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頭術:現代人的遺忘工程

2020-11-23 搜狐網

  本周關鍵詞:換頭術

  導語:6月13日,《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再次讓中國醫學界走上風口浪尖。文章稱,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博士將會實施史上首例「換頭術」——為一位癱瘓病人的頭顱換一具新的身體。如果說頭是政權、是文化、是上層建築、是思想精神,那麼身體就是土地、山河、經濟、民生、豐乳肥臀。到底是頭決定身體?還是屁股決定腦袋?這是一個歷史久遠而且一直影響到現今社會的爭論。如今,「換身體」如器官移植、整容、變性都已不再是奇聞,那麼「換頭」呢?一個人失去了獨特的記憶,也就不是原來這個人了。正如一個民族如果主動遺忘,它的軀體是否肥碩也不再有意義。

  01.

  許子東:早在2015年就有媒體報導稱,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賽吉爾.卡納維羅將和任曉平的團隊合作,在2017年進行世界首次「換頭」手術,在醫學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最新報導,北京大學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王嶽說,「一旦實施,就是中國臨床界的恥辱」。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弗蘭克斯坦教授認為,卡納維羅醫生就是一個瘋子。然而,俄羅斯計算機工程師斯皮裡多諾夫已經願意成為該手術的志願者。他患先天脊椎性肌肉萎縮症,全身傷殘,骨骼畸形。如果一切順利,醫生將為他尋找一個新的被診斷為腦死亡但全身器官健康的身體。

  有趣的事情是,同一個手術卻有兩個名稱。媒體上引人爭議的叫 「換頭」手術,可是任曉平醫生則稱之為「換身體」的手術。這一名稱的不同引起了我的興趣,當然不完全是醫學上的興趣。我的父親是名醫生,做過數十年的醫院院長,但我對中醫西醫都是外行。我最感興趣的是話語上的問題,為什麼「換頭」手術,會引起倫理學的爭議?在隱喻跟話語層面,我們一直在用「換頭」或「換身體」兩個醫學術語。革命,英文是revolution,源自拉丁語,本義是翻轉、顛倒。拉丁語在13世紀演變為法語,14世紀變成英文,當它在19世紀前後進入漢語時,卻被翻譯成了我們古而有之的概念——革命,湯武革命。大家想想翻轉跟革命的區別。翻轉只是從高變成低,低變成高。可是革命呢?有cut,把頭去掉、砍頭的形象,很符合我們對法國大革命斷頭臺的想像。

  如果說頭是政權、是文化、是上層建築、是思想精神,那麼身體就是土地、山河、經濟、民生、豐乳肥臀。到底是頭決定身體?還是屁股決定腦袋?這是一個歷史久遠而且一直影響到現今社會的爭論。

  02.

  我感興趣的並不完全是隱喻系統的話語爭論,回到醫學手術,我忍不住設身處地的要去想假如真有這樣一臺手術,手術後的這個人到底是換了頭呢?還是換了身體了?

  現代醫學道德是不是允許或鼓勵我們換身體?上海第六醫院當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手術叫斷指再植,手指斷了把它重新接上去。腳、手臂也都可以接。不僅是四肢,上身的一些重要器官也可以換,比如換腎已經很普遍了。傳說有人一夜情醒來,不是對異性美好的回憶,而是發現自己少了一個腎,聽起來很可怕。人體最關鍵的部位心臟,以及其它器官如肝、肺、胃、腸能不能整體更換,應該只是技術性的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至於最敏感的生殖器,不要說因為患病需要處理,就算健康的人也可能因為頭腦或神經系統的指揮,主動去變更自己的器官,這叫變性。所以,不論是為了救命,或是為了形象趣味愛好,換身體已經被普遍接受。爭議點恐怕只是換整個身體,還是局部地換。

