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10月16日,江蘇鹽城72歲的蒯大萬完成遺體捐贈手續。他是一名困難群眾,患有腦梗等疾病,一直得到政府的幫助,對捐獻遺體這個想法想了很久。這是他的心願,想在百年後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研。
面對媒體鏡頭,因為患有腦梗等疾病,蒯大萬老人的口齒有些不清楚,但「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學研究」這句話卻字字千鈞,聞之令人肅然起敬。人至老年,不諱言生死已是難得,決心將遺體捐獻給國家更顯無私,由此袒露出平凡中的偉大。
每個人都知道,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歸宿。雖說人生應「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氣坦然面對死亡,更不用說毅然決然捐獻自己的遺體。近年來,我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比例和數量大幅提升,但仍然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對於自古就講究保全遺體入土為安的國人來說,捐獻遺體無疑是一個崇高的舉動,由此不僅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礙,還要坦然面對世俗的異樣眼光。
毫無疑問,捐贈遺體或者身體器官都是需要勇氣的。從這種意義上來看,每一位捐贈者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他們有理由贏得整個社會的敬意與禮遇。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為160萬,實現器官捐獻2.6萬餘例,捐獻器官7.4萬餘個,7萬多人的生命得到挽救。那些無私獻出遺體或身體器官的捐贈者,用博大的胸懷和無私的愛,傳遞著生命種子與人性光芒,他們自己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延續和升華。
當然,蒯大萬老人或許並沒有想過那些大道理,他用樸素的話語表達了內心最真摯的情感:因為感覺受到了社會的關心和優待,老人希望用捐贈遺體來回報社會。對於這位善良淳樸的老人,網友紛紛表示感動,實際上,類似的善良淳樸老人還有很多——在登記捐贈遺體的志願者中,老年人是不折不扣的「主力軍」。
那些可愛可敬的老人,為社會貢獻了畢生精力,面對人生終點,他們仍念念不忘貢獻自己的光和熱。感動之餘,整個社會都有必要對那些老人付出更多關愛,不僅要滿足他們「死如秋葉之靜美」的最後期望,而且要提高他們當下的生活質量,在未來的日子裡「生如夏花之絢爛」。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