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一個秀才被判官換了心臟,最後高中舉人的神話故事。想把人體比作一個機器,壞哪個零件就換哪個零件的想法人類自古就有。到現在心臟、腎臟、肝臟等等人體器官的移植手術,越來越成為常見的手術治療方案。那麼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大腦能不能移植呢?答案是「指日可待」了。
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卡納韋羅近日向外界宣布,人類的首例換頭手術,已經在遺體上獲得了成功。
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 塞爾吉奧·卡納韋羅: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最終歷史性的一刻在中國發生了,在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做了18個小時的手術,我們的計劃是完成腦死亡器官捐獻者的腦移植手術。第一個「移植人類」即將到來!
卡納韋羅是義大利的神經外科專家,2013年,他就因為極力推崇人體換頭術而被外界稱為「瘋子醫生」,2015年,一位來自俄羅斯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自願成為卡納韋羅實驗的志願者。這位患者飽受病痛折磨身體十分消瘦,但他曾用思維清晰的大腦向外界表示:他十分期待這次「換手手術」。
俄羅斯換頭術志願瓦雷裡·多諾夫:對我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無論手術實際的結果如何,這項技術都將成為進一步發展打下科學基礎。
但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位志願者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他不再接受「換頭術」轉而接受常規治療。不過在這期間,卡納韋羅也遇到了另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他就是中國哈爾濱醫科大的任曉平教授,任教授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神經外科專家。
此前,他曾把一隻黑老鼠的頭移植到一隻白老鼠的身體上。雖然這隻「拼接」的老鼠不靠呼吸機僅生存了一天。但依然引起國內外的矚目。2017年,兩位醫學專家的實驗在中國獲得了成功,任曉平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手術的意義十分重大。
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 任曉平:它為我們未來的實驗提供了外科學整個的手術原則,手術入路,手術解剖結構的選擇。以及各種組織的修複方法和技術。什麼樣的病人才適合進行頭移植這樣的手術?簡單地劃分一下,就是目前臨床上得了不治之症的人。
這種手術若真能治癒不治之症,那麼它給患者帶來的究竟是福音,還是令人不安的恐懼呢?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好萊塢的恐怖電影《致命科學怪人》就曾對「換頭術」做過設想,電影中的場景十分觸目驚心。
而現實中,「換頭術」也飽受爭議。
網友:這個手術若成功了,霍金就可以重新站起來了。
網友:用兩個人的身體換來一個人的生命,這怎麼看都不是「醫治」啊。
網友: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人,那這個「人」又是誰呢?
1954年,世界首例腎臟移植術在這對美國雙胞胎的身上獲得了成功。從此也打開了人類器官移植的大門。
這是1954年蘇聯外科醫生將一隻小狗的前半身嫁接到一隻大狗的後背,這隻雙頭狗成功地存活了「6天」。
1970年,這位美國醫生羅伯特·懷特( Robert White)將一隻狗的大腦移植到另一隻狗身上,他為頭部移植奠定了可行的基礎。
再到2017年,中意兩國醫學專家終於在遺體方面獲得了成功,面對一系列的倫理問題,任教授回應這是個必然經歷且會被接納的過程。
任曉平:如果有爭議就把他放在爭議的層次上,我們社會是個開放的社會,我們來做事情,主要是在我們的專業範圍內,解決科學問題解決技術問題。
不過對於技術性問題,國內部分學者也保留了不同的看法。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 王嶽:換頭最重要的不是血管、肌肉這些的移植,或者說修復,而最重要的難點在於神經的修復,也就是說離斷的神經怎麼讓它連接起來,所以我覺得在探討換頭術之前,應該現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我們在神經離斷後的修復有了突破性進展,如果這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盲從的去做一個所謂「吸引眼球的換頭術」。我覺得對接受手術的病人也是不負責任的。
換頭術目前只在人類遺體上做了實驗,若在人類活體上進行手術,存活率會有幾成?還沒人回答這個問題,而國外不少專家都表示,不希望這個手術出現在自己身上。
雖然國內外對此爭議不斷,但任曉平教授表示,目前換頭術沒有具體時間表,也沒有具體志願者,但相關研究並不會因此而停止。
短秀菌:「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想想有一天,你的心不在了,但頭還在,頭對著愛人說「我對你已經死心了」,多殘酷;從自己想方設法勞動所得的東西,卻落到了別人的腰包,多荒唐;嘴巴上說我愛你,卻忍不住用別人的身體去傷害她——你別說現實當中還真有這樣的人!借題開個腦洞大開的玩笑啊,從技術的角度看,每一個人類醫學的進步,都是值得銘記的偉大時刻;但從倫理的角度看,有些東西比活下去更重要,那就是人要活得像樣。不過這個新聞也告訴咱們:身體還是自己的最好,愛惜好自己的身體,別覬覦別人的東西才是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