  醫學界的考慮是非常經濟的,一個好的身體 本來可以分開救幾個人,現在只用在一個人的身上,準確的說是用在一個人的頭下面,有些資源浪費,應該缺什麼換什麼。就像象徵層面上發展經濟,哪些地方不足去發展哪些地方,何必一定要徹底地改天換地呢?現在都知道順應自然、環保型的經濟比較好,徹底地移山填海,有必要嗎?除非特殊情況,窮山惡水不得不愚公移山。另外也有特別有錢,比如杜拜造人工島。

  霍金有非常出色的大腦,假如他要換一個健康的身體,繼續對地球、對宇宙做出更大的貢獻,也許大家很能接受。反過來,一個有權有勢的女人要為自己接一個豐乳肥臀的死囚的身體,也許大家會感到不滿。看來,換身體要有合理的理由,獲得人們批准的可能性才較大。

  03.

  再說換頭、換腦袋。頭上面有什麼東西換不得呢?雙眼皮、隆鼻子、耳朵、嘴唇,很多人從韓國回來,護照照片跟本人都對不上號,沒法入境。電視節目裡那麼漂亮、被觀眾奉為白日夢偶像的演員,據說都是人工整出來的。現在爆紅的網紅經濟裡那些直播女主持,臉怎麼都長得一個樣!全都是範冰冰加上黃曉明太太款。臉上幾乎沒有哪個部位是動不得的。

  外表可以動,裡面呢?腦子裡長了瘤,可以做手術切除一部分。想想真可怕,我們整天要改造思想,不也在進行「換頭」手術嗎?很多人整容,不都是「改頭換面」嗎?這麼講起來,「換頭」手術也沒有什麼倫理上的禁忌了。

  我的身體換了一個頭,這還是我嗎?從醫學上講,從人道角度來講,頭上的眼、鼻、喉、耳、嘴均可換,部分腦細胞、神經系統也可以換,智商、情商要是換得好的話很多人也願意換,可有一樣東西是不能更換的——一個人的記憶。一個人失去了獨特的記憶——他所經過的苦難、幸福、愛情、奮鬥凝聚起來的充滿瑣碎細節的記憶,他對父母親、祖先、朋友、家國的記憶——他就不是原來這個人了。在這個意義上,更換一個人的記憶,就是更換一個人的生命。

  有一次在香港開會,有位來自江蘇的中學老師說,「現在希望工程搞得怎麼樣我不知道,『遺忘工程』卻搞得很成功。」這使我想起前段時間有記者在城市街頭隨機採訪路人,問,「文革當中有什麼事情是你最難忘的?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有人回答說,「南京大屠殺」。還有人說,「古代的事情我們不太清楚」。我一下明白了為什麼「遺忘工程」令很多人憂慮?因為「遺忘工程」就是「換頭」手術。

  雖然從唯物角度看,身體的物質需求決定人的思維精神。如果A的頭與B的身體真能結合,合成的新人還是A。如果「換身體」的手術在將來可行,人們擔心的是有財富、有權勢者濫用,以延續他們無邊的財富與權勢。至於「換頭」手術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更換了一個人的記憶就不是這個人了。消滅了一個民族的精神,身體養得再肥再胖又有什麼意義呢?

  節目介紹:

許子東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鏘鏘三人行》嘉賓

  《子東時間》,搜狐文化重磅推出的原創音頻節目。大學教授、著名媒體人許子東先生以獨特角度,麻辣點評熱點文化事件。總有些東西看不見,這是聲音的時間,"書生觀點",有趣有料。歡迎每周四12:00收聽、互動。(搜狐文化獨家版權節目 轉載請標明出處)

  更多內容請掃下方二維碼 打開搜狐手機網文化頻道或搜狐文化微信公眾號

cul.sohu.com true 搜狐文化 http://cul.sohu.com/20160623/n455951029.shtml report 4283 本周關鍵詞:換頭術導語:6月13日,《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再次讓中國醫學界走上風口浪尖。文章稱,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博士將會實施史上首例「換頭術」——為一位癱

