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捐贈遺體:奉獻自己最後的價值

2021-01-12 株洲傳媒網

株洲傳媒網6月11日訊(新聞綜合頻道記者廖姍 廖智勇)我們常說「落葉歸根,入土為安」,這個倫理似乎很少有人打破。但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位86歲的秦德禮老人,卻是將自己最後的價值,都奉獻了出來。近日,秦德禮老先生因胃癌去世,家屬按照他的遺願,將其遺體捐贈於醫療科研。

6月7號,秦德禮老人過世,家屬遵照他的遺願,將遺體捐贈於湖南省紅十字會,由湘雅醫學院接收,用於醫學科研。秦德禮老人生於1934年,曾經參與過解放戰爭,退伍以後,一直在株洲工作。老人的兒子介紹,父親一直以軍人的精神做人做事,家教從嚴。

十多年前,秦老積極聯繫省紅十字會、湘雅醫學院等單位,最終在2006年,他籤署了遺體捐贈志願書。剛開始,家人都不同意他這種做法,但經過老人多年以來耐心做工作,都漸漸接受了。去年5月,秦老得知自己患有胃癌,到去世前夕,一直要求兒子要遵循他的遺願。

如今,老人實現了自己的遺願。由於老人是胃癌晚期,並轉移擴散了多個部位,其遺體將主要用於初級醫學研究。

相關焦點

  • 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溫州網3月30日訊(記者 項銳)今天,溫州醫科大學為一位普通的老人,舉行追思會。  這位老人叫徐啟榮,瑞安市陶山鎮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將遺體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為醫學教學研究之用。  據了解,自溫州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溫州捐贈遺體的也僅徐啟榮一人。
  • 遺體捐贈:感念逝者,善待生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10月16日,江蘇鹽城72歲的蒯大萬完成遺體捐贈手續。他是一名困難群眾,患有腦梗等疾病,一直得到政府的幫助,對捐獻遺體這個想法想了很久。這是他的心願,想在百年後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研。
  • 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在劉家成的兒女看來,奉獻是父親留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捐獻遺體,讓生命留下「最後饋贈」1997年6月30日,在水電十三局三分局擔任宣傳科科長、高級政工師的劉家成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結束了40年的工作。對他來說,這並不是對社會做貢獻的一個句號,而是另一個轉折。
  • 永州65歲老人捐獻角膜遺體:我看到有的孩子眼睛看不見光明,心中不...
    65歲的周國清老人家住湖南永州藍山,12月24日12時25分,因腦出血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周老的家屬根據他生前的遺願,第一時間與永州市藍山縣紅十字會取得聯繫,捐獻老人眼角膜和遺體。按照流程要求,藍山縣紅會工作人員與家屬溝通,協調遠在新疆的哥哥在角膜遺體捐獻自願書上簽字,並與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潘愛華教授共同確認文書的合法性。
  • 潤康苑社區走訪慰問遺體捐贈老黨員
    捐獻遺體作人道奉獻,利國利民為社會造福。1月7日,棲霞區馬群街道潤康苑社區紅十字會開展走訪慰問社區老黨員活動,在此過程中,社區書記孟繁榮了解到老黨員帶動其女兒自願參與遺體捐獻,令人十分動容。交談過程中,孟書記了解到,老黨員自願參與了遺體捐獻,並展示了捐贈證書。對於一般的老年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談生死,但老黨員卻很豁達,表示捐贈遺體能為現代科學醫療事業做出貢獻,對陌生患病朋友給予切實幫助,用感恩回饋社會。老黨員還表示,自己已經說服女兒摒棄傳統的孝道觀念,把遺體捐贈看做生命的延續。遺體捐贈並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另一種愛的延續。
  • 為他點讚|安化62歲老人籤署器官遺體捐贈協議
    近日,安化縣滔溪鎮方谷村村民彭元保,在家人的見證下,正式籤署了器官遺體捐贈協議,在百年之後將身體器官及遺體全部捐獻,用於醫學研究。剛剛過完62歲生日的彭元保,兩年前在廣東打工時被確診為小細胞肺癌晚期。彭元保所在的公司也積極伸出援手,幫助這個花甲老人與病魔抗爭。外界的助力與自身在治療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讓彭元保萌發了捐獻器官及遺體的想法。今年年初,回到家鄉的彭元保主動聯繫到安化縣紅十字會,表達了自己的捐贈意願。在安化縣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彭元保如願完成了遺體捐贈登記,正式成為了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 大連八旬退休女教師捐獻遺體
    人世間,老人家把畢生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離開後,讓她的學生沒想到的是:老人早已立下遺囑,把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11 月 20 日下午,記者撥通了湯廣芝老師生前來往最為密切、她的 3 位學生。其中一位就是大連大學附屬醫院內循環科主任於勤。於勤回憶,老人家三周前住進醫院。多少年前,她患有腦梗、心梗等多種疾病,最後肺部感染直至衰竭。
  • 合肥一家養老院34位老人向安醫大提出捐獻遺體訴求
