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人類遺體上「成功」實施。消息一出即遭質疑:是科學突破還是博公眾眼球的「噱頭」?專家表示,在遺體上進行的這一手術,並不能證明活體「換頭術」的可行性。
突破?
合作研究者、義大利都靈先進神經調節組織的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韋羅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介紹,手術分為兩部分:首先,把一人的供血系統與另一人的大腦連接;然後,把頭切下來,使用名為聚乙二醇(PEG)的生物凝膠把神經和血管連接到新的身體上。對神經的電刺激證明在遺體上進行的「換頭術」是「成功的」。
卡納韋羅說,本次手術成功連接了兩具遺體的脊椎、神經和血管,研究團隊「即將」為頸部以下癱瘓的活人做移植手術。
其實這個「換頭術」並非新聞。卡納韋羅最早於2013年6月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提出設想,當時即引起廣泛質疑。2015年2月,他又在《國際外科神經病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自己的理論。
但在卡納韋羅進行的動物「換頭」實驗中,大部分動物僅存活了幾天,因此給人類做此手術的風險更不可預知。分析人士指出,卡納韋羅在兩具遺體間做的換頭手術並不能證明活體「換頭術」的可行性。
美國紐約大學蘭貢醫療中心醫學倫理主任阿瑟・卡普蘭甚至稱,這個所謂「突破」是「一個可恥騙局的延續」。
卡普蘭質疑卡納韋羅宣稱的「成功連接兩具遺體的脊椎、神經和血管」。他說,如果卡納韋羅真的成功了,他應該首先在世界上眾多脊椎損傷的患者身上施與手術,幫助他們恢復行走能力和對身體的控制等。
質疑!
這次卡納韋羅所稱的「換頭術」由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教授團隊進行。主刀者任曉平對媒體說,手術是去年11月底進行的。他強調,此次他們做的是一例人類頭移植外科手術模型,只是一次醫學實驗。
俄羅斯衛生部移植醫師扎蓋諾夫此前也曾表示,換頭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讓被截斷的神經特別是脊髓相容並復活,現有技術達不到。尤其是在脖子上,迄今世界上沒有人能在頸部成功接通屬於不同人的脊髓。要想換頭並讓頭指揮新身體,就必須在修復脊髓損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否則換了也白搭,還是癱瘓。
義大利神經外科協會主席阿爾貝託・德利達雷則指出,卡納韋羅多年前就提出「換頭術」這一理論,目的是為了「博眼球」,其實並沒有任何基礎支撐。科學需要試驗、展示結果和多次重複驗證,而卡納韋羅的理論完全沒有這些,提出這種理論唯一的結果就是吸引別人關注。
「換頭術」也引發了倫理爭議。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醫學家奧尼先科指出,「換頭術」在道德和倫理層面帶來很多問題,從法律上也找不到可以這麼做的依據。(執筆記者:馮玉婧;參與記者:欒海、林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