");}

相關焦點

  • 追問世界首例「換頭術」的真真假假
    新華網近日約請新聞中據稱將參與「換頭術」的中國醫生——哈爾濱醫科大學手顯微外科中心主任任曉平教授做客《新華訪談》,求證「換頭術」新聞裡的真真假假。求證一:「換頭術」2017年在中國實施嗎?[新華訪談]有媒體報導,首例「換頭術」將在2017年進行,這是真的麼?
  • 那些令人期待的科學預言:「換頭術」、人活千年
    「換頭術」也許將不再是天方夜譚。在這一醫學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  2013年以來,哈爾濱醫科大學科研人員在近1000隻老鼠身上完成手術,目前他們的最好成績是使術後的實驗鼠存活一天時間。這一研究團隊還計劃今年在猴子身上開展這項實驗。
  • 全球首例真人「換頭術」,男子甘願當實驗者,現在怎麼樣了?
    為了追尋長生不老,科學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像冰凍人技術換頭術等等。冰凍人技術是通過特定的容器將人冰凍起來,等到時間一久解封「復活」,換頭術是把自己的大腦轉移到另一個群體中。俄羅斯曾經進行過換頭術,是全球首例換頭術,那麼當時接受換頭術的人現在怎樣了?
  • 換頭術成功後活下來的是誰?突破還是博取眼球
    在目前的技術手段下,「換頭術」靠譜嗎?這究竟是一次醫學技術的突破,還是博取公眾眼球的噱頭?目前,各界輿論主要有以下聲音。  支持:若成功將為大量患者帶來福音  南京軍區總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成惠林曾經向媒體表示,「換頭術」確實存在著一些臨床需求,比如每年全球有幾十萬車禍導致腦死亡的患者,與此同時還有大量類似科學家霍金這樣頭腦好用但軀體病入膏肓的患者。如果「換頭術」成功的話,可以為這類患者帶來福音。
  • 「換頭術」被指「可恥騙局的延續」,專家:不能證明活體可行
    「換頭術」被指「可恥騙局的延續」,專家:不能證明活體可行 馮玉婧 欒海 林小春/新華社 2017-11-22 21:32
  • 中國人首嘗「換頭術」?
    但當新華社記者採訪任曉平教授、詢問首位接受換頭術者何時換成中國人時,他斷然表示,上述「重大」消息純屬無稽之談,「從去年到現在我都對媒體說,對於所謂的人體換頭術,首先,手術時間沒定!其次,在哪個國家做沒定!這項研究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既然遠沒有進展到做手術的地步,現在具體地談換頭,這都是茶餘飯後的閒扯」。
  • 「換頭術」離現實有多遠?引發倫理爭議、法律無依據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新聞分析:「換頭術」離現實還有多遠  新華社記者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人類遺體上「成功」實施。消息一出即遭質疑:是科學突破還是博公眾眼球的「噱頭」?
  • 「換頭術」之後
    西麗娜不敢想,婚禮還必須如期舉行,請柬已發出,再說,親朋好友都等著目睹「重新站起來」的皮諾,他倆青梅竹馬,相親相愛,尤其欣聞皮諾「換頭術」成功之後,無不為之振奮。自從皮諾10歲患了小兒麻痺症,西麗娜就伴隨他左右,形影不離,從鼓勵到傾慕,真心相戀。皮諾為回報給她一個完美的愛,毅然決定並接受了「換頭術」,成功了,扔下輪椅,站起來了。
  • 假如換頭術成功了,人民是不是都長生不老了?
    目前換頭術只是一種設想,各方面的條件還不成熟,只是限於在動物上科學試驗。按現在的醫療技術還不能用在人身上試驗。雖然現實還不能真正攻破技術難關,但總有一天我們人類是可以攻克的。下面我們假設換頭術成功,那麼思維肯定是這個頭的。因為一個人的思維全部在腦裡啊。大腦是人類各種肢體和思想的指揮中樞。換種說法,也可以說通過換頭人得到了長生。
  • 黃潔夫:「換頭術」不是中國的光榮,中國不允許這種試驗
    他表示,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倫理方面,「換頭術」都是不可行的,還會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帶來不良影響,「中國絕不允許進行這種臨床試驗。」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 資料圖談「換頭術」:這個第一不做也罷北青報:「換頭術」這個概念是最新的嗎?
