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微信號談「換頭術」:不妨給予科學探索多一點寬容

2020-11-25 澎湃新聞

人民日報微信號談「換頭術」:不妨給予科學探索多一點寬容

「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

2017-11-20 22:34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世界首例頭顱移植手術實驗已經在中國成功實施,雖然這一手術是在遺體上進行的,但仍然引來極大關注。這其中,或許不僅有科學的問題,也有倫理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頭顱移植引出的話題。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不光能夠七十二變,還能拔一把毫毛就變做千百個小猴;《超凡蜘蛛俠》中的大反派斷了一隻手,他給自己注入蜥蜴基因後居然長出了蜥蜴的胳膊……從神話傳說到科學幻想,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突破身體的局限,成為一個能力超凡的人。隨著克隆技術、基因技術等日益成熟,這些似乎已經離我們不再遙遠。而隨著頭顱移植術取得新進展,西遊記中孫悟空隨意砍頭、換頭的場景,在未來某一天或許也有可能成為現實。

不過,第一次聽到「換頭術」這個詞,恐怕大部分人都會感到有些毛骨悚然。然而,暫時還不用害怕,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這次試驗在遺體上進行,距離活體試驗和臨床應用還有不小距離,如何解決手術後頭部和肢體的排異,如何做到神經再生和功能重建,攻克這些難題,活體移植才有意義。當然,在參與這次手術的任曉平看來,這個手術在人類醫學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將會成為醫學領域的裡程碑。但無論是高度讚譽還是謹慎樂觀,醫療事業的進步,作為一種技術本身理應得到認可。

對於普通人,隨著換頭術而來的問題,則是:換頭如果成功了,那麼這個人究竟是誰?是的,這個問題,就從醫學的領域,進入了到倫理學的範疇了。在克隆技術中、在人工智慧技術中,我們已經多次遭遇過類似的問題。而換頭術,再次從兩個方面,切入了「人之為人」的核心問題:

一個是,對「人」的界定。醫學發展史上,第一例腎臟移植、第一例心臟移植雖然都引發了爭議,但這些手術最終合法並為人們接受,在器官移植中,我們必須追問一個問題:

哪些是構成存在意義上一個人所必須的部分?

另一個是,對「死亡」的認識。

人的死亡在目前生物學意義上是不可逆的過程,界定死亡的通常標準便是腦死亡,一旦已經死亡的人重新復活,不僅會打破既有的自然規律,更會顛覆整個社會秩序和道德體系,因為後者建立的重要前提,正在於對人必有一死的預期。

這些爭議或許具有想像的成分,但不可否認,隨著技術的發展,潘多拉的盒子可能會被進一步打開,這些終將成為人類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這段時間在上映的電影《銀翼殺手:2049》,重提的就是關於人造人的意識、記憶、權利與尊嚴的老話題。藝術作品總會走在時代的前面,但時代追趕的步伐,也從來都不會落後太久。但無論怎樣,我們需要形成的一個共識是,技術需要進步,但進步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每個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揆諸醫學,則是通過延續生命、消除痛苦來體現對生命的尊重,醫學進步的真正目的是讓生命更有尊嚴、更有質量。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蘊含摧毀和破壞也可能帶來變革。雖然愛因斯坦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為化解核危機而努力,然而今天通過原子能技術獲得能源供給已是常態;即便禁止複製人已成為共識,但克隆技術在部分臨床領域的應用、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效益明顯;儘管代孕在倫理上還存在諸多爭議,但是試管嬰兒等技術的的確確給不孕不育患者帶來了春天。

客觀來看,頭部移植技術的實驗室成功,無疑是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將會幫助人類攻克神經修復、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難題,正因如此,不妨給予實驗室內的科學探索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空間。

預見風險——無論是從技術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從人文層面,也是為了有更好的未來。說到底,無論我們會走向怎樣的未來,都需要謹記康德的名言:「活在目的的王國中。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

這正是:頭雖可換,原則不變: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原題為《「換頭術」引發爭議:何為人?何為命? | 睡前聊一會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換頭術

相關推薦

評論(131)