    合肥一家養老院34位老人向安醫大提出捐獻遺體訴求。他們說想為:安徽的醫學生培養作一點貢獻。在「孝老」成重陽節主題的當下,合肥的一些老人們卻用無私大愛奉獻社會。最近,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接到合肥一家敬老院34位老人捐獻遺體的訴求,希望「為醫學生體提供更多學習機會」。
  • 讓遺體捐贈者自己「回家」?別涼了公益先行者的心
    遺體捐贈,對個人而言是艱難的「終極選擇」,對社會則是閃耀著公益精神光芒的義舉。三年前,四川宜賓筠連縣姑娘楊家珊,就用這樣一個令人震撼的選擇,完成了自己對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公益精神的感恩、持守和貢獻——臨終前,她感念自己重病時曾得到熱心人士資助,因此決定捐贈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 七旬老人接受社區矯正 為回報社會籤署遺體捐贈書
    嚴某籤署遺體捐贈書。拱墅司法局 供圖中新網杭州1月11日電(郭其鈺)「政府給我房子住,還有很多人都在關心我,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了。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日前,73歲的社區矯正對象嚴某籤署了遺體捐贈以及眼角膜、器官捐贈志願書,希望回報社會。
  • 2020年梅州首例成功捐贈遺體志願者
    這是梅江區三角鎮上坪村老人吳政文生前的遺願。11月22日,吳政文因病去世,按照他生前遺願,遺體將無償捐贈給嘉應學院醫學院作科學研究及教學使用。昨日上午,嘉應學院醫學院學生代表、梅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梅州市殯儀館,和吳政文的親屬一起,為老人舉行了一場簡單卻莊重的遺體告別儀式。  吳政文老人是今年我市首例成功捐贈遺體的志願者。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面對死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容赴死,而且打破傳統世俗觀念,用最後的奉獻點綴著世界,他們就是遺體捐獻志願者,白志強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7月17日,白志強填寫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如今,依照老人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被無償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生命的價值,平凡的生命演繹出動人的樂章。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父母先後離世 遺體依約捐獻「母親雖然去世幾天了,但是家裡還有很多後事需要處理。」4月10日上午,記者見到張鷹時,他略顯疲憊。
  • 湖南湘潭八旬老人敬老院內死去 身上眼眶全是蛆蟲
    湖南湘潭八旬老人敬老院內死去 身上眼眶全是蛆蟲   八旬老人敬老院內悲涼死去 隔壁老人:曾遭毆打  80歲老人彭蓮秀孤獨離去,在她住了4年多的湘鄉市壺天鎮敬老院的一間陋室裡。
  •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2020-06-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生命「最後的饋贈」 向遺體捐獻者們致敬
    近幾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殯葬觀念的移風易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去世後將器官、遺體捐獻出去,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幫助更多的人,延續生的希望。最近,南通和常州就有多位老人加入到遺體捐獻志願者的隊伍中。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北京長青園生命紀念碑矗立在遺體捐獻碑廣場中央,紀念碑主碑形似「雙手託舉著的心」,周圍環繞著一座座刻滿名字的小紀念碑,描金鐫刻下了每一位實現遺體捐獻者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年近八旬的朱林、朱敬兄妹倆和家人早早來到長青園。他們的母親和瑛華是一名遺體捐獻者,2005年底和瑛華的名字被鐫刻上紀念碑。
  • 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
    【網友提問】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律師解答】在《民法典》之前,我國並未在法律層面上對人體器官的捐贈作出規定,僅有的規定是國務院於2007年3月31日發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該條例實際上是行政法規。
  • 95歲老人去世後遺體捐獻 他要讓生命更有意義
    2月2日上午9點15分,95歲高齡的俞老伯在浙江省榮軍醫院(嘉興市第三醫院)大橋分院——嘉興老年病醫院的病房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與其他辭世老人不同的是,他的遺體將被送到浙江大學醫學院。  俞老伯是嘉興三院退休職工俞忠良的父親,生前便決定死後要將自己的遺體捐給國家,希望在醫學教育和科研領域派上用場。
  • 大愛無聲,81歲醫學教授捐獻遺體給醫學生上「最後一課」[圖]
    她一生摯愛醫學事業,在臨床一線默默奉獻,贏得了廣大患者和同行的尊重與信任。她勤奮工作幾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後。她生前預囑:疾病到最後階段,不要做無謂的搶救,不插管,只求安泰離去,遺體捐獻給醫學教育事業。話短,情長,是對醫學事業的深深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