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郭曉冉:不妨對小學開設哲學課多些寬容
近日,江蘇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決定,今年秋季開設哲學課,並將其作為三至六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與語文、數學同等地位。此舉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質疑,哲學晦澀難懂,兒童難以接受;也有人贊同,哲學有益,啟迪心智應從娃娃抓起。(8月10日光明網)
在小學開設哲學課,引來人們的質疑實屬正常,這一質疑主要是人們對於哲學在理解認識上的不全面而導致對於哲學形成了一種認知偏差。雖然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哲學是一門高深莫測之形而上之學,但最深刻的哲學恰是對於我們每個人都習以為常的、見慣不驚的最簡單道理最深刻、最透徹的解答,最精妙的哲學就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明最晦澀的哲學命題。與其說哲學是一種高大上的不接地氣之學,莫不如說它是一門與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生活都息息相關的一門生活科學。筆者認為,與那些高度抽象的哲學命題相比,哲學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恰如心理學家亨利克所言,「在任何科學研究的初始階段,欲將科學與哲學人為割裂開是極為不利的」。因而,如果每個人從小就懂點哲學,對於我們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是有利而無害的。
固然,在小學開設哲學課存在著某些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譬如師資素質、教材選擇、教育方式等方面,但這一切都不能成為我們不為的藉口和託辭。須知,任何創新事物在產生之初都會受到人們的質疑和貶低,這是由於人們對於新生事物有著一種天然畏懼心理,相比新的不可知事物人們更傾向於依附於舊事物,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認知恐懼。但是,如果我們對於任何新生事物,總是懷著一種習慣性態度去質疑,這樣只能是扼殺創新生事物的發展。畢竟為了促進嬌嫩的新生事物之發展,需要一種相對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
對於小學開設哲學課而言,筆者認為不僅不早,而且還以為很有必要。但是,在小學開設哲學課,就必須要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進行,才能夠收到更好效果。為此,作為教育發起者即教師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雖然,現代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從傳統的外在灌輸教育轉向個體自我教育。但是,個體自我教育不是絕對自發進行的,而是需要教師在外部施加必要的幫助與引導,由此才能在教育對象身上實現充分有益的自我教育。因而,為了讓小學開設哲學課不至淪為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就需要建設一支即深諳哲學道理,又懂教育原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這樣才能使小學開設哲學課得以在探索中不斷發展進步。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