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俗話說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按中國人的傳統風俗,人離世後要火化,再將骨灰土葬或塔葬,立碑以祭奠和供奉。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
父母先後離世 遺體依約捐獻
「母親雖然去世幾天了,但是家裡還有很多後事需要處理。」4月10日上午,記者見到張鷹時,他略顯疲憊。
今年50歲的張鷹在合肥某單位工作,今年4月5日,張鷹的母親、79歲的楊君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離世。與其他人不同,張鷹沒有撥打殯儀館的電話,而是撥打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的電話。
雖然當天正好是清明小長假,安醫大登記接受站的工作人員還是迅速趕到了醫院,舉辦完捐獻遺體儀式後,工作人員將楊君鶴的遺體帶走。
張鷹的父親,時年82歲的張瑞麟於2012年10月去世後,當時也是將遺體捐獻給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醫大登記接受站。
兩位老人捐獻遺體的意願要追溯到9年前。早在2005年6月,兩位老人就向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填寫了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完成了遺體捐獻的協議登記工作。
張鷹告訴記者,父親張瑞麟是瀋陽人,曾是安徽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母親楊君鶴是北京人,曾是合肥一所中學的老師,家裡還有一個弟弟,「父親當年在合肥工作,母親帶著我在北京工作生活。直到我18歲時,母親才帶著我到合肥,和父親團聚。」
2012年10月,父親張瑞麟在家中過世。根據父親的遺願,張鷹當即撥打了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的電話。工作人員很快來到家中,並將父親的遺體帶走。這一次,母親楊君鶴去世後,張鷹終於為父母達成了當初的心願——將遺體捐獻做醫學教學、臨床解剖、科研等用處。
「父母離世,作為子女,我們很難過,但是也要謹遵他們的遺願,將遺體轉交給紅十字會,他們會妥善保管和使用。」張鷹介紹,紅十字會遺體捐贈中心主要負責遺體捐贈的申請、遺體的接收和保管、遺體使用的轉接等,將市民捐贈的遺體安置給安醫大等單位作醫學教學、臨床解剖、科研等用處。
沒法落葉歸根 讓遺體造福人類
在當下的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遺體捐獻。緣何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想到了遺體捐獻呢?
張鷹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因為糖尿病,生前一直在安醫治療,後來他得知省紅十字會遺體捐贈中心的相關宣傳後,覺得遺體捐獻這個方式非常好,他非常接受這樣的方式。
張鷹說,還有一個原因也促成了父親捐獻遺體的想法,「我父親常說,自己年紀大了也不好返回故鄉,既然不能落葉歸根,不如把遺體捐出去用作科研,也算造福人類。」
張瑞麟回家後,將捐獻遺體的想法告訴妻兒,沒想到得到了妻子和兩個兒子的一致贊同。「把遺體捐獻用作醫學用途,可以方便很多人。據我了解,每年捐獻遺體的市民也只有50名左右,對於醫學、臨床試驗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張鷹告訴記者。
張瑞麟夫婦捐獻遺體的想法,在家族內並沒有遭到任何反對。記者了解到,張鷹一家人包括遠在北京、瀋陽、天津、上海的親戚均為知識分子,多在大學教書,思想觀念比較開明,對於老人們捐獻遺體的想法,親人們都表示理解。
捐獻遺體,省卻了諸多身後事,也節約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張鷹表示:「父母過世後,沒有前往殯儀館進行火化,也沒有花重金購買墓地,也不需要冗長的傳統殯葬程序,省時省力也節約了成本。」
對於捐獻遺體這種人生告別方式,張鷹並不覺得有多困難,「也許是受父母價值觀的影響,對這方面並不看重,也看得開。我已經決定過幾天就去申請遺體捐獻,以後和父母一樣,希望死後也能貢獻一份力量。」
不能入土,如何祭奠?張鷹告訴記者,並不是捐贈了遺體就不用祭奠,在大蜀山上,省紅十字會的遺體捐獻項目還專門立了一座石碑,會將一批批捐贈遺體的市民姓名雕刻在石碑上以作紀念,後人亦可以在此以鮮花、鞠躬表示祭奠和懷念,「作為一種新型的殯葬模式,我覺得這是非常環保、人道、人性化的。」
遺體捐獻顯窘境 每年不足50人辦理
雖然不少人對紅十字會有誤解,但是張鷹卻不這麼認為:「據我父母的考察和我的了解,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非常負責,我父親當年在家逝世,打電話給紅十字會的24小時值班電話,立刻就有工作人員上門接收遺體。我母親清明離世,打電話給他們,工作人員也在40分鐘就趕到了。分秒必爭,遺體為大,他們表達了足夠的尊重。」
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工作人員的辛苦努力,並不能掩蓋遺體捐獻的窘迫處境。記者了解到,每年捐獻的遺體數量仍然非常少,對於醫學教學和科研的使用來說,捉襟見肘。一般來說,按照教學要求,醫學本科的學生應該是每4人實習解剖一具屍體。一些醫學院因為缺少教學用的屍體,只有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才有實習解剖的機會,而且還是每15個人共用一具。來自衛生部門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1萬餘例,遠遠不能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
記者了解到,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設立有三處遺體(器官)接受站,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是我省三個遺體捐獻接受站點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該站點負責人告訴記者,從1972年接受第一例遺體捐獻到目前為止,安醫大捐獻點僅接受了700名捐獻者登記。平均每年前來辦理遺體捐獻的不足50人,遠遠不能滿足醫學研究等方面的需要。
張鷹認為,捐獻者希望能夠為醫學研究奉獻自己的最後一份力量,造福人類,這是一種無私的大愛,值得敬佩。他同時希望,對遺體進行研究甚至解剖的學生理應對遺體鞠躬,用嚴謹的態度表達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