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2020-12-05 安徽門戶網站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俗話說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按中國人的傳統風俗,人離世後要火化,再將骨灰土葬或塔葬,立碑以祭奠和供奉。在合肥有這樣一個家庭,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一同申請捐獻遺體。今年4月5日,老太太去世後,兩位老人的遺體按照9年前的承諾,先後被捐贈給醫學機構作科研、教學之用。老人的兒子也表示將要申請志願捐獻遺體。

父母先後離世 遺體依約捐獻

「母親雖然去世幾天了,但是家裡還有很多後事需要處理。」4月10日上午,記者見到張鷹時,他略顯疲憊。

今年50歲的張鷹在合肥某單位工作,今年4月5日,張鷹的母親、79歲的楊君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離世。與其他人不同,張鷹沒有撥打殯儀館的電話,而是撥打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的電話。

雖然當天正好是清明小長假,安醫大登記接受站的工作人員還是迅速趕到了醫院,舉辦完捐獻遺體儀式後,工作人員將楊君鶴的遺體帶走。

張鷹的父親,時年82歲的張瑞麟於2012年10月去世後,當時也是將遺體捐獻給了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醫大登記接受站。

兩位老人捐獻遺體的意願要追溯到9年前。早在2005年6月,兩位老人就向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填寫了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完成了遺體捐獻的協議登記工作。

張鷹告訴記者,父親張瑞麟是瀋陽人,曾是安徽大學法學院的教授,母親楊君鶴是北京人,曾是合肥一所中學的老師,家裡還有一個弟弟,「父親當年在合肥工作,母親帶著我在北京工作生活。直到我18歲時,母親才帶著我到合肥,和父親團聚。」

2012年10月,父親張瑞麟在家中過世。根據父親的遺願,張鷹當即撥打了安徽醫科大學登記接受站的電話。工作人員很快來到家中,並將父親的遺體帶走。這一次,母親楊君鶴去世後,張鷹終於為父母達成了當初的心願——將遺體捐獻做醫學教學、臨床解剖、科研等用處。

「父母離世,作為子女,我們很難過,但是也要謹遵他們的遺願,將遺體轉交給紅十字會,他們會妥善保管和使用。」張鷹介紹,紅十字會遺體捐贈中心主要負責遺體捐贈的申請、遺體的接收和保管、遺體使用的轉接等,將市民捐贈的遺體安置給安醫大等單位作醫學教學、臨床解剖、科研等用處。

沒法落葉歸根 讓遺體造福人類

在當下的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遺體捐獻。緣何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想到了遺體捐獻呢?

張鷹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因為糖尿病,生前一直在安醫治療,後來他得知省紅十字會遺體捐贈中心的相關宣傳後,覺得遺體捐獻這個方式非常好,他非常接受這樣的方式。

張鷹說,還有一個原因也促成了父親捐獻遺體的想法,「我父親常說,自己年紀大了也不好返回故鄉,既然不能落葉歸根,不如把遺體捐出去用作科研,也算造福人類。」

張瑞麟回家後,將捐獻遺體的想法告訴妻兒,沒想到得到了妻子和兩個兒子的一致贊同。「把遺體捐獻用作醫學用途,可以方便很多人。據我了解,每年捐獻遺體的市民也只有50名左右,對於醫學、臨床試驗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張鷹告訴記者。

張瑞麟夫婦捐獻遺體的想法,在家族內並沒有遭到任何反對。記者了解到,張鷹一家人包括遠在北京、瀋陽、天津、上海的親戚均為知識分子,多在大學教書,思想觀念比較開明,對於老人們捐獻遺體的想法,親人們都表示理解。

捐獻遺體,省卻了諸多身後事,也節約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張鷹表示:「父母過世後,沒有前往殯儀館進行火化,也沒有花重金購買墓地,也不需要冗長的傳統殯葬程序,省時省力也節約了成本。」

對於捐獻遺體這種人生告別方式,張鷹並不覺得有多困難,「也許是受父母價值觀的影響,對這方面並不看重,也看得開。我已經決定過幾天就去申請遺體捐獻,以後和父母一樣,希望死後也能貢獻一份力量。」

不能入土,如何祭奠?張鷹告訴記者,並不是捐贈了遺體就不用祭奠,在大蜀山上,省紅十字會的遺體捐獻項目還專門立了一座石碑,會將一批批捐贈遺體的市民姓名雕刻在石碑上以作紀念,後人亦可以在此以鮮花、鞠躬表示祭奠和懷念,「作為一種新型的殯葬模式,我覺得這是非常環保、人道、人性化的。」

遺體捐獻顯窘境 每年不足50人辦理

雖然不少人對紅十字會有誤解,但是張鷹卻不這麼認為:「據我父母的考察和我的了解,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非常負責,我父親當年在家逝世,打電話給紅十字會的24小時值班電話,立刻就有工作人員上門接收遺體。我母親清明離世,打電話給他們,工作人員也在40分鐘就趕到了。分秒必爭,遺體為大,他們表達了足夠的尊重。」

