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報紙、廣告紙、作業本除了賣給廢品回收站,還能做什麼?天正小學的孩子們,通過碎紙、浸溼、調色、作畫……把五顏六色的溼紙團變成了漂亮的紙漿畫。
記者近日走進天正小學,學校長廊兩側和美術教室四周,展示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創意紙漿畫,無論人像、臉譜,還是動物、樹木、鮮花、水果,每一幅都色彩豐富、栩栩如生。
天正小學建校剛10年,但開設紙漿畫課程已有8年。學校裡的每名學生、每名教師都會創作紙漿畫,而且至少有一幅自己的畫作。近年來,很多學生家長甚至學校門衛保安大叔也都參與創作紙漿畫,很多畫作十分出色。
紙漿畫的創意來自學校美術組組長胡金濤老師。「2009年,學校希望課設一門特色美術課,當時沙畫流行,我也想選一種便宜、取材方便的原料,首先就想到了紙漿。」胡金濤告訴記者,紙漿可塑性很強,製成的畫作不易掉色,能長久保存。不過,廢舊紙張怎麼才能泡爛變成紙漿、按什麼比例調入乳膠和水粉顏料、選擇哪種畫板和工具,胡金濤足足用了半年時間,無數次的嘗試、調整、改進,才終於製作出最合適的紙漿原料。
在美術教室一角,記者看到數十個玻璃瓶裝著不同顏色的紙漿。「廢舊報紙、廣告紙和作業本質地比較硬,要先撕成一小條一小條,然後用開水浸泡,再用攪拌器打碎,調入乳膠和顏料。」胡金濤說,這些廢舊紙張製成的紙漿以偏灰色為主,黃色、粉色等鮮豔的紙漿需要用白色捲紙製作,「我們都買最便宜的捲紙,100塊錢的捲紙,全校學生可以用兩年。」
每周三下午,天正小學美術社團課上,學生們聚在美術教室內,用鉛筆在薄纖維板上先勾勒出花鳥魚蟲等畫作造型,然後選取自己中意的紙漿,雙手各握一把小鑷子,一手取紙漿,一手將紙漿攤鋪在畫板上,創作出一幅幅獨特的紙漿畫。二年級學生朱奕帆特別喜愛紙漿畫,除了美術課,課餘也會經常鑽進美術室作畫。「學了紙漿畫以後,平時用完的作業本、家裡的舊報紙我都會專門收起來,自己還試著做紙漿呢。」朱奕帆說。
一幅20釐米見方的紙漿畫,一名學生需要6節課才能完成,更大的畫作一般需要2人、4人甚至全班學生一起用數節課甚至是一學期的美術課才能完成。「在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們能親身體會廢舊紙張如何變廢為寶,變成美麗的繪畫作品,不但提高藝術能力,也增強了環保意識。」胡金濤說,近年來,天正小學的紙漿畫作品已參加了多次全市的大型繪畫展覽,如今正走進更多社區宣傳展示。
本報記者馬金 本報通訊員趙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