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2020年梅州首例成功捐贈遺體志願者

2021-01-12 梅州網

  本報訊 (記者洪國棟)「以前沒有為國家做出多大貢獻,希望過世後能為社會做一點點貢獻。」這是梅江區三角鎮上坪村老人吳政文生前的遺願。11月22日,吳政文因病去世,按照他生前遺願,遺體將無償捐贈給嘉應學院醫學院作科學研究及教學使用。昨日上午,嘉應學院醫學院學生代表、梅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梅州市殯儀館,和吳政文的親屬一起,為老人舉行了一場簡單卻莊重的遺體告別儀式。

  吳政文老人是今年我市首例成功捐贈遺體的志願者。告別儀式上,嘉應學院醫學院的學生代表向遺體捐贈者敬獻鮮花,向遺體真誠鞠躬,致敬老人為醫學事業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市殯儀館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得知吳政文先生捐贈遺體的義舉後,他們深受感動,為老人精心策劃了一場告別會,同時免去大部分喪葬費用,以表達對老人及其家屬的崇敬之情。

  吳政文先生出生於1947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往深圳學習創業,1990年返回家鄉創辦梅江嘉樂玻璃鋼廠,曾任梅江區人大代表、梅江區政協委員。吳政文老人生前熱心公益,曾資助過多名貧困學子。「老人生前就做出了捐獻遺體的決定,我們家屬也完全尊重、支持老人的想法,並幫助他聯繫到市紅十字會籤署了遺體捐獻協議書。」吳政文的女兒告訴記者,老人生前的決定完全是自主、自願的。告別儀式後,家屬也將配合做好遺體的交接工作。

  嘉應學院醫學院的一名老師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學校臨床醫學,可用於醫學教學的遺體嚴重不足,礙於傳統觀念等束縛,每年主動捐獻遺體的志願者非常少,直接影響醫學教學質量。「像吳政文老人這種主動捐贈遺體的行為,對我們的醫學教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真心感謝老人的大愛善舉,同時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志願者能踴躍支持醫學教育。」該老師說道。

