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頭術成功後活下來的是誰?突破還是博取眼球

2020-11-25 長江網

  

  (來源·華龍網健康)目前,人類除了大腦以外,幾乎所有的器官都可以通過移植手術來進行置換,甚至通過人工的器官來替代。近日,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韋羅宣布,已經準備好在2017年底為自幼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人瓦來裡·斯皮裡多諾夫進行「換頭術」。

  據媒體最新報導,整個手術據稱需要至少150人的醫療團隊,預計需要36個小時,花費兩千萬美元。手術的難點在於脊髓的連接。如果一切順利,患者將在術後處於最長4個月的人工誘導昏迷中,其間醫生會刺激患者脊髓神經再連接並恢復功能。卡納韋羅聲稱,患者會在一年內學會行走,並適應新身體。

  新聞一出,不少人腦洞大開:假如「換頭術」成功,是否意味著一旦身體老化,將頭部移植後又可以繼續生存?人類是否能夠實現永生?此前,重慶女作家杜虹選擇離世後冷凍大腦,並期待50年後的科技能令其復活,也引起了輿論熱議。關於生命延續的醫療科技新聞,每次總能引起巨大的爭議。

  爭議:是醫學的突破還是博眼球的噱頭?

  在目前的技術手段下,「換頭術」靠譜嗎?這究竟是一次醫學技術的突破,還是博取公眾眼球的噱頭?目前,各界輿論主要有以下聲音。

  支持:若成功將為大量患者帶來福音

  南京軍區總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成惠林曾經向媒體表示,「換頭術」確實存在著一些臨床需求,比如每年全球有幾十萬車禍導致腦死亡的患者,與此同時還有大量類似科學家霍金這樣頭腦好用但軀體病入膏肓的患者。如果「換頭術」成功的話,可以為這類患者帶來福音。此外,癌症患者也可以獲益,只要癌細胞沒有轉移到腦部,那麼健康大腦就可以移到另外一個人身上。

  許多網友也表示支持,網友「霜涼悽月」說,希望手術能夠成功,這會成為人類醫學史的新起點。

  猜想:更像是表演或炒作

  評論員張田勘在評論中寫道,「卡納韋羅隔三差五就要在媒體上發聲,大聲疾呼要對別人換頭了,就像一個賣大力丸的不斷叫賣,你們再不圍觀,就不表演了。」

  因為這個計劃太駭人聽聞,以至於各種猜想都紛紛出臺,甚至有多家媒體猜想,卡納韋羅和斯皮裡多諾夫是為了某個電腦遊戲而進行炒作。

  存疑:技術上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仕勇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換頭術」中最重要也最難的就是神經連接。理論上神經是可以連接的,但在現在技術條件下,神經要一根一根正確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事,而且連起來不能保證功能可以恢復正常。他表示,在長久的未來可能會有希望實現這個技術,但在短期內基本不可能。

  重慶市腫瘤醫院腦神經外科主任戴勤弼也認為,由於大腦所需血量幾乎佔全身血量三分之一,控制全身血量與安全循環也是一個難題。也許今後科學能夠發展到可以置換頭部的地步,但在他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抨擊:以科學探索為名的「殺人」行為絕不能鼓勵

  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琳的態度更為激烈,他在文章中質疑,這個手術安全嗎?檢索了一下「換頭術」和「人腦移植」等關鍵詞,還沒發現有成功的動物活體實驗。如果醫學界強烈反對這種手術並發出了安全預警,而某個醫生堅持要進行「換頭」最終導致患者死亡,這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還是放任結果發生的間接故意?王琳認為,一項創新手術是否可行,應有醫學共同體基於公共利益的風險評估走在前面,以科學探索為名的「殺人」行為絕不能鼓勵。

