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120名志願者志願捐獻遺體
7月1日,太和縣文廟廣場人頭攢動,120名志願者辦理了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申請,並籤下承諾書,規模創安徽省之最。
據了解,這是由太和縣委宣傳部、紅十字會、文明辦和苗為民愛心社等單位和組織共同舉辦的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受到各界群眾積極支持。
截至今年5月份,太和縣已有133人成功辦理了遺體(器官)志願捐獻登記手續,實現遺體(器官)捐獻10例,遺體(器官)捐獻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形成了獨特的「太和現象」。
黨員率先籤下承諾書
李飛家住太和縣城,幾天前突然收到網友發來的信息:太和縣有關部門及苗為民愛心社,預定於7月1日在太和縣文廟廣場舉辦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作為對苗為民老人的一種紀念。
「我對苗為民老人十分敬佩。」李飛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效仿老人,捐獻自己的眼角膜。
7月1日,李飛向單位請假,到活動現場填寫了志願捐獻申請登記表,並鄭重地在遺體(器官)志願捐獻承諾書上籤下自己的姓名。
「幾十名黨員作為首批代表在承諾書上簽字,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太和縣委常委、副縣長海治國告訴潁州晚報記者。
2012年4月,太和縣原政法委副書記、安徽炎黃律師事務所原黨支部書記苗為民把自己的遺體(器官)作為最後一筆黨費捐獻出來,感動了無數人。
太和縣紅十字會以此為契機,及時成立了太和縣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隊暨苗為民愛心社。
幾年來,苗為民愛心社上街頭、進農村,積極開展各種公益活動,扶危濟困,成為我市影響力較大的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已由當初的50多人發展到1000餘人。
在他們的推動下,太和縣的遺體(器官)捐獻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120人集體籤下承諾書,創全省之最
36歲的代守建家住太和縣倪邱鎮,入黨已經10多年。半年前,他的妻子被檢查出患有白血病。
為了挽救代守建妻子的生命,太和縣苗為民愛心社及多家志願者組織,主動為她捐款,並提供了很多幫助。
「社會各界的愛心我們無以回報。」7月1日,代守建趕到活動現場,填寫了遺體(器官)志願捐獻申請登記表,準備百年之後捐獻自己的遺體和眼角膜。
太和縣城關鎮椿櫻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海文因為工作關係,經常與苗為民愛心社的志願者們接觸。在他們的宣傳和感召下,當天也來到現場,填寫了登記表,籤下承諾書。
「消息發出10多天,志願報名者已達120人。」太和縣苗為民愛心社負責登記工作的閃紅雲告訴潁州晚報記者。
據苗為民愛心社會長苗春介紹,目前亳州、宿州等地已成立了苗為民愛心社分社,很多外地的志願者組織也主動與苗為民愛心社聯繫,積極開展遺體(器官)捐獻工作。
以潁泉區城鄉統籌實驗區愛心聯合會為例,此次共有24人辦理了登記手續。
其中,63歲的吳志軍是兩河中學的退休教師,目前在阜城生活。6月30日晚,收到愛心聯合會的消息後,他冒著暴雨申請辦理了遺體(器官)捐獻手續。
因為工作關係,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醫大遺體接受站負責人付傑經常到全省各地市參加類似的活動。據他介紹,太和縣第二屆遺體(器官)捐獻活動的規模和志願申請捐獻的人數創下全省之最。
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形成「太和現象」
據太和縣紅十字會統計:截至今年5月份,太和縣成功辦理遺體(器官)捐獻手續的群眾達133人,實現捐獻10例,其中遺體捐獻5例、眼角膜捐獻4例、肝臟等大器官捐獻1例。
據付傑介紹,截至目前,太和縣在該接受站志願申請捐獻遺體(器官)的總人數達400多人(部分人員的申請正在審核),位居全省各縣第一,形成了獨特的「太和現象」。
分析其中的原因,付傑認為,首先是榜樣的力量。苗為民、雅風等捐獻者的事跡廣為流傳,感動著170萬太和人民。
其次,太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遺體(器官)捐獻工作。付傑每次到太和參加類似的活動或接受志願者的捐獻,均可看到太和縣委、縣政府相關負責人的身影。對於遺體(器官)的捐獻者,太和縣給予了崇高的榮譽。
同時,在太和縣紅十字會的帶領下,太和跑團、阡陌愛心聯盟、北鬥愛心協會等一大批民間公益組織,積極參與到遺體(器官)捐獻工作中來,形成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太和市民的實際行動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付傑的觀點。活動現場,73歲的胡萍、胡婷婷母女一同籤下了志願捐獻申請登記表。
70歲的城關鎮西大街居民狄金玲當天從此路過,看到太和縣有關部門正在舉辦這場活動,她立即撥通兒子的電話,表達了志願捐獻遺體(器官)的想法,徵得兒子同意後,她回家拿來身份證和戶口簿,辦理了申請手續。
狄金玲告訴潁州晚報記者,百年後捐獻器官可以讓自己的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遺體用於醫學教學或研究,可以培養更多的醫生,造福他人和社會。
奉獻成就大愛,已成社會新風尚
在發達國家,遺體(器官)捐獻已成為一種常態和社會共識。病人去世後,器官很快會用於移植,遺體用於教學和科研。但是,在我國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遺體(器官)捐獻工作進展較慢。
據衛生部門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150萬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的總數只有一萬多例。大批患者在等待中飽受疾病折磨,或慢慢死去。
「太和縣的遺體(器官)捐獻、志願服務等工作,為全市縣級紅十字會提供了寶貴經驗。」阜陽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李德傑如是說。
據介紹,在太和縣及苗為民、高思傑等榜樣的帶動下,遺體(器官)捐獻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阜陽人接受。「奉獻成就大愛,光輝永留人間。」已成為阜陽人民的共識和社會風尚。
目前,阜陽市的遺體(器官)捐獻、無償獻血、造血幹細胞捐獻等均走在全省前列。
相關:
遺體(器官)捐獻要走哪些程序?
據付傑介紹,遺體(器官)捐獻遵循無償、自願原則,捐獻者應先和當地紅十字會取得聯繫,領取申請登記表,提供本人免冠照片,並如實填報自己的姓名、住址、聯繫電話及願意捐獻的人體器官或遺體是否留作醫學用途或作器官移植等信息,並籤訂志願捐獻承諾書。
最重要的是,除了本人籤字外,還需捐獻者家屬、子女全部同意,並在申請登記表或承諾書上簽字認同;沒有家屬、子女的,可由自己的直系親屬或由所在單位、社區出面籤字認可。相關部門收到申請登記表及承諾書後,經過審核,為符合條件的志願捐獻者頒發證書。
生前未能辦理志願捐獻登記手續的,本人在臨終前或逝世後,直系親屬要求志願捐獻遺體(器官)的,也可到接受站辦理遺體捐獻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