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友",是對"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器官志願者"的尊稱。南京"志友"協會,成立於1996年,今天(10.18)是該協會成立24周年,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裡,南京市紅十字會邀請了7位特殊的"志友",這些最可愛的人已過古稀之年,但仍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大家詮釋著大愛與奉獻。
今年89歲的殷逢樵老人和他的老伴都是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殷逢樵(89歲)說:「我原來是個醫生,我就想,自己死了以後要是(遺體)捐獻出來做解剖使用,或者做研究或者做教學,那都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今年86歲的徐景芳,曾經是一名後勤兵,十年前,她就籤下了遺體器官捐獻書。徐景芳(86歲)告訴記者:「當時知道在醫學院教學課堂上,只有老師能夠操作解剖,學生只能看。沒有提供他(學生)解剖的屍體,所以我想,何樂而不為,把自己捐獻給醫學教學事業。」
南京"志友"發展24年 志願者達13000人
1996年,南京"志友"協會成立,如今已經發展了24年,發展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1萬3千多人。截至2019年底,南京市已累計實現遺體、器官、組織捐獻2630人。
南京市紅十字會秘書長李儉介紹:「我們講的大器官,就是心、肺、腎臟、肝臟這些,已經有981個大器官,也就是說有近1000人在臨床上獲得了有效的治療和救治。」
南京醫科大學人體解剖學系主任張永傑說:「近5年來,每年大概有100位『大體老師』捐獻給學校,我們非常非常感謝他們。如果沒有他們的捐獻,那麼醫學教學就無從談起。同時我們也把他們的奉獻精神,很好地用於對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醫學人文教學。」
遺體捐獻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法律保障和人文關懷。2015年,《南京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頒布實施,南京市還建造了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林,讓捐獻者有理想的歸宿。雖然目前,遺體器官捐獻理念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面對高校科研和醫療臨床需求,遺體器官捐獻缺口依然很大。因此,仍需要通過大力宣傳和呼籲,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樣的志願者隊伍中來。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雪彤 編輯/蔣婕)