  探討:假如「換頭術」成功 將面臨哪些問題

  排除技術的可行性,假設手術成功,活下來的人究竟是誰?他與他的家人朋友能否認同這個身份?這些倫理問題才是更大的挑戰。

   倫理學教授:換頭之後帶來倫理挑戰

  換頭之後,我是誰?如果有了孩子,孩子是誰的?許多網友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南京東南大學醫學倫理學教授孫慕義也認為,人的情感都是由大腦控制的,如果「換頭術」成功,大腦將支配一個陌生的軀體,這可能是移植手術者最不能接受的。孫慕義說,「換頭術」涉及到人的「角色定位」問題,還有社會身份確認問題,即使移植技術成熟了,也要事先做好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方面的前期功課。

   社會學家: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暨南大學社會學專家馬秋楓向媒體表示,從社會層次方面看,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他」必須承擔贍養父母,撫養兒女等權責。從人類群體中挑選出這樣一對組合,極易造成倫理、道德、人際關係方面的混亂,手術成功後,到底「他」應屬於哪一個家庭、身份應如何確立,這都將引出一系列社會倫理問題,社會學家目前也無定論。

  網友:是否會催生黑色產業鏈

  在觀音橋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任先生表示擔憂:在未來,假如有錢人覺得命不久矣,就花錢買一個身體,把頭換過去延續自己的生命,豈不可怕?如果這項技術被邪惡集團利用,他們可能會殘害健康的人以獲得健康的軀體,來為自己「換頭」,以獲得永生。這種手術的成功,是否會催生某些黑色產業鏈?

  「換頭術」中方合作人任曉平:這是大課題不是炒作

  在此前的報導中,本次「換頭術」的中方合作醫生任曉平表示,新生事物都會存在爭議,倫理學是個行為規範科學,面對病人的生命,倫理學必須要讓步。如果一個技術可以有效延長人的生命,倫理學角度沒有理由不批准。對於新事物,倫理學可以制定一個規範,讓新技術在這個框架以內進行,但沒有道理阻礙科學的發展。人的生命是至高無上的,在這個基礎上,倫理學的一些規範可以幫助臨床實踐。

  他說,「頭移植」更是天大的難題,在這方面雖然存在爭議,但科學家不應迴避,這是一項嚴肅的課題、一個重大的前沿,不能當成兒戲來炒作。

  開腦洞:假如你做了「換頭術」……

  如果是你,願意接受「換頭術」嗎?做了「換頭術」,將是什麼感覺?記者向身邊不同年齡的朋友進行了群訪,大家的腦洞也是很大。

  彭阿姨(62歲,全職主婦):好事啊,老了身體不行了,把頭換了豈不是返老還童?不過,這手術費用肯定很貴……

  高先生(28歲,科幻愛好者):太酷了,簡直是《三體》裡雲天明的翻版,就衝著這種新奇的體驗,我也願意嘗試。就是換了之後我老婆可能會有意見。

  楊先生(33歲,文字工作者):在仙俠小說中,這種叫做「奪舍」。有了現代的「換頭術」,身體將越來越不重要了。

  網友「葛底斯堡」(12歲,小學生):聽起來挺好玩兒的。但會不會有壞人專門拐賣小孩,把身體賣給別人?

  網友「清風徐徐」(21歲,大學生):把自己換頭的離奇經歷寫成書,翻譯成數國文字,版稅都夠下半生了,哈哈!

