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龍網健康)目前,人類除了大腦以外,幾乎所有的器官都可以通過移植手術來進行置換,甚至通過人工的器官來替代。近日,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韋羅宣布,已經準備好在2017年底為自幼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人瓦來裡·斯皮裡多諾夫進行「換頭術」。
據媒體最新報導,整個手術據稱需要至少150人的醫療團隊,預計需要36個小時,花費兩千萬美元。手術的難點在於脊髓的連接。如果一切順利,患者將在術後處於最長4個月的人工誘導昏迷中,其間醫生會刺激患者脊髓神經再連接並恢復功能。卡納韋羅聲稱,患者會在一年內學會行走,並適應新身體。
新聞一出,不少人腦洞大開:假如「換頭術」成功,是否意味著一旦身體老化,將頭部移植後又可以繼續生存?人類是否能夠實現永生?此前,重慶女作家杜虹選擇離世後冷凍大腦,並期待50年後的科技能令其復活,也引起了輿論熱議。關於生命延續的醫療科技新聞,每次總能引起巨大的爭議。
爭議:是醫學的突破還是博眼球的噱頭?
在目前的技術手段下,「換頭術」靠譜嗎?這究竟是一次醫學技術的突破,還是博取公眾眼球的噱頭?目前,各界輿論主要有以下聲音。
支持:若成功將為大量患者帶來福音
南京軍區總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成惠林曾經向媒體表示,「換頭術」確實存在著一些臨床需求,比如每年全球有幾十萬車禍導致腦死亡的患者,與此同時還有大量類似科學家霍金這樣頭腦好用但軀體病入膏肓的患者。如果「換頭術」成功的話,可以為這類患者帶來福音。此外,癌症患者也可以獲益,只要癌細胞沒有轉移到腦部,那麼健康大腦就可以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
許多網友也表示支持,網友「霜涼悽月」說,希望手術能夠成功,這會成為人類醫學史的新起點。
猜想:更像是表演或炒作
評論員張田勘在評論中寫道,「卡納韋羅隔三差五就要在媒體上發聲,大聲疾呼要對別人換頭了,就像一個賣大力丸的不斷叫賣,你們再不圍觀,就不表演了。」
因為這個計劃太駭人聽聞,以至於各種猜想都紛紛出臺,甚至有多家媒體猜想,卡納韋羅和斯皮裡多諾夫是為了某個電腦遊戲而進行炒作。
存疑:技術上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仕勇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換頭術」中最重要也最難的就是神經連接。理論上神經是可以連接的,但在現在技術條件下,神經要一根一根正確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事,而且連起來不能保證功能可以恢復正常。他表示,在長久的未來可能會有希望實現這個技術,但在短期內基本不可能。
重慶市腫瘤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戴勤弼也認為,由於大腦所需血量幾乎佔全身血量三分之一,控制全身血量與安全循環也是一個難題。也許今後科學能夠發展到可以置換頭部的地步,但在他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抨擊:以科學探索為名的「殺人」行為絕不能鼓勵
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琳的態度更為激烈,他在文章中質疑,這個手術安全嗎?檢索了一下「換頭術」和「人腦移植」等關鍵詞,還沒發現有成功的動物活體實驗。如果醫學界強烈反對這種手術並發出了安全預警,而某個醫生堅持要進行「換頭」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這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還是放任結果發生的間接故意?王琳認為,一項創新手術是否可行,應有醫學共同體基於公共利益的風險評估走在前面,以科學探索為名的「殺人」行為絕不能鼓勵。
探討:假如「換頭術」成功 將面臨哪些問題
排除技術的可行性,假設手術成功,活下來的人究竟是誰?他與他的家人朋友能否認同這個身份?這些倫理問題才是更大的挑戰。
倫理學教授:換頭之後帶來倫理挑戰
換頭之後,我是誰?如果有了孩子,孩子是誰的?許多網友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南京東南大學醫學倫理學教授孫慕義也認為,人的情感都是由大腦控制的,如果「換頭術」成功,大腦將支配一個陌生的軀體,這可能是移植手術者最不能接受的。孫慕義說,「換頭術」涉及到人的「角色定位」問題,還有社會身份確認問題,即使移植技術成熟了,也要事先做好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方面的前期功課。
社會學家: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暨南大學社會學專家馬秋楓向媒體表示,從社會層次方面看,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他」必須承擔贍養父母,撫養兒女等權責。從人類群體中挑選出這樣一對組合,極易造成倫理、道德、人際關係方面的混亂,手術成功後,到底「他」應屬於哪一個家庭、身份應如何確立,這都將引出一系列社會倫理問題,社會學家目前也無定論。
網友:是否會催生黑色產業鏈
在觀音橋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任先生表示擔憂:在未來,假如有錢人覺得命不久矣,就花錢買一個身體,把頭換過去延續自己的生命,豈不可怕?如果這項技術被邪惡集團利用,他們可能會殘害健康的人以獲得健康的軀體,來為自己「換頭」,以獲得永生。這種手術的成功,是否會催生某些黑色產業鏈?
「換頭術」中方合作人任曉平:這是大課題不是炒作
在此前的報導中,本次「換頭術」的中方合作醫生任曉平表示,新生事物都會存在爭議,倫理學是個行為規範科學,面對病人的生命,倫理學必須要讓步。如果一個技術可以有效延長人的生命,倫理學角度沒有理由不批准。對於新事物,倫理學可以制定一個規範,讓新技術在這個框架以內進行,但沒有道理阻礙科學的發展。人的生命是至高無上的,在這個基礎上,倫理學的一些規範可以幫助臨床實踐。
他說,「頭移植」更是天大的難題,在這方面雖然存在爭議,但科學家不應迴避,這是一項嚴肅的課題、一個重大的前沿,不能當成兒戲來炒作。
開腦洞:假如你做了「換頭術」……
如果是你,願意接受「換頭術」嗎?做了「換頭術」,將是什麼感覺?記者向身邊不同年齡的朋友進行了群訪,大家的腦洞也是很大。
彭阿姨(62歲,全職主婦):好事啊,老了身體不行了,把頭換了豈不是返老還童?不過,這手術費用肯定很貴……
高先生(28歲,科幻愛好者):太酷了,簡直是《三體》裡雲天明的翻版,就衝著這種新奇的體驗,我也願意嘗試。就是換了之後我老婆可能會有意見。
楊先生(33歲,文字工作者):在仙俠小說中,這種叫做「奪舍」。有了現代的「換頭術」,身體將越來越不重要了。
網友「葛底斯堡」(12歲,小學生):聽起來挺好玩兒的。但會不會有壞人專門拐賣小孩,把身體賣給別人?
網友「清風徐徐」(21歲,大學生):把自己換頭的離奇經歷寫成書,翻譯成數國文字,版稅都夠下半生了,哈哈!
責編:江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