相關焦點

  • 致敬!今年仙遊新增3人登記器官遺體捐獻
    致敬!今年仙遊新增3人登記器官遺體捐獻 2020-11-27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全國首例、二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有何重大意義?
    驅動中國2020年2月17日消息,昨天晚間來自多家媒體的消息顯示,在法律政策允許並徵得患者家屬同意後,2月16日全國第一例和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完成,備受各方關注。據悉,2月16日凌晨3點,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了全國第首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當日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徐州舉辦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 徐醫百名學子致敬「大體老師」
    你的崇高選擇,讓無助者不再無助;你的無私奉獻,讓痛苦者不再痛苦……」3月17日上午,由徐州市紅十字會主辦的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紀念活動在該市遺體器官捐贈者紀念園(第二公墓院內)舉行。徐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志願者們深情朗誦讚歌並進行醫學生誓言宣誓,向捐獻者致敬,為生命禮讚!
  • 太原今年實現2例遺體捐獻
    本報訊 (記者 劉霞)「2000年,我的母親籤了遺體捐獻協議,2005年實現了捐贈。受母親影響,2001年,我也籤了遺體捐獻協議,希望能為社會做點貢獻。」30日上午,在太原市首個「遺體捐獻紀念日」活動現場,62歲的捐獻志願者代表王天啟動情地說。
  • 又到一年清明時 遺體捐獻者家屬如何寄哀思?
    清明·向遺體、器官捐獻者致敬  【開欄語】  清明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每逢此時,親朋結伴掃墓悼念逝者已成為中國人的習俗。然而,卻有這麼一群人,心念逝者卻無處祭奠。他們,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的家屬,一個隱蔽但為數不少的特殊群體。
  • 重慶一對夫婦6年帶動164人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已年過六旬的龔光榮夫婦和遺體捐獻志願者們身著白色體恤衫,鞠躬、默哀,目送重慶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的車輛遠去…… 對於龔光榮夫婦來說,這樣的告別並不顯得沉重。「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龔光榮的回答樸實而動人。
  • 世界首例遺體「換頭術」在中國成功了 倫理問題成世人熱議焦點
    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卡納韋羅近日向外界宣布,人類的首例換頭手術,已經在遺體上獲得了成功。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 塞爾吉奧·卡納韋羅: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最終歷史性的一刻在中國發生了,在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做了18個小時的手術,我們的計劃是完成腦死亡器官捐獻者的腦移植手術。第一個「移植人類」即將到來!
  • 遺體捐贈:感念逝者,善待生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10月16日,江蘇鹽城72歲的蒯大萬完成遺體捐贈手續。他是一名困難群眾,患有腦梗等疾病,一直得到政府的幫助,對捐獻遺體這個想法想了很久。這是他的心願,想在百年後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研。
  • 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成捐獻遺體志願者
    夫婦二人忍痛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第二天就聯繫了市紅十字會前來登記遺體捐獻。2012年9月7日,27歲的龔筱植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天。按照兒子的遺願,龔光榮夫婦向重慶醫科大學捐獻了龔筱植的遺體及眼角膜。4天後,重慶醫科大學發來感謝信:龔筱植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幫助了兩名眼疾患者重見光明。
  • 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1999年,徐啟榮寫下了這份要捐獻遺體的遺囑,全文沒有涉及房產等財產事宜。  2011年,75歲的老人離世,遺體被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科研教學之用。  今天,溫州醫科大學舉行了徐啟榮遺體回贈儀式。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瞿佳等校領導、眾多師生代表、家屬,參加了「徐啟榮老師追思會」。  溫州醫科大學的學生們,稱呼徐啟榮為「老師」。
  • 日本「周星馳」:逼龜梨和也住兇宅,獻血獻骨髓,決定捐贈遺體
    在日本,也有一位明星——1964年的木下芳賀,不僅和1962年的周星馳同時代,而且也是諧星出身,非常有個性,參演過很多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獻血時,木下芳賀總能在獻血點看到成為骨髓庫志願者的海報,40歲時,他登記成為了一名骨髓捐贈者。4年多後,木下芳賀收到一封來自紅十字會的信,告訴他有患者與他的骨髓配型成功,他當即決定去檢查身體。沒想到,在所有配型成功的捐贈者中,他的各項指標是最好的。
  • ...系列‖ 生命大愛 一網情深「雲紀念」緬懷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蔡君彥清明將至,為緬懷紀念人體器官和遺體捐獻者,3月31日上午10時,由河南省紅十字會主辦、河南福壽園承辦舉行的河南省第十屆紅十字遺體、人體器官捐獻者雲紀念活動如期拉開帷幕,通過「福壽雲·雲掃祭」網絡平臺,以網上掃祭的形式,開展以「生命大愛·一網情深」為主題的緬懷紀念活動
  • 吉林伊通:人體器官集體捐獻志願者籤約儀式圓滿成功
    中國公益在線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訊:2021年1月9日,這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在伊通滿族自治縣紅十字會的指導下,由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馬良召號發起的人體器官集體捐獻志願者籤約儀式在天馨宴會廳二層杜鵑廳舉行。
  • 重慶江津:一對夫婦6年帶動164人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已年過六旬的龔光榮夫婦和遺體捐獻志願者們身著白色體恤衫,鞠躬、默哀,目送重慶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的車輛遠去…… 對於龔光榮夫婦來說,這樣的告別並不顯得沉重。「挽救別人的生命,也是延長自己的生命。」每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身遺體捐獻公益事業,龔光榮的回答樸實而動人。
  • 清明將至,致敬角膜器官遺體捐獻者
    4 月 2 日,由長沙市紅十字會主辦,長沙愛爾眼科醫院等捐獻接收單位聯合開展的 " 『生命迴響 · 雲上緬懷』 2020 年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緬懷活動 " 在紀念廣場舉行。活動採用線上直播、線下互動的形式,由參與單位代表向紀念牆敬獻花籃,鞠躬致敬。同時,婁底、嶽陽愛爾眼科醫院也在紅十字會組織下,參與角膜器官遺體捐獻緬懷活動。
  • 暖心並致敬!疫情下武漢志願者捐獻「生命種子」 成功挽救鄭州病患
    大河網訊(記者 堯青 通訊員 姜偉)近日,大河網記者從鄭州市三院了解到,白血病患者晨晨(化名)經過36天的移植倉治療後出倉了,而他的造血幹細胞,就是來自中華骨髓庫的配型,由武漢的一位志願者提供。
  • 南安市登記2020年第三位器官捐獻志願者
    3月21日下午,吳女士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經過和工作人員的交流,在了解器官捐獻志願的相關注意事項後,很快在網上登記申請成為南安市2020年第三位器官、眼角膜捐獻登記志願者。  「早上9點剛接到吳女士諮詢電話,下午她就來到辦公室。」
  • 2020年 貴州捐贈造血幹細胞57例
    12月30日,由貴州兩位志願者捐獻的造血幹細胞分別被送往河北、鄭州兩地,為當地醫院的兩名血液病患者送去「新年禮物」,這些象徵著生命火種的造血幹細胞將為兩名患者帶去重生的希望。兩位志願者完成捐獻後,今年我省造血幹細胞捐贈實現完美收官,全年成功捐獻57例,是我省造血幹細胞庫成立以來,實現捐獻數量最多的一年。
  • 致敬!點讚!攀枝花又一名志願者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
    1月7日中午,攀枝花市紅十字會20餘名志願者齊聚保安營機場,手捧鮮花,歡迎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肖成剛凱旋。「歡迎,歡迎,歡迎我們的英雄歸來!」14時10分,當肖成剛從機場出口處走出時,志願者們隨即獻上鮮花和掌聲,向這位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他人生命的志願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 世界首例活人「換頭」手術,志願者是俄羅斯程式設計師,後來結果如何
    曾經有歷史學家做出過專門的統計,在最初的原始社會,人類的平均壽命不過15歲的時間,而到了1700年以前,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均壽命也不過37歲,蜀國皇帝劉備在遺詔中寫道:「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也可以體現古代人生命的脆弱。而到了2015-2020年,全世界的人均壽命迅速提升,上漲到了6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