  責編:江婧

相關焦點

  • 專家宣布世界首例「換頭術」在遺體上成功實施 引各方爭議
    兩年後,今年的11月17日,他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實施的地點正是在中國。  卡納瓦羅說:「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最終,歷史性的一刻在中國發生了。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教授帶領下,我們做了18個小時的手術。如果你們還記得的話,我在2013年說過,這個手術可能需要36個小時。中國人提高了速度,完成了這一壯舉。
  • 世界首例"換頭術"在中國完成?專家提出質疑
    兩年後,今年的11月17日,他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實施的地點正是在中國。卡納瓦羅說:「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最終,歷史性的一刻在中國發生了。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教授帶領下,我們做了18個小時的手術。如果你們還記得的話,我在2013年說過,這個手術可能需要36個小時。中國人提高了速度,完成了這一壯舉。
  • 三年前的今天,他們宣布成功實施了「換頭術」
    三年前的今天,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Sergio Canavero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成功實施, 手術地點是中國,該手術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骨科醫生任曉平協助完成。 震驚嗎?神奇嗎?是不是迫切地想知道實施頭顱移植後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換頭術」被指「可恥騙局的延續」,專家:不能證明活體可行
    消息一出即遭質疑:是科學突破還是博公眾眼球的「噱頭」?專家表示,在遺體上進行的這一手術,並不能證明活體「換頭術」的可行性。突破?對神經的電刺激證明在遺體上進行的「換頭術」是「成功的」。卡納韋羅說,本次手術成功連接了兩具遺體的脊椎、神經和血管,研究團隊「即將」為頸部以下癱瘓的活人做移植手術。其實這個「換頭術」並非新聞。卡納韋羅最早於2013年6月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提出設想,當時即引起廣泛質疑。2015年2月,他又在《國際外科神經病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自己的理論。
  • 「換頭術」離現實有多遠?引發倫理爭議、法律無依據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人類遺體上「成功」實施。消息一出即遭質疑:是科學突破還是博公眾眼球的「噱頭」?
  • 世界首例遺體「換頭術」在中國成功了 倫理問題成世人熱議焦點
    俄羅斯換頭術志願瓦雷裡·多諾夫:對我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無論手術實際的結果如何,這項技術都將成為進一步發展打下科學基礎。但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位志願者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他不再接受「換頭術」轉而接受常規治療。
  • 中國「換頭術」獲重大突破,已2次成功連接
    其實,中國成功實施了2次換頭術,皆由哈醫大的任曉平團隊操刀完成。只不過第一次是給一隻猴子換頭,據說耗資超過7000萬,但這隻猴子換頭後存活時間不到一天。而第一次在人類身上實施的換頭術則是在兩具遺體上進行的,18個小時的手術成功將兩者的神經、血管和脊椎連接起來。
  • 假如換頭術成功了,人民是不是都長生不老了?
    手術非常的順利,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換頭成功的猴子。它的成功,可以說是醫學史上巨大的進步。這隻猴子換頭成功了,但只是限於皮肉、血管之類的連接,而神經系統卻無法真正接活。換句話說,新的猴腦無法控制另外的身軀。更令人痛心的是猴子的生命在換頭結束後一天時間內結束了。
  • 黃潔夫:「換頭術」不是中國的光榮,中國不允許這種試驗
    他表示,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倫理方面,「換頭術」都是不可行的,還會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帶來不良影響,「中國絕不允許進行這種臨床試驗。」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 資料圖談「換頭術」:這個第一不做也罷北青報:「換頭術」這個概念是最新的嗎?
