地板上。一些遺體正在腐爛,還有一些留下了被老鼠啃食過的痕跡。
  • 安徽遺體捐贈數逐年上升 華東最大人體生命科學館年底開館
    「無語良師」 感人至深在展館內,除了大量的人體標本,還有一塊區域是用來向那些無私的遺體器官捐贈者致敬的,他們也被尊稱為「無語良師」。這兩天,有一則新聞讓不少人動容。雲南昆明的一對醫學伉儷雙雙捐贈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 七旬老人接受社區矯正 為回報社會籤署遺體捐贈書
    嚴某籤署遺體捐贈書。拱墅司法局 供圖中新網杭州1月11日電(郭其鈺)「政府給我房子住,還有很多人都在關心我,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了。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日前,73歲的社區矯正對象嚴某籤署了遺體捐贈以及眼角膜、器官捐贈志願書,希望回報社會。
  • 張智霖器官捐贈!普羅大眾的你我該何去何從?
    我們來看一組數字:截至2018年9月9日,我國公民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達614608人,實現捐獻19380例,捐獻器官54956個。這個數據不及美國同時期的5%。在器官捐獻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幸運的是,我們已經起步了,已經在跌跌撞撞的向前邁步走。
  • 日本「周星馳」:逼龜梨和也住兇宅,獻血獻骨髓,決定捐贈遺體
    在他捐贈骨髓1年後,他收到了受贈者的來信,心裡特別激動,想著有機會還要為別人捐骨髓。不過自那之後,他再沒收到過配型成功的通知,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不能再獻骨髓的年紀,他感到非常遺憾。去年,木下芳賀的父親時自願選擇了遺體捐獻,受其影響,他覺得「人死了就剩下軀幹,最終都是化成灰,還不如做點對別人有用的事,發揮最後的餘熱。」因此,木下芳賀也果斷籤了遺體捐獻證書。只是,捐獻遺體就不能捐獻器官,兩者只能選其一。
  • 遺體捐贈書上的鄭重落筆 是他們最誠摯的感恩
    我現在每天要吸4個小時的氧,一年裡半年都住在醫院,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新年伴著寒潮而來,杭州市拱墅區的社區矯正對象嚴大爺這一番發自肺腑的話,卻讓人心生暖意。就在幾天前,嚴大爺在遺體捐贈,以及眼角膜、器官捐贈的志願書上,鄭重籤下了自己的名字。73歲的嚴大爺在1999年時,因犯詐騙罪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
  • 為他點讚|安化62歲老人籤署器官遺體捐贈協議
    近日,安化縣滔溪鎮方谷村村民彭元保,在家人的見證下,正式籤署了器官遺體捐贈協議,在百年之後將身體器官及遺體全部捐獻,用於醫學研究。剛剛過完62歲生日的彭元保,兩年前在廣東打工時被確診為小細胞肺癌晚期。外界的助力與自身在治療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讓彭元保萌發了捐獻器官及遺體的想法。今年年初,回到家鄉的彭元保主動聯繫到安化縣紅十字會,表達了自己的捐贈意願。在安化縣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彭元保如願完成了遺體捐贈登記,正式成為了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他希望將來去世後,專家學者能夠通過他的病例,找到攻克此類癌症的有效方法,以此為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 全國首例、二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有何重大意義?
    驅動中國2020年2月17日消息,昨天晚間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顯示,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2月16日全國第一例和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備受各方關注。據悉,2月16日凌晨3點,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全國第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當日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父母先後離世 遺體依約捐獻「母親雖然去世幾天了,但是家裡還有很多後事需要處理。」4月10日上午,記者見到張鷹時,他略顯疲憊。
  • 林家棟公開承諾將捐贈遺體,決定做「大體老師」被古天樂贊偉大
    林家棟在現場大方承諾自己將來去世後會直接捐贈遺體,為大家作「大體老師」,「大體老師」一次是來自醫學界的專名詞,行業中將捐遺體捐贈者統一尊稱為「大體老師」,未來會將捐贈者在去世8小時之後冷凍在零下30度保存,讓學生們在最接近人體的屍體上做模擬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