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工作人員的辛苦努力,並不能掩蓋遺體捐獻的窘迫處境。記者了解到,每年捐獻的遺體數量仍然非常少,對於醫學教學和科研的使用來說,捉襟見肘。一般來說,按照教學要求,醫學本科的學生應該是每4人實習解剖一具屍體。一些醫學院因為缺少教學用的屍體,只有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才有實習解剖的機會,而且還是每15個人共用一具。來自衛生部門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1萬餘例,遠遠不能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

記者了解到,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設立有三處遺體(器官)接受站,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是我省三個遺體捐獻接受站點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該站點負責人告訴記者,從1972年接受第一例遺體捐獻到目前為止,安醫大捐獻點僅接受了700名捐獻者登記。平均每年前來辦理遺體捐獻的不足50人,遠遠不能滿足醫學研究等方面的需要。

張鷹認為,捐獻者希望能夠為醫學研究奉獻自己的最後一份力量,造福人類,這是一種無私的大愛,值得敬佩。他同時希望,對遺體進行研究甚至解剖的學生理應對遺體鞠躬,用嚴謹的態度表達尊重。

相關焦點

  • 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位醫護人員和1位職工家屬在青島市紅會人員的指導下,認真填寫《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用他們的無聲大愛表達對生命的尊重。經過抗疫洗禮,她回青後義無反顧去紅十字會籤訂了遺體捐獻志願書,自願在逝世後把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能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賦予生命更多的意義。很多醫護人員都表示想要加入到遺體捐獻的隊伍中。於是,由急診醫護人員組成的「急診生命+」志願者服務隊應運而生,這也是全市首個由急診科醫生組建的志願者服務隊。
  • 安慶78歲老人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前不久,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要在自己離世後將自己的遺體及眼角膜無償捐獻給國家。「國家對我太好了,我也沒有別的方式,我想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去,給國家做一點貢獻,這是應當的。」石根應說出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2014年,石根應老夫妻倆體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難,當時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捐」出自己 為愛續航:青島這些白衣天使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11月5日上午,一場以「急診生命+」為主題的遺體捐獻志願者籤約活動在市立醫院東院門診舉行。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位醫護人員和1位職工家屬在青島市紅會人員的指導下,認真填寫《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用他們的無聲大愛表達對生命的尊重。
  • 蕪湖重情義丈夫和她一起申請遺體捐獻
    原標題:重情義丈夫和她一起申請遺體捐獻 朱行江是蕪湖紅星社區居民,十多年來呵護高位截癱的愛妻,從不怨天尤人。朱行江一家人的自強不息、樂觀友善也感動了許多人。近年來朱行江及家人榮獲了蕪湖市道德模範、蕪湖市五一勞動獎章、蕪湖市十大最美家庭等稱號。
  • 一對母女同時登記捐獻遺體 遺體器官捐獻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近期,泉州網報導了市民無私捐獻遺體或登記成為捐獻器官遺體志願者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昨日上午,村務工作者洪如萍主動來到南安市紅十字會辦公室辦理登記器官捐獻。而在9月4日,市民黃女士與女兒也一同到南安市紅十字會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並完成了網上遺體捐獻志願登記。她們是南安市今年線下登記捐獻器官或遺體的第13位、14位、15位志願者。
  • 殘障小夥申請捐獻遺體 「證明殘疾人可為社會做貢獻」
    原標題:身殘志堅 申請捐獻遺體夢想終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百年之後能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我要證明殘疾人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這位說話不太利索,手腳不聽使喚的人叫吳五四,今年37歲,家住宣州區向陽鎮魯溪村。
  • 填寫登記表 百年後捐獻遺體
    社會做點貢獻……」11月27日,在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和志願書上簽字蓋章後,楊海成這樣告訴記者。即將過去的2020年對他來說,經歷疫情後更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完成了百年後捐獻遺體的心願。  61歲的楊海成是舞陽縣蓮花鎮拐子王村人,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顧兩個孫子。11月27日,在市紅十字會為楊海成舉行的申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儀式上,記者見到了楊海成。雖說楊海成已經61歲,但從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上看,大家都覺得他也就五十來歲。
  • 老人申請捐獻遺體成功給自己辦葬禮 鄰居愕然
    就在上個月,他剛剛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郎恩惠說,他想在活著的時候看看自己去世時的場面。  設靈堂擺遺像他給自己辦葬禮  鞭炮聲,伴著嗩吶,吹吹打打。昨日11時許,走近瀋陽市蘇家屯區林盛堡鎮,遠遠就能聽得到樂聲悲涼。  記者在一個小區的院裡,看到了靈堂和正在賣力演奏的樂隊。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洞悉生命的意義,他們想用自己最後的光和熱,為他人延續生命。徐凱從病床上醒來的那一刻,就開始思考遺體捐獻,隨著身體康復,他作出了遺體捐獻登記的決定。「我是遺體捐獻的受益者,我能想到的回報社會的方式就是我自己也登記遺體捐獻,不管是救人,還是做醫學研究。」 他將自己的決定告知家人,不僅得到了支持,母親和女兒還提出也要一起登記捐獻角膜。