相關焦點

  • 郭曉冉:不妨對小學開設哲學課多些寬容
    原標題:郭曉冉:不妨對小學開設哲學課多些寬容  近日,江蘇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決定,今年秋季開設哲學課,並將其作為三至六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與語文、數學同等地位。此舉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質疑,哲學晦澀難懂,兒童難以接受;也有人贊同,哲學有益,啟迪心智應從娃娃抓起。
  • 異性相處,不妨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
    世間沒有天生合適的兩個人,只有願意合適的兩顆心,只要兩人的目標一致,情意真摯,沒什麼事情是跨越不去的,不妨多一點潤滑,少一點摩擦,隱忍不是柔弱,而是念及初衷,謙讓不是無能,而是懂得。異性相處,最好的模式,已經不是天生的般配和契合,而是後天磨合後的適應與再適應。
  • 追問世界首例「換頭術」的真真假假
    目前來看,當前進展離實施頭移植還有很大的距離,臨床的實驗還沒有完成,談下一步為時過早。求證二、中國醫生是參與「共同研究」還是「實施手術」?[新華訪談]來自義大利的卡納維羅醫生宣布跟您共同合作實施「換頭術」,您要參加他的醫療團隊嗎?是共同研究還是參與手術?
  • 那些令人期待的科學預言:「換頭術」、人活千年
    曾幾何時,「上九天攬月」還只是宏偉設想,而如今,漫步太空、深潛海底都早已成為科學現實。  不妨來看一下,關於未來,科學家們還有哪些大膽的預言。儘管這些預言未必能全部實現,但對於遙遠的未來頭腦風暴一下,也可以過把癮。  「換頭術」也許將不再是天方夜譚。在這一醫學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
  • 黃潔夫:「換頭術」不是中國的光榮,中國不允許這種試驗
    他表示,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倫理方面,「換頭術」都是不可行的,還會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帶來不良影響,「中國絕不允許進行這種臨床試驗。」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 資料圖談「換頭術」:這個第一不做也罷北青報:「換頭術」這個概念是最新的嗎?
  • 世界首例"換頭術"在中國完成?專家提出質疑
    (原標題:專家宣布世界首例「換頭術」在遺體上成功實施 引各方爭議)
  • QuestMobile微信公號洞察:人民日報粉絲已突破2千萬
    隨著微信生態體系、全網泛內容生態體系的形成,基於公號延展到小程序、其他平臺以及線下的閉環模式正在形成,公號運營基本上機構化了(近90%為企業、媒體),相應的,不同的商業模式也在浮出水面:跨平臺綜合內容模式、垂直內容營銷模式、粉絲流量轉化模式…… QuestMobile數據顯示,在綜合內容模式裡,人民日報(微信公號粉絲2200萬,跨平臺近億)、央視(微信公號粉絲944
  • 微信視頻號的社交內涵
    我自己目前還沒有開通「騰訊視頻號」,但是,目前高度關注中,沒有參與製作視頻,嚴格來說,能談的感受其實很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深刻之處」。微信應該是全球最大的社交應用之一,在線時長、用戶規模、以及影響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對於個人品牌的來說,微信的貢獻也有目共睹的」。
  • 換頭術成功後活下來的是誰?突破還是博取眼球
    因為這個計劃太駭人聽聞,以至於各種猜想都紛紛出臺,甚至有多家媒體猜想,卡納韋羅和斯皮裡多諾夫是為了某個電腦遊戲而進行炒作。  存疑:技術上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仕勇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換頭術」中最重要也最難的就是神經連接。
  • 微信企業號:「連接」的革命
    在過去的傳統模式中,企業要實現科學、良好的內部管理,除了要具備一定數量的管理層人員之外,還要有科學、高效的ERP等管理系統,但在企業號方面,一切管理方式都可通過企業號提供的開放接口進行需求功能開發。比如企業需要打卡籤到、自助請假、財務審批、項目籤署等服務功能需求,通過微信開放的接口即可自行開發完成,這種方式和傳統管理模式相比,不僅提升了效率,而且讓管理更科學、方便。這種方式對於企業而言,除了意味著管理、經營方式更科學和更高效之外,還能幫助企業省略大量的ERP等內部管理軟體的開發成本。
  • 深度解密換頭術:是醫學騙局還是科學奇蹟?
    斯皮裡多諾以及業界的相關人士,並整理了諸多資料,以客觀的立場敘述了白鼠和猴子換頭手術的過程和進展、換頭術的理論基礎和爭議焦點、任曉平的生平、斯皮裡多諾的病況、職業以及願意接受手術的心理歷程,詳細描述了未來人頭移植手術的實施步驟,還揭秘了任曉平及其義大利合作者卡納韋羅之間的分歧,並追溯到首例心臟移植和腎臟移植手術的不堪過往。