  • 中國人首嘗「換頭術」?
    文章還說,中國的一個手術團隊已成功對屍體進行過相關試驗,取得成功。   印度的媒體同行認為,從文章的內容看,這完全是一篇側重可讀性的趣味文章,不是新聞報導,也不是嚴肅的專業文章。在印度撰寫這類文章的學界人士很多,其中一些人是為了保持知名度,或為了某些商業目的。
  • 史上首例人類換頭術引爭議,這個「新人」該是誰:頭還是身
    在法律上該如何定義實施了換頭術的「新人」?如果觸犯法律,該由「誰」承擔責任?是以「頭」為其身份,還是「身體」?律師馬振彪認為,這相當於組成了一個新的個體,跟「頭」和「身體」都不同。律師嶽成認為,大腦支配著一切,換頭術如果成功,誰的頭就認定這個新個體是誰。
  • 專家:換頭術短期內難實現 手術困難術後問題多
    L:其實,換頭術中最重要也最難的就是神經連接。理論上神經是可以連接的,但在現在技術條件下,非常困難,而且連起來不能保證功能可以恢復正常。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卡納維羅表示只需要連接10%~20%的主要神經,其他神經則通過再生方式修復。但是神經再生需要時間,過程比較漫長,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達到。而且脊髓神經幾乎無法連接恢復。就算只是把神經成功連接起來,都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 這些都是前蘇聯駭人的實驗,換頭術竟然成功過?
    曾經有俄國的報刊報導蘇聯的教授試圖進行人猿的雜交,試圖培養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的痛感的人猿戰士,而且這一項實驗前蘇聯是批准發展的,但是他們最終沒有成功培育出這種人猿出來,當時還進行著另外一項計劃,「雙頭狗」的科學實驗,在實驗的結果來看是成功的,因為當時這項實驗一共培育出幾十條雙頭狗,而且還向當時前蘇聯人們展示了這個成果,但是這些雙頭狗的存活也只有僅僅一個月
  • 「換頭術」之後
    西麗娜糾結了,不知自己是跟頸部上的皮諾結婚,還是跟頸部下的漢斯結婚?  還有,他們的後代,究竟算誰家的血脈?西方人,或許不講究這個,跟誰姓就OK了。那麼,問題來了,這跟直接抱養一個孩子有什麼區別?換言之,跟西麗娜與誰生一個,有什麼區別?當然,站在西麗娜的角度,沒有區別,跟誰生,都是她的骨肉。那麼,問題又來了,頸部上的皮諾會怎麼想?
  • 追問世界首例「換頭術」的真真假假
    據媒體報導,一位義大利醫生宣布,人類歷史上首例「換頭術」將於2017年在中國進行,一位中國醫生將參與手術。消息還稱,此項科研經費達5億人民幣,動物實驗成功率達90%以上,為疑難雜症找到了最終解決方案。「換頭」真能成功?這到底是重大科學進步還是空穴來風?
  • 人民日報微信號談「換頭術」:不妨給予科學探索多一點寬容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不光能夠七十二變,還能拔一把毫毛就變做千百個小猴;《超凡蜘蛛俠》中的大反派斷了一隻手,他給自己注入蜥蜴基因後居然長出了蜥蜴的胳膊……從神話傳說到科學幻想,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突破身體的局限,成為一個能力超凡的人。隨著克隆技術、基因技術等日益成熟,這些似乎已經離我們不再遙遠。
  • 「換頭術」只是一場鬧劇?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神經科學研究技術的不斷提高與完善,加拿大科學家阿爾伯特·阿古阿約將取自大鼠後肢的一段周圍神經植入脊髓,成功誘發了被切斷的中樞神經在周圍神經裡的長距離再生,首次證實了包括腦與脊髓在內的中樞神經能夠被誘發再生。這一重大突破,使人類最終攻克中樞神經系統的頑症在理論上成為可能,也重新燃起了人們探索換頭的熱情。
  • 全球首例真人「換頭術」,男子甘願當實驗者,現在怎麼樣了?
    為了追尋長生不老,科學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像冰凍人技術換頭術等等。冰凍人技術是通過特定的容器將人冰凍起來,等到時間一久解封「復活」,換頭術是把自己的大腦轉移到另一個群體中。俄羅斯曾經進行過換頭術,是全球首例換頭術,那麼當時接受換頭術的人現在怎樣了?
  • 任曉平:完成第一例人體頭移植模型 稱「換頭術」不準確
    11月21日9時,在哈爾濱醫科大學主樓二樓大會議室裡舉行的見面會上,任曉平教授對多位媒體記者宣稱,近期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了第一例人體頭移植模型,「可以說是醫學史上的裡程碑」 。任曉平說,這是第一例頭移植模型,之前媒體稱「換頭術」不準確,此次頭移植模型和「換頭術」還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