  • 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尚無專門法律
    而關於公民捐獻遺體是否需經過子女同意則無處參考。   至今,已有10多個省、市制定了法律性文件,對遺體捐獻的制度化、規範化進行了嘗試,其中關於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有不同的規定。上海市2001年頒布的《上海市遺體捐獻條例》,是我國第一部專門規定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規,該法規未規定遺體捐獻必須經過近親屬的同意,而是規定了由遺體捐獻申請人從直系親屬或其他人中確定執行人,由執行人幫助申請人去世後辦理遺體捐獻事宜。   福建、山東、江西、重慶等地的遺體捐獻條例與上海市的規定類似。
  • 安徽:120名志願者在太和籤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
    阜陽120名志願者志願捐獻遺體7月1日,太和縣文廟廣場人頭攢動,120名志願者辦理了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申請,並籤下承諾書,規模創安徽省之最。據了解,這是由太和縣委宣傳部、紅十字會、文明辦和苗為民愛心社等單位和組織共同舉辦的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受到各界群眾積極支持。
  • 獨家:零錢哥夢想為醫學獻遺體 捐獻流程揭秘
    一直以來,去世後捐獻遺體就是「零錢哥」孫福亮心中的一件大事。2月4日,記者採訪青島市紅十字會得知,因為亮亮戶籍在高密,市紅會可以幫助他聯繫當地相關部門,共同完成亮亮的這個心願。    「自願、無償、身後事」    「遺體捐獻,是一件自願、無償的身後事,要從保護生命的角度出發。」青島市紅十字會捐獻辦公室處長張少芹說。
  • 遺體和器官捐獻人 有權變更或撤銷相關登記
    經過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和市人大立法機構幾番論證,修改後的《條例(徵求意見稿)》明確,相關捐獻工作遵循自願、無償的原則,登記器官捐獻後捐獻人有權變更或撤銷登記;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遺體、器官的自然人身故後,其配偶、父母、成年子女以書面文件一致同意後才可代申請捐獻。
  • 泉州:男子遭遇車禍不幸身亡 親屬無償捐獻遺體器官
    得到這個信息後,安溪縣紅十字及時聯絡了廈門醫學院,並於當天上午與曾某親屬完成遺體器官交接籤字儀式。「遺體捐贈給廈門醫學院,眼角膜捐贈給廈門眼科中心。目前我們正在幫捐獻者向市紅十字會申請救助。」安溪縣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表示,遺體器官捐獻者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重生」,展現了人間大愛,也幫助無數人重獲健康。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1.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目前國家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遺體和器官捐獻法律法規。2005年9月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福建省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規範我省的遺體和器官捐獻工作。目前,實施有關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有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深圳、青島、寧波等城市。  2. 遺體和器官捐獻的決定權是誰?
  • 合肥一家養老院34位老人向安醫大提出捐獻遺體訴求
    合肥一家養老院34位老人向安醫大提出捐獻遺體訴求。他們說想為:安徽的醫學生培養作一點貢獻。在「孝老」成重陽節主題的當下,合肥的一些老人們卻用無私大愛奉獻社會。最近,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接受站接到合肥一家敬老院34位老人捐獻遺體的訴求,希望「為醫學生體提供更多學習機會」。
  • 遺體捐獻反悔撤回達六成 擔憂無償捐獻用作牟利
    然而,記者從廣東省和江門紅十字會等處獲悉,除深圳表現不俗外,其他地市在遺體捐獻工作上依然進展「艱難」,截至今年4月,江門共有5名志願者完成遺體器官捐獻,但從2008年後,新增捐獻量則為「0」,而在其他地市,包括醫學院等科研機構同樣出現「無米」的尷尬。  來自江門市紅十字會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內地遺體器官捐獻嚴重滯後,每百萬名內地居民中,器官捐獻者僅有0.03名。
  • 遺體捐獻--讓生命之光延續
    水母網02月24日訊(通訊員 孫美潔)2018年2月22日,山東省蓬萊市李愛榮女士走完了她人生最後一程,實現了遺體、角膜雙捐獻。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生於1956年的李愛榮是蓬萊市紅十字會辦公室工作人員熟悉的熱心阿姨,這源於她養了一個熱心公益的好兒子—蓬萊仙境救援隊隊長袁平先。
  • 讓生命更有意義 嘉興夫妻同籤遺體捐獻協議傳遞愛心
    日前,在某慈善機構組織的一場公益活動上,就有一對夫妻道出了這樣的感慨,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夫妻倆都是遺體捐獻志願者。  據介紹,這位女性遺體捐獻志願者名叫桂曉梅,今年44歲,目前是建設街道黨政辦主任。記者通過採訪了解到,關於籤訂遺體捐獻協議,對桂曉梅及丈夫來說,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們心裡早就有這樣的想法了。
  • 民政幹部癌症晚期仍痴心工作 申請遺體捐獻
    2015年,許帥申請並籤署了遺體、器官捐獻書,他希望在救助別人的道路上,能堅持到最後一站。   在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的大院裡,「溫情救助,大愛無疆」八個大字格外醒目,救助站副站長楊瑞紅告訴記者,這是許帥提出的工作理念,也成為救助站每一位工作人員服務的基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