  • 專家:換頭術短期內難實現 手術困難術後問題多
    據媒體日前報導,一位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宣布,人類歷史上首例「換頭術」將於2017年在中國進行,一位中國醫生將參與手術。不過,中國醫生向媒體聲稱:目前關於換頭手術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等事宜還沒法確定,所謂2017年將在中國實施換頭術「是沒有的事情」。
  • 專家宣布世界首例「換頭術」在遺體上成功實施 引各方爭議
    在目前的技術手段下,換頭術靠譜嗎?這究竟是一次醫學技術的突破,還是博取公眾眼球的噱頭?王嶽教授也談了他對此的看法。  王嶽教授說:「我覺得這可能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因為實際到目前為止神經損傷的修復在醫學界還是一個難題。而換頭最重要的不是血管、肌肉的移植或者說修復,最重要的難點在於神經的修復,即怎麼將神經連接起來。
  • 任曉平:完成第一例人體頭移植模型 稱「換頭術」不準確
    11月21日9時,在哈爾濱醫科大學主樓二樓大會議室裡舉行的見面會上,任曉平教授對多位媒體記者宣稱,近期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了第一例人體頭移植模型,「可以說是醫學史上的裡程碑」 。任曉平說,這是第一例頭移植模型,之前媒體稱「換頭術」不準確,此次頭移植模型和「換頭術」還有距離。
  • 中國人首嘗「換頭術」?
    但當新華社記者採訪任曉平教授、詢問首位接受換頭術者何時換成中國人時,他斷然表示,上述「重大」消息純屬無稽之談,「從去年到現在我都對媒體說,對於所謂的人體換頭術,首先,手術時間沒定!其次,在哪個國家做沒定!這項研究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既然遠沒有進展到做手術的地步,現在具體地談換頭,這都是茶餘飯後的閒扯」。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我國器官移植應該科學有序發展  本報訊(記者賈曉宏)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團隊與義大利原神經外科醫生塞爾吉·卡納韋羅一年前在兩具遺體上進行「異體頭身重建」的解剖學研究被媒體曝出,「換頭術」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 央視、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暖心報導點讚我市最美兒媳毛麗麗
    昨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再次刊發了毛麗麗的事跡。這已不是毛麗麗第一次被國內各大媒體報導。早在1個月前,她照顧漸凍症公公的感人事跡,先後被浙江24小時客戶端、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宣傳報導。她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全國讀者與觀眾,被網友們稱為「最美兒媳」。
  • 全球首例真人「換頭術」,男子甘願當實驗者,現在怎麼樣了?
    長生不老是自古以來大家談論的話題,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想放棄永生的辦法,任何一個人都想讓自己在地球上活得久一點,就連小編也不例外,不想看到周圍親人離自己遠去。為了追尋長生不老,科學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像冰凍人技術換頭術等等。冰凍人技術是通過特定的容器將人冰凍起來,等到時間一久解封「復活」,換頭術是把自己的大腦轉移到另一個群體中。
  • 中國人完成世界首例"換頭術" 一架身軀託起他人智慧遭多方質疑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22日報導:日前,世界首例「換頭術」在中國哈爾濱進行引發關注。手術實施者、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任曉平稱這是人類現代醫學第一次把人頭移植,此項研究工作系醫學史上的裡程碑,意義重大。
  • 少一點糾紛,多一份寬容,別陷入海格力斯效應的輪迴才能利人利己
    少一點自己的私慾,多寬容別人一點,別人也會同樣很好地對待你,這樣,你才會有一份良好的人際關係。生活中,難免會發生矛盾,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與差錯。這時,如果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或同事間的爭鬥。不能原諒自己或他人所出現的失誤與差錯,就會給自己和他人增加心理上的壓力,以至影響到今後的正常生活與工作,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