  • 前蘇聯科學家曾研究"換頭術" 造出20隻雙頭狗
    但我認為,現有技術已經可以進行這樣的連接」,並預測「換頭術」再過幾年就能實現。  卡納韋羅在這篇論文中詳細描述了「換頭術」的步驟:捐獻者與接受者必須處於同一手術室中,手術須在攝氏約12度至15度的低溫下進行,捐贈者及受贈者的頭部須同一時間切下,兩個醫療小組同時進行手術。考慮到在這一溫度下,哺乳動物的組織在體內血液不流動時最多能存活1小時,切割頭部與縫合的整個過程必須在1小時內完成。
  • 世界首例"換頭術"在中國完成?專家提出質疑
    (原標題:專家宣布世界首例「換頭術」在遺體上成功實施 引各方爭議)
  • 世界首例遺體「換頭術」在中國成功了 倫理問題成世人熱議焦點
    卡納韋羅是義大利的神經外科專家,2013年,他就因為極力推崇人體換頭術而被外界稱為「瘋子醫生」,2015年,一位來自俄羅斯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自願成為卡納韋羅實驗的志願者。這位患者飽受病痛折磨身體十分消瘦,但他曾用思維清晰的大腦向外界表示:他十分期待這次「換手手術」。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2017-12-01 2017年12月01日 15:47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 三年前的今天,他們宣布成功實施了「換頭術」
    (姬無命式一臉懵逼/圖源:《武林外傳》) 「太長不看」版: 1.頭顱移植術已發展了一百多年 2.人類首例遺體頭部移植手術的意義在於為未來有可能進行的「換頭術
  • 「換頭術」只是一場鬧劇?
    蝌蚪君邀請了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西京醫院眼科教授遊思維,和各位一起聊聊不可思議的「換頭術」,到底能不能實現。蝌蚪君:頭部移植手術在理論上可行麼?遊思維:理論上是可行的。懷特醫生的動物換頭術只是將異體的猴頭和軀幹對接,用金屬片固定脊柱,吻合頭、身之間的血管以恢復腦的血液循環,並在手術成功後的短時間內保證新的身體不會因為免疫反應排斥嫁接過來的新頭,或這顆猴頭不會排斥它的新身子。由於腦與脊髓的上下聯繫始終無法恢復,所以換頭後的軀體根本不可能活動。
  • 任曉平:完成第一例人體頭移植模型 稱「換頭術」不準確
    任曉平說,這是第一例頭移植模型,之前媒體稱「換頭術」不準確,此次頭移植模型和「換頭術」還有距離。「換頭術」取決於很多複雜的因素,目前只是把「換頭術」進行前的科學問題、技術問題先解決。任曉平強調,此次頭移植模型把相關技術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未來頭移植不會遙遠」。
  • 被遺忘的漢人,被日本人稱為武士,百年來堅持1個原則,現代人無法理解
    而且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百年來堅持1個原則,也是一個「死規定」就是,絕對不允許和滿人有什麼來往,這個原則也讓現代人難以理解至此,也就成為了一方被遺忘的漢人了。
  • 「換頭術」的世界難題:脊髓損傷修復不解決,則「毫無意義」
    「換頭術」的世界難題:脊髓損傷修復不解決,則「毫無意義」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11-22 06:34 來源
  • 任曉平「換頭術」法寶PEG是什麼?國內主流團隊都沒有使用
    中國科學報 圖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否認完成「換頭術」,強調只是「頭移植外科模型」、「在新鮮的遺體上,做了臨床前的手術設計」。但任曉平同時稱,這是一個「重大的科學突破」,並稱為世界級難題脊髓損傷修復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